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刘景忠,现任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调研员(原教学副校长),副研究员。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36年,被多所职业院校聘为专家顾问。在长期的职教生涯中,刘景忠深入学生、深入教师,长于思考,勇于创新。个人专著有《莫辜负,天赐良机:职业学校学生教育读本》《从育人到教书,从教育到职业》《聚焦与反思:近距离观察职业学校课堂》《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职教人》《切问而近思——近距离聆听职业教育真声音》等。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教师如果不想成为名师,大约就可以归为自甘平庸之类。当然,这样的教师毕竟是极少数的。
绝大多数教师都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成为名师,并愿意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但如愿者总是少数,这是为什么呢?
我以为,名师之所以成了名师,不外乎有两个特点:第一,课讲得好,这个自不必说;第二,成果多,而且独树一帜。用名师的这两个特点来作参考,教师们一种情况是已经具备了第一条,第二条有欠缺;还有一种情况是,貌似具备了第二条,但实际上并没有具备。具备了这两种情况的教师之所以没能成为名师,从表面上看似乎都是缺少成果,但我认为是缺少思考。
在教学和成果中间,有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思考;在一般成果与独树一帜之间,也有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独到见解。处于第二种情况的教师看似有了不少成果,但由于缺乏独到见解而偏重量的积累,没有质的提升和飞跃。
人人都在生活,但只有作家才能写出文学作品,因为作家不仅生活着,而且始终在思考生活。教师每天都在教书,但只有少数人成为学者、专家。因为,这少数人不仅教书,同时也在不停地思考,不停地质疑。文学青年何止成千上万,但只有少数人成了作家,因为作家的思考是属于他个人的,而不是人们共有的。有的老师也许会说,我也经常思考啊,为什么我还是一般的教师呢?我的回答是,你要反思,你的思考是你个人的,还是重复别人的;你的思考是零碎的、杂乱的,还是自成一说的;你的思考是仅仅止步于思考,还是把思考变成了文字、观点?就像我们建造一座房子,首先,要看有没有积累够必要的建筑材料;其次,当你积累了一定建筑材料时,有没有动手把它们盖成房子?
思考教学、反思教学与成天泡在课堂上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作家史铁生生前因身体原因做不到深入生活,但他在病榻上不停地思考生活,照样能写出好的作品。我们天天在课堂上出现,天天与学生在一起,却写不出一篇属于自己的文章,这种情况和活了一辈子却写不出一部文学作品是一样的道理。
思考习惯能不能培养?我认为,单纯依靠外在的培养很难。因为思考的背后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爱。教育特别强调“生命在场”。缺乏思考、没有思想的教师,基本可以断定是把教书当成了挣钱谋生的手段,这样的教师即便是在上课,“生命”也是不“在场”的。
教学,是一个人和一群人的关系;具体地说,是一个人帮助一群人、影响一群人、滋润一群人、触动一群人、感动一群人的关系。如果教师做不到“生命在场”,那么,教师就是在说教一群人、培训一群人。而说教和培训,显然已远离了教育。远离了教育,自然也就远离了名师,尽管你每天都生活在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