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 > 论文在线 >

陈洪尧:“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

2017-09-12 13:26:00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工匠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态,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需要在长期的价值激励中逐渐形成,需要源头的培育,而这种源头培育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责无旁贷。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工匠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态,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需要在长期的价值激励中逐渐形成,需要源头的培育,而这种源头培育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责无旁贷。“工匠精神”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灵魂,成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的价值追求、向往境界。

 
  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一流的“中国工匠”,不仅要专注技艺,更要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追匠梦。
 
  构建滋养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系。工匠精神蕴含的职业理念和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高度一致,不单要成为制造业的发展准则,也要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通过搭建机制、创设平台,让敬业执着、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成为广大师生自觉的价值追求。
 
  培实滋养工匠精神的人文土壤。注重人文知识融通,积极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引导师生在知识交汇中感受文化、拓宽视野;注重艺术文化熏陶,通过组建艺术社团、建设艺术长廊等,使校园真正成为消解躁动的文化空间;注重文化实践锤炼,搭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载体,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
 
  课堂教学渗透工匠精神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将工匠精神渗透到专业教学教育中,真正使教学过程具有价值性、人文性和思想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
 
  用严格的职业标准锤炼技能。在课程建设中充分融合企业用人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引导师生严格遵守专业标准规则,精益求精地完成教学与学习任务。注重适时开展行业人才需求调研与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对接,在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锤炼技术技能。
 
  用丰富的教学实训磨炼意志。实训是职业院校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课堂,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成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实训中直接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感知工匠精神的价值和内涵。
 
  用生动的思政课堂启发思想。突出高职学生认知行为特点,优化思政课堂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注意诠释传播工匠精神。开展大家名师、企业专家、优秀校友进课堂活动,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来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启发学生、引领学生。
 
  技能比武磨炼工匠精神
 
  技能竞赛是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引导学生在参与技能大赛中磨炼工匠精神。
 
  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搭建学生提升技能的平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紧扣高职学生实际,创新课程体系设置和考核方式,实施理论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考试成绩与比赛成绩相对接,引导学生在真正学习掌握技能过程中完成学业。
 
  从丰富专业社团文化上激发学生提升技能的热情。专业社团和协会是学生学习、发挥一技之长的“第二课堂”,也是学生最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高职院校要指导组建丰富多彩的学生专业协会或社团,配备专业指导老师,给予活动经费支持,提供必要活动场所,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技能竞赛,训赛结合提升学生技能素质,激发学习技能热情,在集训、参赛过程中锻造、体验工匠精神。
 
  典型示范引领工匠精神
 
  榜样和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国工匠”身上不仅传递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敬业坚守等品质,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优秀文化品格,体现着对职业的认同、责任和使命,应该成为当代高职学生的价值追求和时代标杆。
 
  重视培育选树。典型需要深厚的土壤滋养,需要个人的砥砺磨炼,更需要慧眼识才,要紧紧抓住工匠精神的本质与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群体中发现遴选、培育选树,既要选树品格的榜样,也要培育技术的能手,形成群星灿烂的良好格局。
 
  重视挖掘内涵。典型的品质体现在行为之中,也蕴含在思想深处,需要深入挖掘。既要注重其个性特征,也要集中揭示带有普遍规律和指导意义的事迹;要注重其人物的审美价值即典型个体内心世界的美,也要重视其社会价值,提升社会认知度,增进师生对典型的认识和理解。
 
  注重宣传展示。利用好各类宣传阵地和宣传手段,讲好典型的真实故事、传播好典型的精神品格,通过生动案例感染师生、引导师生。同时,还要通过实物展示,如“工匠精神”陈列馆等,展示师生的科研和技能作品、社团成果、影像资料等,让师生在鲜活的案例、作品中体会、感知工匠精神。
 
  长效机制护航工匠精神
 
  厚植工匠文化,需要以制度为保障。工匠精神要成为劳动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自觉,关键是其背后要有一套完整的工匠制度。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亟须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
 
  构建有利于培养中国工匠的育人模式。德国的工业从业者为什么会拥有高职业素养、极具工匠精神?主要归因于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要紧扣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科学把握工匠精神对于职业教育的价值,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建设、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把工匠精神有机地融入教学安排、产教整合、技能提升之中,着力构建以培育工匠精神为内核的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有利于厚植工匠文化的思政体系。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和灵魂,要将工匠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作为党课、团课、主题班会的重要内容,使弘扬工匠精神成为师生的文化自觉;注重用工匠精神引领校风、学风,鼓励学生端正学风、严谨治学,在刻苦学习中确立科学精神、锤炼品德情操。
 
  建立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的评价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是导向。从教育主管部门看,要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以培养造就“中国工匠”为目标,引导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学校层面看,要创新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参与各种专业社团活动、专业技能比赛的工作量和成绩应该列为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和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
 
  (作者:陈洪尧,系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