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太原钢铁(集团)公司炼钢二厂冶炼二作业区的作业长。获得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
吕涛,太原钢铁(集团)公司炼钢二厂冶炼二作业区的作业长。获得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
主要事迹:
目测炼钢炉火焰颜色、状态,就可以判断炉内钢水成分、温度、渣子,与电脑分析数值几乎毫厘不差,而电脑还需要分析十几分钟——吕涛,太钢炼钢二厂冶炼作业区白班作业长,通过20年的潜心钻研,练就了“看火识钢”的超级本领,转炉炼钢工全国技术比武第一名。
1996年,吕涛从太钢技校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摇炉工。这个工种只需要把铁水和废钢装入炉中并保证装入量准确就算完成任务,但吕涛那时对炉中的火焰特别感兴趣。而观察火焰变化、炼钢如何加料、出钢时如何脱氧合金化,这些是吹氧工的活。
吕涛在完成本职工作后,一有时间就向老师傅们求教、反复琢磨。两年时间,吃透了整条生产线的工艺流程,精通铁水预处理、转炉、精炼炉等工艺,从摇炉工成长为炼钢工,19岁就成了当时厂里最年轻的“炉长”。
常人眼中别无二致的火焰,在吕涛眼中有了颜色、大小、形状甚至“软硬”之分,通过目测火焰他可得知炉内钢水成分、温度、渣子如何。
转炉前,热浪逼人,冬天有45度左右,夏天温度可高达65度,几分钟就浑身大汗。一个班8小时下来,别人都迫不及待离开高炉,而吕涛则每天早来晚走,认真“看火”,经过大量的观察、对比、总结,他慢慢摸索火焰样式与钢水成分与温度的关系,终于练就一双与电脑分析几乎毫厘不差的“火眼金睛”。“有吕涛在,不需要等电脑分析结果,出钢就一定没问题。”工友自豪地说。
有了电脑分析为什么还需要人工“看火”?原来,从出钢水拿去电脑分析,正常程序需要十多分钟,而人工“看火”又省时间,效率还高。仅凭借他目测火焰的本领,一次性拉成率从95%提高到98%以上,全年可降低成本1000多万元。
2002年,吕涛在太钢改建成后的不锈钢炉上炼出了第一炉合格的不锈钢水,2006年,新炼钢投产时的第一炉钢也是由他操作并且实现了一次试车成功,吕涛也夺得山西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转炉炼钢工状元、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
据了解,通过吕涛目测碳样得出的结论与电脑分析数值误差在0.01%以内。在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钢种冶炼,目测钢水的碳含量和温度数值与电脑分析完全一致。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