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大国名匠 >

【大国名匠】系列之徐小平:始于梦想,成于实干

2017-07-18 13:44:45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徐小平是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科技术总监、经理、党支部书记。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被评为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荣获全国中华技能大奖;2007年被评为中国机械工业技能大师;2011年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徐小平是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科技术总监、经理、党支部书记。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被评为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荣获全国中华技能大奖;2007年被评为中国机械工业技能大师;2011年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主要事迹:
 
  徐小平将维修工作视为自己的事业,倍加热爱。他刻苦钻研业务技能,敢于向专业领域的高端水平挑战,在他管辖的进口数控机床的维修保养中,取得了令人信服的业绩。近十年来,他为企业攻克了三十多项的技术难关,进行了大胆的工作创新,减少了维修工件,降低维修成本高达4000多万元,为企业在中国制造出一流的轿车发动机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从事维修工作时,只有高中文化。面对进口的数控机加工设备,他博采众长,注重自身的能力培养,将学习与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工作了29年顽强地自学了26年,使自己成为了既掌握高超专业技能,又有良好外语能力的学习型技术工人。他不仅取得了国家“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国家中级技术职称,2004年,还在上海大众156名技师中,被公司聘为唯一的“特级技能师”。
 
  2001年,上海大众发动机厂一台精密的激光设备出现了异常现象,使大部分工件在后道工序上无法完成自动加工,工件报废率直线上升。顿时,对按时完成任务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关键时刻,徐小平在不熟悉激光技术的情况下,依然承担了这项修理任务。他把这项任务作为自己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起点。不久,他通过与德方技术专家沟通求教,很快掌握了激光设备的调试技能,经过几天摸索调试,设备异常现象消失了,日常生产终于得以正常进行。然而,徐小平却对这次调整过程并不满意,认为,如此调试,既浪费时间,又浪费工件。虽然自己的做法是完全按照国外的调整方法进行的,但要让所有维修工都能掌握实属不易。于是,他又开始酝酿着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才能快速、安全地实现激光调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徐小平一贯的工作态度。他从现有繁琐的激光调整步骤中罗列出最关键的步骤:即寻找激光焦点。他想,只要将现在的间接对焦法变为直接对焦法,那么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可是,激光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那么,是否能够利用肉眼能够承受的辅助光源代替激光实现可视对焦呢?在新想法的促动下,徐小平通过Internet与德国哈斯激光设备制造公司专家取得了联系。当对方明白了他的意图之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辅助光源无助于激光对焦。面对这个新问题,徐小平陷入了迷惘,为搞清楚光的性质,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并求助于武汉华工激光工程公司的专家,经过一番理论的学习和探讨,他终于搞清楚了光波、焦点以及焦深的相互关系,从理论上证明了可视对焦的可行性。2002年6月,徐小平自行设计的激光可视对焦仪被制作完成。由此,用肉眼直接观察焦点的假设成为了现实,使得激光调整程序大大简化,为设备使用人员提供了安全、便捷的技术保障。这一技术成果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徐小平的成功之处在于不断总结经验,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更注重创新实践。这些年来,徐小平先后为发动机制造设备解决了一系列高难度问题,总结并撰写了《静压支承全方位压力监控》《激光可视对焦技术》等多部技术论文。他把数十年积累的业务知识和工作经验总结提炼成“六大工作法”无私传授给自己的徒弟和团队。他带过的17名徒弟都已成为生产线的维修骨干,他所带领的维修团队曾获得“全国机械工业技术创新十佳示范班组”称号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称号。在徐小平身上,体现了中国当代技术工人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上那种顽强的学习力,以及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时代风貌。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