生活,需要所有人有耐心,静下心来精雕细琢,逐步实现完美的飞跃。所以我们需要学着面对重点事情时放慢节奏,创造机会让自己减速、忍耐,学会沉淀,以及培养“沉浸性”的注意力和专注习惯。
生活,需要所有人有耐心,静下心来精雕细琢,逐步实现完美的飞跃。所以我们需要学着面对重点事情时放慢节奏,创造机会让自己减速、忍耐,学会沉淀,以及培养“沉浸性”的注意力和专注习惯。惊鸿一瞥,你不过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不能代表内在沉淀,不能代表有效学习。因为真正的未来,是专业的实在的干货,而不是华而不实的“银样镴枪头”!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千淘万漉的金沙,是名副其实和兢兢业业的结果,不是偶然的奇迹,更不是关系运气所能决定的。
所谓的匠人精神,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精益求精的钻研和孜孜不倦的实干精神。突破也好,蜕变也罢,说到底还是在日渐进步的积累中实现质变,实现华丽的转身。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在面对问题时,常常需要去考虑和规划处理问题的速度和节奏。考虑哪些事情必须立即执行快速完成,而哪些事情该再三思虑缓慢行事?想要得到这一答案,需要丰富的阅历和长期的耐心的深层次思考。
外在的社会压力、市场压力和生存压力的逐渐增大,大家越来越趋向于即时、快速及自发的世界。比如快餐文化、碎片阅读以及心灵鸡汤、成功学。社会的压力,压迫着人们去寻找捷径,去挖空心思寻找最小付出最大回报的投资。很显然,这让很多人走向浮躁的投机取巧。而投机取巧最大的风险在于:投资者没有可以实实在在站稳脚跟的支撑点。
曾经有一位哈佛教授在艺术史课程中,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写一篇以自选艺术作品为基础的论文。他交待学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花很长一段时间来观察作品。其中一位学生要研究由年轻艺术家John Singleton Copley于1765年在波士顿完成的《男孩与松鼠》。那么,这位学生在研究之前,就必须先到悬挂这幅画的美术博物馆,花上三小时来观察这幅画,同时记录观察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3个小时,确实会让人觉得太过漫长,何况博物馆或者档案馆的环境也与日常环境有很大不同。起初,许多学生会抗拒完成这一作业。但是,做完这项作业后,却有相当多的学生表示,这个过程所释放的潜力,让他们感到惊奇。
“就是一个艺术作品,怎么可能观察三个小时?”
但是,做完这项作业后,却有相当多的学生表示:
这个过程所释放的潜力,让他们感到惊奇。视觉是即时的。它直接、简单,是现代科技世界中传输信息的主要感官。而在日常工作中,有一些细节、秩序与关系是必须花时间才能意识到的。就算你看到了某事物,也不代表你真正看见了。接触不等同于学习。能够让接触化为学习的,唯有时间和耐心。
减速,是一个提升生产力的过程。它能让人们以“分析性”思维理解当代世界。如果我们真的对自己负责,就必须理解“时间”与“耽搁”的价值。
长久以来,历史一直被理解为引导人们去想象别的时代;其实,它更要求我们洞察时间的整个衍变过程。因此,时间不只是一个必须克服的“消极间隔”,它本身还具有生产、形成性的力量。
学习“耽搁”,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必备的技能。“铁杵磨成针”这个概念已经非常古老,但是,我们迫切需要更上一层楼,把“耐心”本身视为必须具有的能力。你也许会说,将“耐心”作为生活中的可交付成果,实在很难让人信服。因为这听起来实在没必要,也很过时。但是,正如时间一直在运转一样,“耐心”的意义也已经发生了逆转。在以前,“耐心”被认为是一种对他人的容忍,一种自我的压抑,一种对未来事物的必然性等待。但是如今,人们往往不再需要等待事物,“耐心”更倾向于积极、正面的认知。“耐心”不再意味着一种压抑,而是一种对自我的行动性改革性的更高的要求,一种蜕变自我的力量。如果你还觉得“耐心”听起来太老式、守旧,那就不妨将之称为“时间管理”或“时间智慧”。不管怎样,作为生产力的学习媒介,“时间”和“耐心”是我们必须要感知、要运用的力量,也是我们对自己最大期望和所谓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