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国,六枝工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长。200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陶玉国,六枝工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长。200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主要事迹:
“通关系”当上的采煤工
陶玉国生长在六枝与普定交界的化处镇米闰村,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1984年6月初的一天,大队支书陶廷刚告诉他,四角田煤矿正面向社会招收采煤工人,问他愿意去不?当时二十岁的陶玉国,可谓是身强力壮、浑身蓄存着使不完的劲。当时在愁着自己“做农活没出息”的陶玉国,随即将陶支书的问话答应了下来——因为,他的舅舅王荣文就在四角田矿采煤二队当副队长,恰好可以通通关系,争取当上一名采煤工人。
陶玉国进一步打听有关情况后已是下午5点多钟,他晚饭也不吃就急匆匆地朝四角田煤矿赶去。“那时候还没有通公共汽车,我只有步行。”陶玉国告诉记者。这段平常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陶玉国只用了四十来分钟。一到矿上,他就找到舅舅家,心急火燎地说明了来意。舅舅告诉他说矿上这次招工只录用外省或是六枝境外的青壮农民,说侄子不够条件。陶玉国明白,矿里不愿招附近农工,是怕他们离家近农忙时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正常出勤影响正常的生产。满腔热情赶来的陶玉国,不达目的哪肯罢休,他缠住舅舅说:“就让干半个月,挣了可以买100斤盐巴的工钱我就回农村。”其意表示,他就用15天时间,向领导们证明自己肯定是一个能干的采煤工,绝不会给舅舅丢脸。王荣文终于被感动,带上侄儿去了队长家说情。队长叫赵振宝,是一个惜才爱才的东北汉子,他一瞧陶玉国五大三粗的个头,当即就同意留下来试试。
也许是有一种良好的感觉,第二天赵队长还陪着陶玉国进行了身体检查并顺利过关;随后参加了一个月的采煤技术培训,结业时,小陶以86分的好成绩让赵队长更喜欢上这位来自附近农村的小伙子,并把他安排在需要技术但更需要体力的准备班。从那以后,陶玉国逐步地成长为一位——
爱岗敬业的“老黄牛”
凡是熟悉陶玉国的人都知道,他的生活规律就是“三点一线”,那就是:家里——队部——井下。他说:“我没有任何爱好,只会挖煤。”多么朴实的大白话,却道出了陶玉国的人生价值观。从“开后门”到四角田煤矿的那天起,他已决定把自己交给甘愿为之奉献一切的煤炭事业。
准备班的工作主要包括回柱放顶、设备检修和缩短顺槽运输机等。陶玉国记得第一次下井是1984年7月12日,“刚一下去,黑枯隆洞的真让人有些害怕。”他告诉记者,“但一看见老工人们个个若无其事的样子,我怕哪样呢!?”于是他故作镇静佯装没事。到了采煤工作面,班长安排了一位师傅带他,在采面回收单体液压支柱。陶玉国看着师傅拆卸插闩的示范动作,开始时很谦虚,可过了一阵子,看似简单的活路,那师傅显得笨拙半天处理不了。第二天,陶玉国在师傅面前不谦虚起来,什么横闩扁闩的,他在顷刻间就三下五除二的弄下来了;第三天,陶玉国似乎成了师傅另外找了一个搭档。
然而,陶玉国清醒地认识到,煤矿生产并非只象处理单体椎上的销子那样简单。多年来,他一直很注重学习,向书本学,向老师傅学,结合生产实际积极思考,如每天要接触的顶板管理,什么叫伪顶、什么叫直顶、什么叫老顶,怎样观察来压,等等,他都用心去钻研,用心去琢磨,并很快成为一名生产骨干,成为大家共同称道的“老黄牛”,两年后当上了准备班班长。二十年过去,他们一起到四角田矿上班的100名农工,目前只剩下陶玉国一人。因为,他就象巷道里的铆杆——
坚定扎根在煤矿
随着煤炭市场的紧俏,有的小煤窑矿主花高薪到国有煤矿挖人才。有一位矿主通过陶玉国的亲戚,决定以月收入不低于三千元的底薪聘请他去当管理人员。陶玉国回答说:“我在四角田矿已经干出了感情,不想到那样的煤矿去。再说,他们的安全管理、劳动保护也不如国有企业”。就这样,他在四角田煤矿采煤二队回收班一干就是二十个年头。
身处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安全不容疏忽的四角田煤矿,陶玉国在实际生产工作中练就了不畏艰难困苦的性格,在长期的摸爬滚打中不断增强善于攻克难关的本领。在采煤工作面或者运输线上,一旦出现故障,他就凭直觉判断症结之所在,并以比常人要快的速度处理完毕。今年的4月13日早班,陶玉国和技术员吴泽林下井到2476工作面,十点时溜子突然停止运转。陶玉国迅速判断问题出在煤仓口,立即赶去处理,当有人拿来工具时,问题已在20分钟内得到解决,保证了当班出煤530多吨。吴技术员说:“如果是别人来处理起码要个把小时,产量会受到影响”。
陶玉国的工作历来不计时间,不讲报酬。据统计,从2000年至今,他义务献工438个,按每工45元计算节支近两万元。再看一看他所担负的单体液压支柱的回收,仅在西二采区1472、71、2472至2476工作面的回收率均达到100%。他被工友们称为——
“虎口拔牙”的能手
一年四季,陶玉国常常是出满勤干满点。而在那险情环生的采煤工作面,回收工作要占他工作总量的80%。陶玉国深有感慨地说:“我们是在很危险的环境下搞回收,大家都说这叫‘虎口拔牙’,每一次,都是严峻的考验。”陶玉国回忆,1995年8月,采二队是在2474工作面生产,顶板压力相当大,给回收带来难度。中旬的一天早8点,有价值两万多元的23套梁柱被埋在老塘,大家算了这是一笔相当于全班两个月工资的帐,谁也不肯扔掉。在陶玉国的带领下,工友在井下连续奋战了二十多个小时(地面往井下送了三次工作餐),最终把梁、柱全部回收完毕。他说:“那一次的回收是最惊险的,有头十天在家里睡觉时从恶梦中惊醒好几次。”
每套单体液压支柱,柱子单价800元、梁子300元,相当于一位采掘工人的月收入。为此,各单位都制定了回收办法和奖惩规定。四角田煤矿的丢失率是控制在8%以下。采二队的领导介绍说,陶玉国准备班的回收工作一直做得很好,凡是该队生产后经他带领回收过的采面,回收率均控制在指标范围内。2003年3月,在2476采面,他带领工友们克服了断层多、淋水大等困难,只用了两天就抢回梁子470棵、柱子1480根、溜子铁板120节,折合人民币148100元,采面创回收时间最短的历史记录,并保证了生产任务的全面完成。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