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政策信息 >

高职创新发展扬帆起航 行动计划落实后程可期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2016年执行情况综述

2017-06-21 14:55:57 教育部职成司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启动之际,恰逢“十三五规划”编制之时,很多地方和院校科学规划承接任务,将落实《行动计划》与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相融合,扎实推进。

  2017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2016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执行情况及有关工作完成情况的通报》(教职成司函〔2017〕33号)(简称《通报》),对承接任务(项目)的32个省份和47个行指委的年度执行情况进行通报。《通报》显示,2016年,只内蒙古自治区和公安、食品药品、外经贸行指委尚未启动承接的《行动计划》任务(项目);全国其他省份和有关行指委共启动承接任务1329项(启动率80%),项目501个(启动率70%),项目布点12283个(启动率87%);28个省份和25个行指委投入专项资金470561万元。

 
  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扬帆起航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启动之际,恰逢“十三五规划”编制之时,很多地方和院校科学规划承接任务,将落实《行动计划》与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相融合,扎实推进。
 
  科学规划,主动融合。各地注重顶层设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科学规划实施方案,积极将《行动计划》作为引导和推动地方及高职院校制定和执行“十三五”规划的重要行动指南,精准发力,制定地方版《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是地方和行指委从支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出发,主动对接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需求,将承接任务和项目作为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载体,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支撑国家重大战略能力。二是所有省份和行指委均编制《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其中北京等20个省份印发了地方版《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引导和推动一大批高职院校编制院校版实施方案,形成“国家-地方(行指委)-院校”三级梯队推进的格局。三是认真研究任务(项目)内涵,统筹规划资金分配,实现精准发力。如上海坚持“财政引导、过程管理、科研支撑”,按照“承诺预算支持的优先、实施方案可操作性强的优先、预期成果量化程度高的优先”的原则,根据院校申报的项目和任务数量,分A、B、C三类,分别按照2:1、1.5:1、1:1的不同比例配套经费,同时将承接的49项任务、12个项目化分为重点任务、难点任务、创新任务、深化任务和统筹任务等5类,实行精细化管理。
 
  次第推进,全面落实。地方和行指委按照《行动计划》要求,以加快启动承接任务(项目)为重点,以建立健全任务推进机制为抓手,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有序推动高职战线提质增效。一是认真履责,着力推动承接任务(项目)的落实,实现《行动计划》良好开局。如广西安排省级财政专项资金51887万元,启动所有承接任务(项目)建设,推动承接任务(项目)的全面落实。二是建立健全任务(项目)管理常态化机制,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加快推进落实。如云南实施“五位一体”的工作运行模式,即发布一个总体实施方案,制定一个项目和任务管理办法,开发一个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立一个高职院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整体建设方案备案制度,建立一项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导和授权,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智库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共同参与的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执行绩效情况定期评价机制;五项工作紧紧围绕该省高职创新驱动、跨越式发展这一目标而形成有统一机整体。三是以承接任务(项目)为载体,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任务,将承接任务(项目)分解到所属高职院校,推动所属高职院校整体发展。如辽宁以《行动计划》为抓手,稳步推进本地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形成所属46所高职院校全部覆盖的格局。
 
  强化监督,确保实效。按照“进一步强化管理监督”“做好事中监督管理”的要求,教育部搭建了覆盖“国家-地方(行指委)-院校”三级体系的《行动计划》管理平台,完成了2016年执行绩效的采集工作,通报了地方和行指委承接任务(项目)执行情况;地方和行指委加强过程监督,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一是教育部建立了《行动计划》年度执行绩效采集机制,对承接任务(项目)的地方和行指委开展了执行绩效采集工作,推动了任务落实,强化了过程监控,了解落实难点,解决突出问题,固化建设成效。二是教育部建立了年度执行绩效通报制度,对承接任务(项目)的地方和行指委执行绩效情况进行了通报,进一步加强承接任务省份和行指委之间的信息交流,督促各单位全面落实承接任务(项目)。三是教育部建立了年度绩效评价机制,组织专家对地方和行指委年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全面总结建设经验,精准分析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四是地方和行指委建立了专家指导监督组织,加强了承接任务的职业院校建设指导和监督。如河北成立了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遴选122名专家组建了省级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专家库,根据业务划分为9个专家组,指导督促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五是地方和行指委建立竞争择优、动态管理机制,强化目标导向和过程管理。如浙江省在推动优质校建设过程中,对于列入建设规划的5所重点校和15所优质校实施中期评估考核制度,考核实绩不佳的院校予以淘汰,空缺出的名额将以适当方式增补。
 
  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推进有力
 
  2016年以来,地方和行指委准确把握社会需求,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院校办学活力,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高职战线在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推进有力。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排斥卓越。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国家战略部署,中央和地方坚持扶优扶强扶特原则,引导和支持具有较强实力的高职院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推动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应用。
 
  23个省份启动292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打造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如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确定18所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计划利用4年时间,打造一批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高职院校,为广东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和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技术支撑;贵州启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主动适应该省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战略产业,服务贵州“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精准扶贫”等重大发展战略,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30个省份启动3159个骨干专业建设,23个行指委启动298个骨干专业建设,重点支持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优先发展,提升院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如重庆对接区域支柱产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七大特色效益农业,市级财政按照文科类专业80万元/个、理工科类专业100万元/个,立项建设骨干专业150个,同时学校按照1:1配套,打造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标杆,整体提升该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水平;山东根据各院校实际和自身特色优势,结合该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需求,每个院校确定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研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1个专业群进行重点建设,每个专业群投入200万建设资金,建设周期为2年,推进品牌专业群建设,带动学院整体发展与提升,形成核心竞争力。
 
  22个省份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641个,18个行指委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114个,147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认定“双师型”教师74564人,不断完善专兼结合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加快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打破管理体制限制,依托专业实训室,校企共建以企业技能大师与学校名师共同冠名的“双师工作室”,培养出了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高职专业领军人才、羊城学者等10多名在行业企业具有影响力的名师,6个专业教学团队获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按照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要求,加快推进信息技术融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领域、融入教学管理和管理模式创新过程。教育部统筹推进教学信息化应用,启动两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建设,其中高职院校共计125所,开通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项目管理平台和微信群,进行日常管理,开展校际交流,实现专家咨询指导、成果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项目学校的协作和整体实施的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教学信息化和课堂教学的融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云综合平台,各种视频、课件、教学计划、工具软件、虚拟实训容量达10T,用户达1.1万人,开展远程辅导、虚拟仿真实训、触控操作等信息化教学革新,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智慧化学习方式转变。
 
  增强院校办学活力。地方和行指委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打通外部机制、内部体制改革、院校功能拓展等关键环节,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增强院校办学活力,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29个省份建设389个职业教育集团,17个行指委建设35个职业教育集团,探索多种形式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全面增强办学的活力和服务能力,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如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京津冀模具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主动适应京津冀三地模具行业协同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共享资源和技术服务的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布局,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助力三地模具行业协同发展。
 
  28个省份推进427家单位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7个行指委推进29家单位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2016年,教育部备案审核了163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牵头单位为高职院校的试点单位共计100所),共计参与企业1878家,院校370所,试点专业535个,涉及学生36228人,各试点共承诺投入资金5.9亿元,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展试点工作。如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精密机械技术专业(钟表方向),签订《企业学徒协议书》《学校培养协议书》,明确学生双重身份,企业为学徒提供包括午餐补助、工服、工伤保险与津贴的等方面待遇,并按1000元/月、1200元/月、1400元/月三个等级发放津贴,校企联合开展工学交替的育人模式,校企双导师联合实施教学过程,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16个省份建设127所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优化公办职业教育资源结构,提高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如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共同投入1000万元(校企各占50%),成立以混合所有制为特征的智慧交通学院,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混编师资团队,共同实施教学、科研、培训和行业应用创新,校企共建新一代通信实训平台,构建“智慧交通”主题实训体系,建设研发、培训中心,服务“互联网+”行业创新战略。
 
  153所高职院校招收13376名留学生,其中65所高职院校提供奖助学金1798万元,对外援助58个国家的114所院校建设,推进职业教育“走出去”,扩大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地方和行指委广泛参与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不断扩大规模,加快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为周边国家培养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当地经济发展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我国职业教育软实力。如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支持优质产能“走出去”,组织7所高职院校21名教师赴赞比亚,培训当地员工6个工种共计100余人,带动我国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培养我国有色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
 
  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地方和行指委对照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丰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实践形式,将高职院校打造成技术技能积累聚集高地。
 
  23个省份建立362个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7个行指委建立29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着力提升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形成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技术技能积累的创新机制。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依托学院建成的水禽基因库和姜曲海猪保种场2个国家级保种与研发机构,将7个品种水禽推向市场,每年带动2000多户农民发展优质水禽养殖,向全国10多个省市成功推广优质商品苗鸭、鹅1000多万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0多亿元。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民族中兽药分离纯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服务民族中兽药发展,累计完成1500个政府订单合作培养指标,指导2万余户农户发展农业生产,受益人口近10万人,在服务武陵山区三农发展中贡献职教力量。
 
  26个省份建设549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2个行指委建设174个技能大赛工作室,发挥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带徒传技、技术创新与交流、技能攻关、文化传承、工匠精神培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如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景德镇“四大名瓷”中的粉彩瓷、古彩瓷为切入点,建成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教授领衔的“粉彩非遗大师工作室”、由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辉球教授领衔的“古彩大师工作室”,共拥有技能大师11人,其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
 
  地方和行指委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着力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师利用暑假调研走访企业,最终确定88家合作企业,校企共同开发创新创业课程42门,联合实施教学过程,企业为学生提供全套课程解决方案,提供人员培训、学生参观和实习机会等。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建成2万平方米创新创业空间,为创业学生提供低成本的生产经营场所和企业服务,细化、规范服务流程,打造适用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创业全方位、阶梯型服务平台。
 
  完善质量保障机制。质量决定兴衰,不断完善依法治校能力,逐步推进教育内部保证与教育外部评价协调配套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制。
 
  862所院校完成高等职业院校章程制(修)订工作,702所院校的章程通过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核准。642所院校设立学术委员会,232所院校设立理事会,135所院校设立董事会,院校的自治能力不断增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逐步落实,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高等职业院校治理结构不断健全。
 
  坚持内外发力,强化教育教学的内外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评估和约束激励机制,巩固院校、地方和国家三级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形成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质量控制体系。如河北出台《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等4项制度,开展专项培训,推动全省47所院校启动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高职院校覆盖率达83.93%。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绩效考核和目标管理为抓手,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建立畅通运行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促进学校内部治理形态由静态管理转向动态治理,由粗放型管理转向精细化治理,由基于经验的管理转向基于大数据的科学治理,由外部驱动管理转向自主治理。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相融合。
 
  紧密围绕“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如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党建工作全程跟踪、全程记录、全程检查、全程考核的质量管理体系,坚持把党支部建在学生社团、公寓、实践基地,建在科研平台、实验中心,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专业建设、素质教育、技能训练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54名将满18周岁的学生代表在北京通州文庙举行成人礼仪式,遵照我国汉代成人礼的程序,师长为青年学生“加冠”“加笄”,让学生明尊师重道之礼,让师长明传道授业解惑之责。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加大恪守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加快培育“中国工匠”,助力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如重庆化工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良好品德修养、优良职业精神与精湛技术技能相融合,在校期间注重从专业技能、社会实践、技能大赛、校园活动、德育课程等多个方面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按照“专业基础技能-岗位操作技能-职业综合技能”的职业能力递进关系,构建“校内仿真+校内全真+校外顶岗”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专业技能+素质教育+职业发展+文化渗透”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
 
  保障机制监督体系尚待健全
 
  在创新发展取得初步突破的同时,地方和行指委在落实承接任务(项目)过程中统筹指导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项目实施进度还需整体推进,承诺投入资金需要进一步落实,监督管理有待继续加强。
 
  部分地方和行指委统筹指导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少数地区(行指委)对行动计划认识不到位,仅作为承接的一个项目推动,未能和本地区、本行业的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承接的任务和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内涵认识不清、定位不明,从而影响和制约承接任务(项目)的建设效果。部分地区(行指委)对《行动计划》研究深度不够,编制的实施方案地方特色不够鲜明;对各院校的承接任务(项目)缺乏统筹,部分地区(行指委)和职业院校承接的任务梯次推进效果不够明显。
 
  承接项目实施进度需整体推进。一是地区和行指委之间启动程度不均衡,承接任务中,各省份启动率为87%,行指委启动率为51%;承接项目中,各省份启动率为80%,行指委启动率为57%;承接项目布点中,各省份启动率为92%,行指委启动率为52%。省级承接任务(项目)启动情况总体良好,行指委承接任务(项目)需要加快推进。二是任务之间启动不平衡,大多数任务(项目)的承接地区和行指委启动情况良好,部分任务中,承接省份还需加快推进,如RW-10、RW-29、RW-33,未启动省份占承接省份比例分别为43%、75%、47%。
 
  资金投入需要进一步落实。根据地方和行指委承接任务(项目)统计,地区预估共投入经费2057175万元,行指委预估共投入经费234128万元,2016年以来,经费投入差距较大。一是地区和行指委之间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差距较大。北京等28个省份省级财政投入专项经费451982万元,其中云南本年度省级财政投入专项经费30090万元(预估投入经费30000万元),河北、安徽、江西3个省份未安排省级财政专项经费;安全等25个行指委合计安排专项经费18579万元,餐饮、船舶工业、电子商务、工业和信息化、广播影视、环境保护、粮食、煤炭、农业、轻工、食品工业、水利、文化艺术、新闻出版、验光与配镜、外语类等16个行指委未安排专项经费。二是项目和任务之间投入不均衡,部分省份存在重项目、轻任务的现象。《行动计划》涵盖的65项任务和22个项目,部分省份重视承接项目的落实和资金投入,对于承接任务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
 
  任务落实监督管理需要加强。部分地方和行指委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管理督查力度不够,事中监督管理效率不高等现象。一是部分省份(行指委)未能按照要求填报和报送执行绩效数据,内蒙古及公安、食品药品、外经贸行指委等4家单位尚未完成数据填报,电子商务、环境保护、新闻出版、邮政、中医药、艺术设计等6个行指委尚未函报绩效数据采集汇总表和年度绩效总报告。二是绩效采集质量有待提高。部分省份(行指委)绩效总报告未能体现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绩效总报告未能涵盖绩效采集要点,少数地区和行指委的绩效总报告相关指标数据和绩效采集数据不一致。如吉林、甘肃、新疆等省份,绩效总报告和绩效采集数据中优质校建设数量不一致等。
 
  建设任务全面落实后程可期
 
  今后两年,是全面落实《行动计划》的决定性阶段和关键时期,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期待地方和行指委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深化省级统筹作用,聚焦职教特色优势,建立常态化落实机制,强化过程监督,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承接任务。
 
  落实主体责任。承接任务(项目)的32个省份和44个行指委,应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切实履职尽责。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从职业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部署的角度,从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和经济发展角度,从提升学院办学整体实力角度,将主体责任转化为推动建设的原生动力,积极主动落实承接任务(项目)。二是要履行契约精神,各单位提交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就是地区和行指委的“责任书”,《行动计划》执行结束后,教育部将对照实施方案检验承接地区和行指委执行绩效情况,各地区和行指委应认真履责,全面落实承接的任务和项目。
 
  深化省级统筹。地方和行指委应进一步发挥省级统筹作用,建立多部门组成的协同推进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承接任务(项目)落实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进承接任务(项目)落实,强化过程指导,做好事中监督,确保建设实效。一是要充分发挥省级统筹作用,建立完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协调工作机制,通过承接任务(项目)的落实,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发展,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二是要协调好发改、财政等部门的关系,按照不低于承诺资金的省级专项经费进行投入,引导高职院校设立配套经费,鼓励行业企业积极投入经费,确保承接任务(项目)落实。三是要加大督促落实,各地和行指委要高度重视承接任务,细化任务分工,明确任务(项目)责任人,加强督促检查,全程跟踪问效,及时解决问题,确保落实成效。
 
  聚焦特色优势。地方和行指委应立足地方区域优势产业,进一步优化院校布局、调整专业结构,聚焦各地(各校)特色优势,系统推进承接任务(项目)落实。一是要理顺在建项目与《行动计划》的关系,统筹规划,着力支持重点地区、重点院校和重点专业加快发展,依托基础较好的特色院校和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任务(项目)的整体推进。二是要谋划特色优势任务(项目)对整体工作的引领带动,以优质高职院校、骨干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库等项目建设为引领,紧密对接《行动计划》中的各项任务(项目),发挥专项的资金、政策优势,以点带面,服务创新行动计划任务(项目)的落实。
 
  建立常态机制。地方和行指委要将项目化推进方式转变为常态化建设模式,将周期性投入转变为日常性建设,着眼长远、提前部署,建立完善常态工作机制。一是要科学研判《行动计划》任务(项目)的内涵、意义和目标,将各项任务(项目)具体融入到各地、各校改革、发展的日常工作中,为各地(行指委)、各校的创新发展立柱架梁。二是要结合各地区和行指委自身情况,充分论证《行动计划》任务(项目)中关键环节,研究制定任务(项目)的阶段性时间点、观测点、绩效点,力促《行动计划》的运行管理工作不断优化,平稳有序。三是要逐步形成《行动计划》推进中的动态调整机制,地方和行指委充分发挥业务指导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相关工作的日常指导、检查与跟踪,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完善工作要求。
 
  强化监督管理。地方和行指委应进一步加强《行动计划》落实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行动计划》管理平台的三级监督管理作用,督促各单位按期保质完成承接任务。地方和行指委应进一步规范《行动计划》执行绩效数据采集,组织专家开展合规性检查工作,确保执行绩效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地方和行指委可根据承接院校绩效执行情况,建立承接任务(项目)年度通报制度,组织专家对各单位执行绩效进行评价,编制并发布省级(行指委)行动计划年度执行报告,并将执行绩效情况作为省级财政改革绩效奖补分配和相关工作开展的重要参考。
 
  起跑决定后势,开局关系全局。2016年,地方和行指委凝心聚力、创新实干,实现了《行动计划》的良好开局,为推动高职战线创新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今后两年,是全面落实《行动计划》的“施工高峰期”,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攻坚期,抓统筹、抓落实的任务依然更加艰巨繁重。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牢牢把握“提高高职教育发展质量”主线,充分发挥省级教育统筹作用,不断完善保障措施,就一定能够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一定能够促进新动能发展和产业升级,带动扩大就业和脱贫攻坚,为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作出新贡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高志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