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12月2日分论坛四《现代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高峰论坛——共建与共享》上的发言
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手段与目标的整合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姜大源
在《2016年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12月2日分论坛四《现代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高峰论坛——共建与共享》上的发言
技术和教育如何结合?
乐观派认为人类将会掌控技术,让技术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悲观派认为人类会被技术所控制,网瘾和“低头族”就是几种典型的表现。前者强调的是科学主义技术观,后者则强调的是人文主义技术观。从辩证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结合起来,就如中国人所说的中庸之道,其核心在于不走极端。为此,在信息化时代,要从这一理念出发,去审视教育技术的应用。
在技术进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伦理失范现象:技术滥用、技术至上、工具理性和信息过量。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一定要从伦理、价值和哲学等层面去思考,要遵循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规律,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因为,对情况较为复杂的职业教育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有助于在职业——企业——工作,以及教育——学校——学习这两大区域之间搭建桥梁,从传统的学校疆域的定界思考,向跳出学校并跳出企业的跨界思考转变。跨界是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特点。职业教育要建立一个校企互为主客体的、具有生命力的学习系统。
这就要求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整合。与获取间接知识为主的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更多地强调直接经验的习得。基于此,教育技术必须要为跨界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服务,不是纸上谈兵的专业知识再现,而必须有利于专业知识在职业实践的具体运用。专业是基于知识集合的载体,而职业则是基于工作集合的载体。
所以,职业教育:
在教学目标维度,应从结果传授向过程传授转变,从学科知识的复制向职业能力的开发转变;
在教学过程维度,应从知识定向的教向认识定向的学转变,从学科理论导向向工作过程导向转变;
在教学行动维度,应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从科学性原则的指导向情境性原则的互动转变。
教育教学技术的运用,还必须充分地认识到,从传统的基于构成说的建筑学基础观,转向现代的基于生成说的生物学基础观,是大势所趋。这意味着,要从静态的基于知识存储的思考,走向动态的基于知识应用的思考。为此,教育技术必须在与职业教育的整合中,寻求新的突破。
课程是核心,教师是关键,情境是支撑,这是职业院校必须关注的三件事。
在这里,教育教学技术运用的前提,是课程。必须强调指出,课程开发的关键,不是内容,而是结构。因为知识只有在结构化的情况下才能有效传递。长期以来,课程都是基于储存知识的结构——学科体系来设计的,现在应该考虑更多地基于应用知识的结构——工作过程来设计。
近年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是职业教育在课程开发领域里的创新。教育技术的应用,要有利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目标的实现。
为此,教育技术必须在三个层面与教育目标进行整合:
第一,在教育学层面,要强调比较与迁移,从个性中获取共性再用共性来应对新的个性;
第二,在方法论层面,要强调解构与重构,从原有的存储知识的学科系统经解构并重构为应用知识的工作过程系统;
第三,在哲学观层面,要强调实在与潜在,从实在的“小道”层面的工作过程技能的习得之中挖掘其“大道”层面人的潜能。
教育技术的应用,还要关注教学三要素——教师、学生和情境之间的关系。教育技术要有利于学习情境的构建与实现,既要使得学生能在主动学习与受动学习之间转换,也要有利于教师在反应施教与主动施教之间运作。
总之,教育技术手段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整合,应该也必须在三个层面递进式地展开:
其一,是在工具手段层面的整合,重在经验和应用;
其二,是在逻辑系統层面的整合,重在策略和创新;
其三,是在价值人文层面的整合,重在人性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