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研究 >

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启示:世界一流大学如何

2017-08-14 10:00:33 悉尼协议研究院 高桂娟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做出战略部署。按照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从2016年开始建设,“双一流”在引发我国高教界的广泛关注。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做出战略部署。按照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从2016年开始建设,“双一流”在引发我国高教界的广泛关注。

 
  将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联系在一起统筹推进,是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的深化。从目前实践状况来看,“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已成为基本共识。为了卓有成效地提升学科水平,省级政府和高校都不约而同纷纷行动起来。一些省级政府对于学科建设的总投入数以亿计,更有一批高校为了吸引人才,纷纷提高人才引进经费的比例与额度……
 
  在“双一流”建设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着实让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陷入思考:一流学科建设确实可以不拘一格、多方探索,包括出台人才引进、资金注入、政策倾斜举措等等。不过,除了加大外在投入,一流学科建设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走内涵发展道路?
 
  借在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Institute ofTechnology Futures,简称KIT)进行合作研究之际,笔者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调研。作为欧洲顶尖理工科研究型大学,KIT推进学科建设颇有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借鉴。

  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一、“虚”与“实”结合,创新学科组织模式
 
  作为世界一流大学,KIT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了让这些师资力量突破院(系)局限,发挥整体功能,实现更大的科研效能,KIT采取“虚”与“实”相结合的方法,对已有的学科资源进行了很好的设计与安排。
 
  一是以“中心”的形式搭建科研平台。为了解决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前沿问题,也为了实现知识创新,KIT形成了“气候与环境”、“基本粒子与天文粒子物理学”、“能源”、“人文与技术”、“信息-系统-技术”、“物质-结构-功能”以及“移动系统”七大中心,统称做“KIT Centers”。
 
  这些中心并非实体单位,而是来自不同院系或所的教授和研究人员。他们按照研究兴趣、特长或项目组合在一起,借助网络联接形成研究平台,定期组织会议,就重要的科研问题开展研讨和合作研究。虽非实体,但中心具有具体负责人,具有自己的“战略目标、使命与长期愿景”,并在KIT的组织架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是成立了实体的“技术未来学院”。成立于2017年1月4日的KIT技术未来学院是一所崭新的学院,也是一所体现了“超前发展”的学科建设理念的学院。“一流学科”,顾名思义,必须代表学科发展的一流水平,成为学科发展的世界领跑者。
 
  因此,KIT瞄准社会发展的未来,将现有的哲学、历史学与社会学整合起来,成立了技术未来学院,其目标是“为现代社会与现代技术、技术未来紧密联系而形成的相关机制与需求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
 
  学院下属的三个学院将共同选出一个学术负责人,负责学科方向、研究使命等学术发展事宜,另设有管理主任(management director)负责学院总体事宜。
 
  二、以已有优势学科为根基,集中发展交叉学科
 
  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推进新兴学科的发展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与特征,这一点也集中反映在KIT以技术未来学院为代表的学科建设上。
 
  但不同于通过“人才大战”来增设学科的做法,KIT以已有的优势学科为根基,以人文社会学科为支撑,通过建立技术未来学院,积极推进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发展。
 
  作为德国顶尖的理工科大学,一所在自然及科学领域国际领先的大学,KIT的自然科学、物理与天文、信息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以及经济工程等学科一直在国际排名中名列前茅,但KIT并没有止步于已有的优势学科,而是敏锐注意到科学与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把人文学科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促进人文社会学科与理工科大幅度交叉融合,协调发展。
 
  KIT成立的技术未来学院共设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三个二级学院,这些学院的研究领域或学科发展方向都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与理工科的交叉与融合——哲学院的学科方向为自然哲学与哲学人类学、政治哲学与辩论理论、技术哲学与科学哲学,研究领域包括科学技术的理论与诠释学、对描述性与规范性论述的分析;历史学院的学科方向为技术-科学文明的历史、技术-文化研究,研究领域包括:技术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方向,发展、雇佣以及技术的使用发散年表,技术使用的历史选择与构建等等;社会学学院的学科方向为科学研究与学科整合的社会学研究,研究方向包括“负责任的创新”的制度实施、关于创新的论述、技术未来的兴趣、规范的概念及话语期望的境界等。
 
  在KIT技术未来学院管理主任Hausstein博士看来,通过学科交叉发现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知识创新,这是未来研究的大势所趋。譬如,人文学科的研究需要利用大数据,也需要新方法,如果仅停留和封闭在自己的学科,就无法完成这样的研究。
 
  因此,目前的这三个学院,原来是各自独立的,现在则整合在一起。
 
  该学院的学术队伍组成也很有特点。一是专门聘用拥有两个不同学科的博士学位的人才;二是教授们本身是跨学科领域的专家,具有悠久的跨学科研究的背景。因为许多在技术领域的教授,为了解决科技对社会的问题,也得了解法律、经济等社会领域。
 
  这样,教授们既做原有学科的研究,也做交叉学科研究,共同完成合作项目。并且,技术未来学院的交叉研究已经延伸至工程、生物、法律、经济等学科领域,把社会-技术相关学科联合在一起,以解决问题式的研究,来研究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Hausstein博士还进一步谈到,学生培养也应纳入跨学科之中。教学应该是“团队式教学”(team-teaching),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团队进行教学,这样就把不同学科的学生组织起来,教学就更具启发性和引发创新。
 
  在技术未来学院下属的三个学院,教授们就共同承担了学校跨学科课程。除了针对性地为博士生开设课程之外,还形成了稳定的、面向全校本科生与硕士生开设的跨学科课程模块,具体包括欧洲研究、德国研究、方法论、运动科学以及科学-媒体-交流研究等。
 
  三、利用有限资源,唱好学科发展“大戏”
 
  非常值得关注的是,技术未来学院是KIT启动学科交叉、发展新兴学科的重要举措,但却没有额外得到KIT大笔资金的注入。也就是说,经费、人员配置等,皆依照学校既有的制度执行。技术未来学院的运作资金都有很好的预算以及严格的审核,但这并不妨碍学院利用有限的资源,唱好学科发展这出大戏。
 
  众所周知,世界一流学科要成为世界的“领跑者”,要有世界眼光与全球意识,而长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大量经费作支撑。技术未来学院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根据我们的调研,“跨学科工作坊”这一平台,大大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凭借KIT自身的研究力量,“跨学科工作坊”经常举办跨学科工作坊,就技术-社会发展的国际前沿问题进行研讨。同时,工作坊也是KIT与区域大学之间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的平台。
 
  除校内、校际之间的“跨学科工作坊”,技术未来学院非常注重通过这一平台,形成长期而稳定的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技术未来学院与同济大学就结成了长期伙伴关系,拟每年举行一次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
 
  技术未来学院正在启动的学科建设新模式,对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可能的贡献在哪里?对此,Hausstein博士给出的答复既严谨又务实:“我不能给你明确的数字,对待数字我们必须准确。我不能用数字告诉你说,技术未来学院在一年内、三年内或五年内会怎样,但就学科发展本身而言,从知识发展的逻辑来整合学院,有利于知识创新,因而也有利于学科发展,各个学科发展好了,大学也就发展好了。”
 
  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从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而言,学科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是学术的组织形态,也是学术活动的平台与制度(规训)。因而,中国“双一流”建设,需要人力与财力,更需要时间。有志于争创“双一流”的高校需要静下心来,摸清自己的家底,盘活存量,扎扎实实以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一流大学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不能背离大学的基本职能与使命,那就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
 
  归根结底,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一流学科建设,而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知识创新与创新性人才——而这两者最终落实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