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智汇职教 >

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前言

2017-01-11 12:51:31 姜大源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屈指算来,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已有20多年了,写过不少论文,也主编或撰写过一些专著,但大多都是就某一领域或某些专题进行的论述,有的是微观的探究,有的是宏观的论述。其实,微观与宏观这两者不是分割的,其间必定存在着相互依存的逻辑联系。所以,一直打算静下心来,把我多年来对职业教育的本质或原理的领略,再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

  
前      言
 
  屈指算来,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已有20多年了,写过不少论文,也主编或撰写过一些专著,但大多都是就某一领域或某些专题进行的论述,有的是微观的探究,有的是宏观的论述。其实,微观与宏观这两者不是分割的,其间必定存在着相互依存的逻辑联系。所以,一直打算静下心来,把我多年来对职业教育的本质或原理的领略,再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遗憾的是,近年来,一则苦于杂事太多,没有充裕时间——精力不够;二来业界大作颇丰,似无必要重复——动力不足;三是意欲出点新意,又想有所跨越——能力不济。无奈之下,再度著书立说的“夙愿”,也就不得不撂下了。
 
  然而,大千世界,很多事情的转机,往往出现于无声和无形之中。正如清·周希陶在《增广贤文》里所言,“有心栽花花不放,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当我手捧这本《职业教育要义》之时,回溯该书杀青的来龙去脉,还真觉得“无心插柳”这句话,所言极是也!
 
  大约是在12年前,也就是我担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主编前后的那段时间,杂志编辑部主任董成仁编审,在听过我关于职业教育的几次讲座之后,希望我能将相关内容分解成若干专题,以卷首语的形式在杂志上发表。这以后,从2004年底开始到2005年全年,我先尝试着以“袁江”的笔名写卷首语,随后启用实名陆续发表了以“观”为后缀的卷首语12篇,来阐述我对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理解。一年后,考虑到日常工作过于繁忙,无暇顾及,便打算收笔了。没想到许多读者来信或来电,要求我能继续就职业教育的规律及其特点,做一些诠释性的工作。“读者是上帝”,盛情难却啊!于是2006年,我又以“说”为后缀,每月一篇地连续发表了12篇卷首语。这一来“愈发不可收拾”:2007年,遂再以“论”为后缀完成了12篇卷首语,对职业教育的教育和教学理论进行了解读。紧接着,在参与和参加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的启动和实施的过程之中,直面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对那些时时碰到的许许多多似是而非且“剪不断、理还乱”的实际问题,如何予以破解,如何寻求方向,又如何有所创新呢?萦绕在心头的这些问号,迫切需要观念的更新和审慎的思考,以期能获得前行的答案。就这样,在2008年,我又试着从哲学层面,对这些问题给予了力所能及的解析,以“辩”为后缀,续写了卷首语12篇。于是乎,在前前后后大约四年多一点的时间跨度里,诞生了48篇卷首语。这就是游走于互联网上和流传于坊间的关于职业教育的12个“观”、12个“说”、12个“论”、12个“辩”的“前世今生”。
 
  48篇卷首语所触及的内容,都是针对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切切实实存在问题的疏理,应该说是有惑而思,有感而发,有悟而言的。所以,完成48篇卷首语的过程,是我对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存在的理由,以及其外延与其内涵的探究过程,也是一个认识上逐渐由混沌到清晰、由碎片到全貌、由浅入到深出的过程。
 
  令人欣喜的是,在这一写作过程中,我发现,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自觉还是不自觉,每当我在探讨一个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之时,总会从学校和企业两个角度去分析、去思考、去寻求相关的答案。这一研究过程,使得一个当初还不甚了了的概念遂在脑海中逐渐形成:职业教育至少具有两个学习地点,而普通教育往往只关注一个学习地点。鉴于此,在探究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规律之时,是不能只用一个学习地点的参照系,来观察、来判断、来评价至少具有两个学习地点的职业教育的!
 
  伴随着冥思苦想的心路历程,持续四年的48篇卷首语逐渐进入尾声。而求解上述实践问题的答案,似乎也已在襁褓之中。襁褓之中的婴儿,就是这样一个涉及教育“参照系”的、还不太成熟却在成长之中的概念。与此同时,多家出版社建议,可将这些卷首语的观点和内容加以整理,集结成为一本论述职业教育的专著。
 
  然而,当时我十分清楚,这48篇卷首语并非是在一个深思熟虑的基础之上,在整体的顶层设计完成之后的字勘句酌,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中的探究之思、探索之感、探路之笔。这就意味着,文中必然会有词不逮意、言不及义、句不在理的地方。特别是,作为与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伴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社会以及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日新月异,其中的一些概念,恐或已过时,或欠严密,或见歧义。
 
  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篇中说:“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并在《文心雕龙·络裁》篇里进一步指出:“权衡损益,斟酌浓淡,芟繁剪秽,弛于负担”。尽管笔者绝无刘勰那样的功力,但倒是可以遵循刘勰做学问必须精益求精的原则,于是决意从头开始,一篇一篇地、一句一句地,甚至一字一字地对原稿进行重新审视,予以认真修改,尽力融入新意。
 
  然而身不由己的尴尬,已成吾之常态:由于参加多个研究课题,由于奔赴各地报告讲学,或由于承接其他写作任务,事情繁杂,能坐下来安心修改的时间很少。结果断断续续,以致修改这48篇卷首语所花费的时间,从2009年算起,竟持续了七、八年,一直到2016年初,才基本完成全部修改工作。而这一时间跨度,早已超过写作所花费的时间了。
 
  颇为庆幸的是,修改过程的漫漫旅途,却磨砺出一个重大收获:正是这“重走”的路,成为我对在写作过程中萌生的关于职业教育“参照系”这颗概念新芽的进一步培育,以及对新芽成长土壤的进一步耕耘,或者说,是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各自存在的逻辑起点的进一步追思。结论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学习地点的职业教育,不仅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的视域,而且跨越了企业和学校的境域,还跨越了工作与学习的界域。一句话,职业教育已经跨越了经济界与教育界的疆域。这意味着,相应于往往只有学校这样一个学习地点的传统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
 
  因此,从定界走向跨界,职业教育要在“跨界”这一更加广博的原野上扬鞭驰骋,在“跨界”这一更加辽阔的大海中杨帆远航,就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知识看知识”。
 
  所以,基于跨界的原则,就微观层面来讲,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原则,必须同时遵循经济——产业发展与教育改革、职业——就业需求与教育供给、个体——生涯成长与教育认知这三重规律;而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也必须整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要实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模式。
 
  所以,基于跨界的原则,从宏观层面来看,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就不能只是“在企业里办培训,在学校里办教育”,而必须摒弃分割的定界思维,树立整合的跨界思考;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就不能只是教育部门一家承担的任务,而必然涉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劳动就业、行业企业,以及青年、工会、妇女等多个部门和社会机构,要树立系统集成的思想。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建设,要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
 
  所以,跨界的职业教育必须以跨界的理性思维为基础。至此,跨界,就成为串连起这48篇卷首语的一根红线,或者说,是隐含其中的一个灵魂。由此,我的答案是:必须在跨界平台的基础上,完成全部修改工作。
 
  终于,以修改完成后的48篇卷首语为主干内容的这本书,将以四个板块或称四章篇幅的容量,对事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框架、思路和措施,进行了比原稿更为深入的诠释:第一章为“职业教育的理念综‘观’”,第二章为“职业教育的内涵概‘说’”,第三章为“职业教育的规律刍‘论’”,第四章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博‘辨’”。顾名思义,这四章各自保留了原作由“观”、“说”、“论”、“辩”这四个关键词构成的基本框架;而循名责实,这四个板块则在保留原作基本框架的前提下,又根据各板块的具体内容,在这四个关键词前冠以程度副词,亦即建构起形式与内容统一的逻辑链,形成了:理念——“综”观、内涵——“概”说、规律——“刍”论、本质——“博”辨的叙事语境。
 
  初稿完成之后,师从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具有深厚教育学功底的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罗丹博士,对书稿全文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审阅,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修改意见。
 
  接着,我又请在职业教育杏坛有着十多年“舌耕”经历并已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研究的佼佼者——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所长、学院学报主编张健教授做了进一步的审阅。
 
  他在认真通读全稿之后建议:将原来按写作时间顺序编写的“观、说、论、辨”四章,依据上述“跨界”的主线,将第二章与第三章的顺序“掉个个儿”,改为“观、论、说、辨”,其理由是:“‘观’是形上的、先导的理念;‘论’是形下的、落地的实践;‘说’是外适的、完善的调整;‘辨’是内蕴的、深化的探求。‘观’是先导的,有了‘观’就可以指导办学,人才培养实践。这是承接关系;但怎样办?比如,是封闭办还是开放办,是定界办还是跨界办?办得好不好?是不是合发展性、合需要性、合规律性、合服务性等,是需要反思的。这就有了‘说’的外适和完善。如功能说、创新说、适配说。这是衍生关系。办的过程总会出现问题和矛盾,产生纠结和困局。这就需要深入的思‘辨’、厘清。这是深化关系。四部分之间有着精微的、内在的逻辑关系。”
 
  张健教授的建议,十分睿智,极其在理:观后而论道,说毕则思辨,由此,全书逻辑链的构成即为:理念——“综”观、规律——“刍”论、内涵——“概”说、本质——“博”辨,从而形成了“理念‘观’所呈现的规律‘论’、内涵‘说’所支撑的本质‘辨’”这一更具逻辑性的叙事语境。
 
  至此,全书的章节顺序变为:
 
  第一章谓之理念——“综观”。这里所谓的综观,是指综合观察、总括观察。语出清·陈田 《序》:“综观七子之诗,沧溟律绝,足以弹压一世。”这一章是从整体或宏观上对职业教育进行观察而引发出的观点。核心是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
 
  第二章谓之规律——“刍论”。这里所谓的“刍论”,是指浅陋的议论,也有草论、概论的意思,同刍议,当是自谦之辞。语出清·曾国藩《孙芝房侍讲<刍论>序》。这一章是关于职业教育教与学的言谈议论。核心是职业教育的教育理论。
 
  第三章谓之内涵——“概说”。这里所谓的“概说”,是指概括起来说,概述、梗概之意。语出刘守华《中国民间童话概说》、祝守明《道医概说》。这一章是对职业教育共同特点的归纳并给予简明扼要的阐释。核心是职业教育的教育内涵。
 
  第四章谓之本质——“博辨”。这里所谓的“博辨”,是指多方面的辨析。语出明·唐顺之《答王南江提学》:“兄雄峻之文,博辩之才,迈往之气,无一人不知之。”这一章是对职业教育实质进行审辨性的哲学思考。核心是职业教育的教育本质。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篇文章都将其主要内容,用形象的或逻辑的框图予以结构化,图是文的概括和凝练,文是图的解读和延展,以期达到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实现识图便知文章梗概、看图便能把握文章要点的目的。
 
  “综观”、“刍论”、“概说”、“博辩”四章,虽各有侧重,但在整体上,其中心思想强调的是:职业教育必须关注两个领域:一是“教育——学校——学习”,二是“职业——企业——工作”。这表明,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职业教育必须关注的领域,要比普通教育多一倍:既要研究教育科学,还要研究职业科学。职业教育学业已超越了传统的普通教育学的视域,成为跨越教育和职业两大领域的“跨界”的教育学了。
 
  鉴于此,可以说,跨界的职业教育已不是一个置于教育学下位的二级学科,而是一个有着比教育学的研究领域更加广泛更加深刻的一级学科。遗憾的是,不知是因为世俗的无知,还是因为学术的偏见,使得职业教育的学科地位以及由此波及的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被大大地“矮化”了。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践,学习世界职业教育的经验,建构起既符合职业教育的普适原理,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理论框架。
 
  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学科建设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职业教育的学科建设,必定是整合了职业科学与教育科学的学科建设,是属于职业教育自身的“元”科学的学科建设。
 
  这正是本书,或本人的一种“夙愿”。但愿,这不是一种“奢望”。
 
  给这本书起一个什么名字呢?又是颇费思量,还真地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因为,本书所言,既不同于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育学原理的诠释,又不同于当下的结文成册的教育文集的散论,书中“综观”、“刍论”、“概说”、“博辨”四章总计48篇文章,其每一章、每一文,各自针对一个主题或是一个要点予以铺陈,其阐发都是独立的。但章与章、文与文之间,又有着逻辑上的联系,进而形成一个关于职业教育规律或原理的整体叙事。所以,读者既可不按顺序而选读书中的一章一节,又可从头到尾按照顺序去通读著述的全部章节。这样一种写法,意在形散而神不散。
 
  关于书名,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会长、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书记、原院长周建松教授,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他一直催促并关注着这本书的问世。建松会长认为,采用“要义”一词比较恰当。笔者由此联想起曾经拜读过的、研究西方哲学兼及美学且中西哲学贯通的大家——叶秀山先生的《哲学要义》一书。顿觉“要义”一词甚为准确,遂以《职业教育要义》名之。
 
  当然,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我绝无自诩之意!笔者人微望轻,怎能与叶先生相比呢!叶先生的《哲学要义》,是在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开设的“哲学导论”课基础上完成的专著,它以论带史,以史显论,将西方哲学的千年历程和先生半个世纪以来哲学研究的丰富经验,融合在对哲学理论的论述中,娓娓道来,极富哲学的内在张力。惭愧的是,笔者的这本所谓要义,很可能只是一些瞽言萏议,实在难登大雅之堂。
 
  好在笔者曾有在工厂一线打拼十多年的砥砺,在德国留学工作十多年的经历,在研究机构从业十多年的磨练,匆匆人生,冥冥之中总还是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收获和体验的东西的。所以,诚惶诚恐捧出的这本《职业教育要义》,笔者是想说,研究既需要敝帚自珍的精神,这或许是一种自信的鞭策;研究还需要抛砖引玉的探索,这应该是一种积极的自勉。
 
  韩愈《劝学解》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对年轻人是这样,对年逾古稀的老年人来说,尽管“人无二度再少年”,却还是理应如此行事。因为,牢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古训,才可能成就“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意境,才能获得“活到老、学到老”的动力。
 
  所以,依然痴心不改、依还乐此不彼、依旧矢志不渝,一句话:不忘初心!始终保持着对职业教育的那种挚爱、那些自信、那份坚守,自然也就还会驽马十驾,将勤补拙,而不敢告劳。我以为,以拳拳之心,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聊尽绵薄之力,既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也是一种乐在其中的“享受”。
 
  如此的“用心”良苦,真的,难以言表,大概也无需言表。
 
  付梓之际,恰逢又是一个春天。
 
  我笃信,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路上,春天,会伴随着你,也将伴随着我,让我们一起前行!
 
  前行路上,陡升无限感慨,草就一首七律,以为自勉:
 
  七秩风霜染落霞,桑榆不逊杜鹃花。
 
  清华觅问冶身性,欧陆求学馈老家。
 
  勤酿始得九剑酒,躬耕终有四时佳。
 
  皓髯未坠青云志,手挽春归气自华。
 
  姜大源
 
  2016年5月26日古稀于毕节
 
  6月9日端午修改于北京
 
  注释:
 
  1. 九剑酒,仙酒名,此处代指美酒。典出宋·张君房《大宋天宫宝藏》编撰的《云笈七签》卷之一百一十《洞仙传》:“帛举,字子高。尝入山采薪。见二白鹄飞下石上,即成两仙人,共语云:‘顷合阴丹成,就河北王母索九剑酒服之,至良。’子高闻仙人言,就访王母者,得九剑酒,还告仙人,乞丹服之,即翻然升虚,治於云中,掌云雨之任。”
 
  2. 四时佳,四时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佳,美好。此处意为只有持之以恒,才会年年有进步。化用宋·范成大《赏雪》:“溪山四时佳,近日更奇绝。”诗句。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