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国际交流 > 国际资讯 >

德国职业教育的新动向

2017-03-31 12:16:10 中国教育财政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对于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VET),外界一般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它是成功地将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的典范。

  对于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VET),外界一般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它是成功地将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的典范。正是通过这种双元制的独特安排,它保证了一支娴熟的劳动力队伍,即使在经济危机肆虐的情况下,德国青年劳动力市场仍然能够维持一个很低的失业率。不过,也有批评者指出了其内在的危机:它不能为工人提供充分的一般性知识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其整合低成就者的核心功能也在逐渐式微。

 
  在Germany'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in transformation: changes in the participation of low- and high-achieving youth over time一文中,借由对处于教育层级两端的劳动者职业教育参与情况的考察,作者追溯了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变迁之源,并指出了其真正面临的挑战。
 
  基本状况与历史沿革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也并非铁板一块,它其实包括了双元制(dual apprenticeship)、在校培训以及职前培训等三个不同的部分。双元制是其主要内容,出现得最早;在校培训发轫于二战之后,主要为中级白领提供培训;而职前培训则是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逐渐流行起来。前两者都出具通行全国而基于特定职业的证书,后者则不提供。前两者的区别在于,双元制的机会一般由公司资助,面向所有层级的毕业生,而在校培训则主要受学校及地方财政资助,至少需要完成实科中学(Realschulabschluss)的教育,两者所覆盖的职业类型也不具有可替代性。
 
  在作者所关注的从1929年到1971年包括7个不同出生队列的西德劳动力中,对于职业教育的参与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首先,整体来看,对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参与有了很大的提升。其次,受教育扩张的影响,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的教育层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体中学(Hauptschulabschluss)所占的比例大幅缩减,实科中学(Realschulabschluss)已经成为接受这一教育的主力,而拥有大学入学资格(Abitur)的比例也在稳步增加。再者,不仅接受职业教育或大学教育开始成为一种新常态,完成职业教育更是进入职场的必经阶段。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所覆盖的部门已经由80年代之前以手工业和体力劳动为主的一二产业逐渐转向第三产业及服务业。此外,在校培训项目在扩展的同时也表现出性别化的趋势,年轻男性很少选择这种针对女性化职业的培训项目。[1]
 
  挑战与应对
 
  在上述结构性转变的趋势下,来自教育层级两端的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参与情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虽然低成就者(未完成初中学业者)对于职业教育的参与在晚近的出生队列中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其中大部分都只参加了职前培训,而且并不是所有参加的人都完成了相应的培训。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在另一端,拥有高中甚至大学文凭的高成就者也开始参与到职业教育当中来。受惠于教育扩张,更多的底层学生开始获得大学入学资格,加上大学文凭贬值、白领职业教育大幅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高成就者也更加青睐职业教育而非大学教育。另一方面,尽管拥有多次培训经历在年轻世代中变得越来越普遍,但这只是高成就者获取更多资格认证的一个手段,低成就者基本与此无缘,他们不仅更不可能选择参加培训项目,而且次数也更少。
 
  在作者看来,即使不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受众,低成就者和高成就者的边缘身份也使其成了引发制度变迁的导火索,因为他们的参与情况给既有的职教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于低成就者而言,主要的张力源自他们对于培训项目的过度需求。一方面,因为大多数联邦州都设定了18岁的义务教育年限,政府不得不为低成就者的教育埋单。另一方面,政府不愿意介入为双元制所主导的学徒市场,而提供在校培训的做法也面临着多方掣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从70年代以来,更多的职前培训开始兴起。通过教授一般性知识或职业技能,它们为低成就者开辟了进入双元制或在校培训的通道。作为一种过渡性的体系,职前培训已经成为整个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自80年代以来更经历了疯狂的增长。与此同时,它也加重了职教体系中既有的等级分化。
 
  在教育层级的另一端,职业教育与高等(学术)教育之间在争取优质生源上则存在激烈的竞争。为了吸引高教育水平的学生,在各大型公司的主导下,一种新的双元学习项目从80年代末以来也开始被引入。它是传统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学生在此所接受的培训能够导向更高层次的工作,而且还能获得同等的高等教育学位。作为公司用于抵制学术化的策略之一,这一项目也有利于维系学生对于公司的忠诚感。它在整个职教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大,但在吸引高成就者方面已经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就。
 
  总之,低成就者及高成就者对于职业教育的参与情况会明显影响后者的变迁路径。可以看到,个体层面的教育选择也会对现有的教育体制造成冲击,进而促使后者引入革新。在教育扩张的新形势下,中国的职业教育似乎也可以有所作为。
 
  介绍文献
 
  Jacob, M., & Solga, H. (2015)。 Germany'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in transformation: changes in the participation of low- and high-achieving youth over time.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31(2), 161-17.
 
  [1]在德国,义务学校教育从6岁开始,持续9到10年(根据不同的州)。在此之后,不再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年轻人必须接收职业义务教育,到18岁为止。
 
  在针对所有人的4年小学之后(个别州为6年),教育路径被分为四类学校:国民中学或主干中学(Secondary General Schools, Hauptschule)、实科中学(Intermediate Schools, Realschule)、文法中学(Grammar Schools, Gymnasium)、综合中学(Comprehensive Schools,Gesamtschule)。小学毕业的学生,大多根据老师依其成绩所作的建议选择上述四类学校中的一个去登记入学。一般来说,成绩最好的可以就读文法中学,成绩不佳的,则多会就读国民中学。
 
  国民中学为学生提供基础的普通教育。通常覆盖5到9年级。在9年级结束时,所有州的学生获得毕业证书。持有该证书可参加双元制职业培训。在一些条件下,也可以使持有者进入全日制职业学校或者开始一个基础职业培训年(为进入双元制做准备)。
 
  实科中学给学生提供扩展的普通教育。通常覆盖5到10年级。学生在10年级结束时都能获得毕业证书。可以使证书持有者继续接受教育,例如,就读特定的全日制职业学校和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n),也能参加双元制职业培训。此外,只要学生成绩优秀,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从实科中学转到文法中学,学生也可以从一个国民中学转到实科中学。
 
  文法中学为学生提供深度的普通教育。初中和高中层次相连贯的文法中学教育项目覆盖5到13年级。几乎所有的州正在将中学阶段由9年变为8年。高中阶段文法学校教育以资格考试结束(Abitur)。通过Abitur考试并取得资格的学生可以到任何高等教育机构就读,也可以接受职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