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政策信息 >

清华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

2016-07-22 16:18:49 教育部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清华大学制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如下: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清华大学制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 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教育要先行。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的重要维度。只有通过全面科学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培养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此,清华大力探索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推进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的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 总体目标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融入到学生培养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常态化和可持续。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重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全体学生。
  二、 组织机构
  成立由校长牵头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
  由教务处牵头,研究生院、学生处、研工部、团委等部门协同,建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委员会及其月度例会制度,统筹协调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在学校教学委员会下成立“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学(专项)委员会”,邀请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专家学者直接参与其中,为学校今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专业的学术咨询和评议,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 改革任务与主要措施
  (一) 建立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双学位,探索跨院系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1. 在学校层面,建设跨院系交叉的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双学位的通用架构,建立跨院系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先从工科突破,与美术、设计、医学、生命、理学、经管、金融、人文等交叉。前期启动智能硬件、机器人和智能交通三个辅修专业方向,其他的交叉学科辅修专业方向/双学位,待规划成熟后可陆续加入通用架构之中。这类辅修专业/双学位的主要特点是(1)要求学生最终做出产品来;(2)跨院系协同培养。
  2. 建设互联网金融与创业辅修专业,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二)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与传统专业的有机融合。
  3. 大力推进各院系培养方案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基本要求写入学校的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之中。突出强调授课内容上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上注重互动(包括开展参与式、启发式课堂教学,鼓励个性化、小班式教学方式、注重培养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等)、培养方案管理注重灵活性,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多样化学习和成长路径。
  4.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化,面向全校开设旨在培养创新思维方法、首创精神及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争取建成通识核心课程,并逐步覆盖100%学生。
  5. 推出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变百分制为相对等级制,引导学生弱化对考试成绩过于功利化的追求,将课程选择的着眼点重新定位到真正有益于自身长远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上来。
  6. 建设系列创新创业全校选修课,重点支持《学生创新力提升证书项目》,形成思维与技能、跨界学习和实践交流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创意、创新、创业领导力的思维和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7. 重点建设《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等20门校级挑战性学习示范课,围绕当前全球性挑战问题,进行课程设计并采用小班授课,突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8. 实行弹性学制,将允许学生创业休学的年限延长为3年。在本科毕业设计中设立创业类毕业设计,支持学生创业。
  (三)统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9. 积极探索基于课程、专业和学位为主要教育形式的第一课堂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学生培养的主要环节之中。用三到五年时间,建设一批面向创新创业的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探索建设第一学位。
  10.继续发挥第二课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激励作用,包括:大力发挥 “iCenter”、“x-Lab”、“兴趣团队”、“创+”和“i-Space”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在教育中的引领和基础支撑作用;大力支持清华创客日、“校长杯”创新大赛、清华大学“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创新创业特色赛事和活动的蓬勃发展,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11.统筹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全面推进各类课堂的协同培养。鼓励教学创新,强化启发式教学,提高课程兴趣度、学业挑战度和生师互动性。
  (四)推进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
  12.探索国际化跨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携手华盛顿大学和微软公司在美国华盛顿州创立全球创新学院,开设双硕士学位,由中美双方跨院系设计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
  13.通过组织暑期学校国际学生交流、主办及参与国际性创新创业大赛、国际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作和联盟、国际双边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等方式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化。
  (五)主动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责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14.切实推进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工作,与兄弟高校和加盟企业一起将之建设成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合作平台、大学与社会创新创业的互动平台、中外创新创业的交流平台,为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做出应有贡献。
  15.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包括汇聚国内外名校课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课程平台“学堂在线”,提供系列创业在线课程的“中国创业学院”频道等。
  (六)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机制保障和组织实施
  16.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管理机制,整合校内校外多方资源,保证学校多部门协同工作。由教务处牵头,研究生院、学生处、研工部、团委等部门协同,成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委员会,总体筹划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成立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学(专项)委员会,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专业的学术咨询和评议;成立创新创业顾问委员会,聘请创业家、投资家和企业家作委员,对创新创业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指导。
  17.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建设,开展“教师+”行动。依托校内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师,协同技术创新和设计思维等方面的跨院系教师,建立跨界学习的师资组织机制,促进本科创新创业课程、证书、专业和学位等项目的建设;邀请国际顶级创客作为驻校创客导师,指导学生创客实现创意作品;开设“与创业名家面对面”课程,由创业家和学生分享创业经验与体会;聘请驻校企业家和驻校投资人担任创业导师,与投资机构和创业专业服务机构建立了对接合作,为创业团队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18.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积极开展面向实践的教育学术研究,总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规律。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追踪过程管理,探索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方法,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反馈机制,保证规模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19.大力推进 “iCenter”、“x-Lab” “兴趣团队”、“创+”和“i-Space”等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协同和融合,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提供人员、场地和管理支持,完善其治理架构和开放机制,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