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郑佳美介绍说,“我们要让孩子们感觉这里就像家一样。”按照民族饮食习惯,每周制订食谱,每逢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校领导和教师都会与学生一起过节,为学生们精心设计饮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原标题:让孩子们感觉像家一样(民族一家亲)
本报记者 卫 庶 靳 博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11日 06 版)
天津市北辰区天穆镇是华北最大的回族群众聚居区,在这里,民族风情浓郁的天津民族中专校园格外显眼,作为天津市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国家级重点少数民族职业中专,来自全国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5个民族的1500余名在校生在这里学习。该校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见到副校长穆竹云时,她刚刚“护送”内地中职班的孩子们回疆后返津。“每年暑假放假时,我都会带着老师们一接一送,顺便去孩子们家里家访。”穆竹云说,“利用这个机会也能增加对孩子们家庭状况的了解,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校长郑佳美介绍说,“我们要让孩子们感觉这里就像家一样。”按照民族饮食习惯,每周制订食谱,每逢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校领导和教师都会与学生一起过节,为学生们精心设计饮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除了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学,还要培养学生和社会对接的能力。大部分孩子来自农村,为了不让他们未来进入社会时‘怯场’,学校在班里实行班委会轮换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让每位同学都能得到锻炼。”穆竹云说,“家访时,家长都对孩子在天津学习很放心。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我们最感欣慰。”
“我们要为新疆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郑佳美认为,如何因材施教,提升教学质量是重中之重。
“刚来的时候一句汉语也不会,只认识3个字:你、我、他。”2014年入校学生阿布都艾尼笑着回忆,“同学拉我一起去澡堂洗澡,根本听不懂,差点闹了笑话。”后来,老师们听取学生的意见,不断改变教学方式。语文课增加朗读时间,帮助学生从不敢开口、不好意思开口,到积极踊跃发言。教师充分利用图片、实物、制作录像、动画等多种手段将难理解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入专业教学后,学校采取“专业知识加普通话连带识字”的方式教学,学生汉语水平也不断提高。基础会计课教师从丽娟告诉记者。“对语言基础差的同学,我会反复讲解。一些会计科目专用名词我都会找教师帮助翻译,让他们用维吾尔语或汉语拼音标注在书上。”2015年,民族中专第一届内职班毕业生7人参加天津市春季高考全部上线,2016年19人全部上线。
学校将立德树人、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内职班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年前,第一届学生艾克拜尔因踢球造成右股骨远端骨折,手术费就要7万多元,家在农村的艾克拜尔一筹莫展,学校迅速展开募捐,各族师生和天津市民一天时间就筹集到了手术费用。
民族中专还增设“民族团结教育课”和“国学课”,并成立“青年党校”。多次组织学生参观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参加天安门升旗仪式。据介绍,几年来该校没有一名内职班学生参加非法活动。
“老师一直告诉我们,离开家乡我们每个人都是新疆的形象大使;回到家我们每个人都是民族中专的形象大使,我们要有责任感。”学生热合木图拉和阿里木江认真地对记者说,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了,自己很想留在天津工作。“但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会记住在这里受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