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于2015年10月发布了一份《中国职业教育观察报告》。报告分析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问题及对策,并在此基础上对德国相关企业及教育机构如何紧跟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步伐提出了建议。该报告认为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软肋,而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企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尽管该报告基于的事实与数据不尽准确,却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外对中国职业教育的了解与理解程度。分析解读该报告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另外,该报告对我国职业教育相关问题的一些分析也值得关注与思考。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于2103年成立于柏林,由德国墨卡托基金会发起创办,专门研究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和生态领域的发展情况。2015年10月,该研究中心发布《中国职业教育观察报告》,内容涉及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问题及对策,并对德国相关企业及教育机构如何紧跟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步伐提出了建议。
一、《中国职业教育观察报告》要点介绍
该报告以“脱离目标:中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掣肘中国成为工业强国”为题,并在文中再次强调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软肋。报告正文提及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发展对人才及技能工人的需求,进而,分析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依然存在着质量不高和吸引力差等问题,并将主要原因归咎于以企业为主的社会其他各方参与度不够,从而致使职业教育与培训不能很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
(一)技能短缺问题是中国工业发展面临的重大威胁
报告指出,随着工业化进程快速深入推进,中国已经不再是“世界加工厂”,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点将是高质量制造、先进技术产品及高效的服务行业。中国计划在2049年成为工业强国,“中国制造2025”战略作为其行动计划明确了具体的举措和目标,该战略的核心要素是通过先进信息技术推动以智能制造为标志的工业现代化发展。
届时,中国将成为富含创新,凸显高质高效的工业化国家。该战略的顺利实施将促使工业及服务业岗位设置及企业对工人的要求发生显著变化,工人在信息技术、独立解决问题以及系统思考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将尤为重要。
为此,中国需要大量符合上述要求的技能工人(skilled workers)。但事实上,在包含一些战略重点行业,比如信息技术、化工及铁路运输等领域在内的很多行业都缺乏技能工人。
中国技能短缺问题也对德国经济产生影响。
中国是德国产品的主要市场,德国生产系统的组装、操作、维护与服务都需要训练有素的专门人员,技能工人短缺会影响德国产品进一步走向中国市场。除此以外,中国的德资企业更是受到技能工人短缺问题的直接影响,现在已经有很多德国企业认为寻找并留住合适的工人是他们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如果有充分受过训练的技能工人,中国未来的工业能够持续发展升级,从而为德国高端技术机器及生产系统提供新市场。
(二)中国教育没有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该报告在分析中国教育成效时指出,目前,中国教育体系没有培养出相应的技能工人,不足以支撑中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从整体上看,中国教育主要关注学术学习,没有关注劳动力市场的真实需求。社会整体轻视职业教育,几乎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把进入好大学作为奋斗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途径是背诵记忆及知识测验。参与高等教育的人数之多史无前例,但高等教育毕业生能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工作的比例却很低。除部分特别好的大学的毕业生能够较容易找到工作以外,很多大学毕业生必须在工作预期或发展前景方面做出妥协后才能找到工作,即便如此,也还有很多最后找不到工作。这种只注重学术学习而缺乏实践经验的高等教育所覆盖的人群显然太多,但家长和学生还是愿意选择大学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
学校培养的知识技能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麦可思2013年针对150000名毕业生开展的调查分析发现,毕业生普遍认为管理与沟通等软技能是他们承担工作岗位所最需要的技能。其中,普通大学毕业生认为交谈、谈判、说服他人及主动学习是他们最需要的技能,之后才是编程等实用技能。职业学院毕业生则将编程等实用技能列为第一位,之后的排序则与普通大学毕业生相差不大,包括交谈、谈判、说服他人、判断和做决定。但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中等后职业教育,在知识技能的培养上并没有很好地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两类毕业生都认为在校所学的数学、写作及维修等课程在现实岗位中用不上,除此以外,普通大学毕业生还认为自己在编程、说服他人、谈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运行分析监管等方面所学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职业院校毕业生则认为自己在编程、说服他人、人力资源管理、技术设计及设备维护方面所掌握的技能不能满足岗位所需。
(三)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该报告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吸引力不够。该报告认为,中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够一方面是由于中国高等教育不断提高普及率,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则由于中国长期作为“世界加工厂”拥有大量不需要技能的工作岗位,很多企业只需要简单的劳动力。为此,选择职业教育与培训被认为是无奈的选择,是接受“二等教育”,其对象主要是考试失败人群。二是社会其他各方,特别是企业参与力度不够。比较之下可以发现,德国的企业公司、行业协会、工会及商会等社会各方共同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中扮演各种角色,而中国企业几乎不参与学徒培养,职业院校是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体。由于工人流动性很大,中国企业不愿意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他们一方面不愿意承担学徒培养的高成本,另一方面不能保证自己培养的学徒为自己所用。与参与职业培训相比,中国企业更愿意为特定岗位工人提供公司内部培训。为此,职业教育与培训缺乏与实际生产之间的相关性,在大多数情况下,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与企业的唯一联系点是学生实习岗位安置,但即便是在此期间,企业也很少为学生提供指导,只是经常给学生们一些简单的工作任务,学生难以掌握有价值的实践性的知识技能。三是设备设施及师资与实际生产脱节。职业院校在教学实训设施及师资方面也存在明显与实际生产脱节的问题。
从实训设备设施来看,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之间的差异很大,有些院校只有一些企业已经不再使用的机器,有的院校则配备了很新的高标准设备,但又往往缺乏合格的教职工来开展教学指导。
四是中国职业教育经费依然不足。根据2011年数据,OECD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平均比例为6%,巴西为5.9%,俄罗斯4.6%。相比之下,中国教育经费投入少,且一大部分来源于学费和其他费用,而不是财政预算经费。OECD国家教育支出的90%来源于财政经费,而中国仅为81%。中国高等教育40%的学生在职业学院学习,但这些学院的经费只占总教育经费的5%,相比之下,普通大学占23%。高中阶段职业学校学生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47%,但职业学校的经费只有普通高中经费的75%。2013年中高等职业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11.4%,职业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20%的目标一直没有达到,教育经费的短缺影响职业教育院校无法吸收优秀教师及先进设备。五是中国职业教育教师被要求同时掌握学术知识、保持最新行业体验以及运用相应的教学法,但国内并没有构建起培养此类教师的机制体制。企业技术人员到校担任教师则存在被要求具备与在校教师一样的资格证书等问题。
(四)中国职业教育重点关注领域
对于中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该报告认为中国在同时借鉴德国、澳大利亚及英国职业教育模式的同时,并没有完全采用某一种特定的模式,而是从各种模式中选取特定要素来促进中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报告认为中国职业教育在未来发展中特别关注的领域有5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发挥企业的作用,加强职业教育培训的实践环节,力求80%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国有企业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二是支持私立职业教育院校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三是让地方具备更大自主权,特别是省级机构可以根据本地企业公司发展需求调整职业教育培训项目。中央层面则进一步加强部委间的统筹协调,明确岗位要求并制定相应标准。四是发挥职业教育院校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方面的核心作用。五是平等对待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与大学学习,完善应用科学大学建设。
(五)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仍需进一步触及的实际问题
该报告认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建议虽然已经明确了职业教育与培训存在的问题,但对于有些基本问题并没有提出明确举措。一是企业依然在明确岗位要求以及设置相应培训内容方面影响不大,使得职业教育培训不具备紧跟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二是标准制定和质量管理依然存在问题。学徒培养的质量标准由政府制定,没有充分考虑相应行业的实际需求。三是应用科学大学不一定能够从质量上改善职业教育,从而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和社会地位,其目的更多在于让学术教育与职业培训体系之间形成一般性的流动,避免职业培训从一开始就被定位于“二类教育”。
(六)报告中提及的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
报告认为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存在一些十分成功的职业教育院校,其中开展的一些国际合作项目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完善发展,并特别提到了3个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
一是中德汽车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GAVE)。
该项目始于2011年,是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代表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BMZ)和5家德国汽车制造商(保时捷、宝马、奔驰、奥迪及大众)与中国教育部之间开展的合作项目,项目有效地推动了企业汽车机电工程学徒培养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二是济南职业学院的双元制培训。该校与几家德国中型企业合作,学徒接受综合全面的以实践为导向的职业培训,完成培训后可获得企业广泛承认的资格证书。
三是德国工商大会(AHK)与江苏太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的以实践为导向的学徒培训模式。
(七)对德国相应机构应采取的战略与行动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该报告提出,德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合作伙伴,各种基金会、商会和公司企业积极参与中国教育。如今,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以及经济结构改革为德国提供了机遇,德国应在相关方面做好准备。一是在中国的德国企业应更加积极地参与中国培养合格技能工人的努力之中,提供更加有吸引力的学徒岗位,从而保障统一的德国企业生产质量标准。未来,人才和技能工人的竞争将提前到招收学徒的阶段,而不仅仅是在学徒培训结束之后。随着中国国有企业更加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这种竞争会更加激烈。二是德国教育机构应更好地统筹协调各种相关活动,系统发挥德国对中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改革的影响。德国教育机构和德国企业支持的项目应该聚焦关注学徒项目的发展与管理,保证德国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稳固地位。三是进一步扩大中国政府支持的中德合作领域,拓展中德在继续教育和培训方面的合作,支持在中国的德国教育机构完善现有的协调平台和信息交换平台,特别关注质量管理领域。四是德国在中国的职业培训委员会和考试委员会(Vocationaltrainingboardsandex-aminationboards)应得到德国政府的支持。
报告在结尾中总结到,中国教育体系的重组将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成败起关键作用,中国经济改革的成败则会对德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从长远来看,如果中国工业生产能够转型成功,德国经济中的很多领域都会受益,德国产品会有新市场。
二、《中国职业教育观察报告》引发的几点思考
墨卡托研究中心在其报告中对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出很多判断,但判断所基于的数据与材料显然不足,由此整个报告难免出现一些与事实不一定相符的结论。之所以介绍这份报告,主要出于以下方面考虑。
(一)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研究国际对话的思考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深入,国际社会的关注度也会越来越高。对此,职业教育研究不仅要一如既往地学习研究国外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更要同时注重通过对话与互动,让国际社会对我国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对此,以下值得注意。
1.关注国外对中国职业教育的研究
对于国外相关研究的关注,一方面,有助于及时准确把握其他国家对中国职业教育的了解和理解情况,从而在交流合作中有针对性地增进了解,消除误解;另一方面,则可以将其中一些客观的分析与判断作为我们思考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参考。
2.强化职业教育科研国际互动
科研国际互动一方面要求在系统深入研究我国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增强与国际职业教育研究重点的衔接度,从而有助于更好地参与国际科研活动,展现中国职业教育特色;另一方面则要求加强研究成果的语言转换工作,将相关数据与文献及时准确地翻译成以英语为主的外文材料,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对外宣传的成效。
3.对于国外职业教育不仅要引介,更要研究。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研究更多重注通过介绍分析国外相关经验做法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对于其中的深层次背景、原因及问题等的研究不够深入,往往出现人云亦云、以偏概全或生搬硬套的现象。也正是因为缺乏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我们在国际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中主动性不够,话语权不足。为此,相关科研力量在引介国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动态时,要透过其历史发展和现实背景独立创新思考其中的优势和问题,形成科学合理的判断与结论。只有在独立思考和多角度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提升主动性并提高成效。
(二)对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工作的一点启示
奥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观察报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德国的视角和标准。
不过其中提到的中国职业教育的各种问题既部分体现了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势所在,也同时体现了德国职业教育自身同样面临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进行比较研究或许有助于开启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视角。
1.开展普职教育供需情况调查
如今,包括中德两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强调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多大程度上需要提升?职业教育人数下降,普通教育吸引力增强,普通教育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佳等问题能否成为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原因?这些现象的存在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对此,目前的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似乎没有开展十分有说服力的研究。
职业教育各方面力量应该组织起来切实研究分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供需情况,理清各自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为制定科学的普职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2.进一步加强“社会相关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研究
该报告将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与企业衔接不够作为中国职业教育各种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虽一直致力于该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一问题依然需要各方思考更好的对策,为此,如何发挥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依然是未来职业教育工作一个重点,职业教育研究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全面开展针对此问题的实证与比较研究,为制定职业教育合力发展机制提供支持。
3.开展职业院校知识技能培养与实际岗位需求匹配度调查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不断推进,各相关行业的岗位设置正在或将要发生很大变化。当前职业教育所培养的知识技能是否能够体现这些变化且是否能够随着变化而变化等问题需要职业教育联合相关各方开展深入调查。
4.职业教育标准的研究制定既要参考国外标准又要兼顾国内企业需求
包括德国在内的国外企业、教育机构,特别是职业教育相关机构之所以密切关注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希望帮助各自企业按照其标准培养利用技能工人,从而保障其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优势。职业教育在引进、参照及使用这些国际标准的同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国内企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战略,充分满足国内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避免国内企业在竞争中陷入标准低下与人才紧缺之间的恶性循环。
(本文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