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 "是一种在当代职业教育过程中值得塑造的价值观,影响当代职业教育塑造 "工匠精神 "的两大因素主要是历史文化传统的偏见和当代教育体制的弊端。明确普高教育与中职教育分流,高等教育实现分类选拔,产业部门来主管职业教育,是 "工匠精神 "的主要塑造方向。同时,作为企业应该理解 "工匠精神 "在企业运作管理中可以作为精细化管理的一部分,但是一般不能主导整个管理的领域。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有媒体将其列入“十大新词”予以解读。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
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当前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危机,就是对“工匠精神”认识普遍的庸俗化、表浅化。“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应该树立的理想,却也是学校职业教育容易忽视的一个盲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原因很多,关键是对“工匠精神”的理解缺乏理论上的拓展,缺乏理性的提升。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剖析
(一)辞源探意。
“工匠精神”是由“工匠”与“精神”组成的具有特定意义的词组。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工匠即手艺工人,精神即人的意识、思维、行为和一般心理状态。两者结合起来,则指手艺工人具有的意识、思维、行为和一般心理状态。由此可见,工匠精神至少具有三大特性:一是职业特性。工匠精神来源工匠行为,是专属“工匠”这一职业的专有名词,现代工匠精神则泛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等精神状态,而非一般日常生活状态。二是知行合一特性,即工匠精神是人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状态,且这种心理与行为状态高度一致,不存在只有意识或心理状态而无具体行动的工匠精神,也不存在只有具体行为而无有意为之的工匠精神。三是有恒性特征,即工匠精神不是人某一特定时刻的瞬间意识、思维或心理以及行为状态,而是人在日常职业活动中一以贯之的意识、思维、心理以及行为状态,并且这种意识与行为呈现出某种规律性状态。
(二)内涵界说。
尽管从辞源上能够了解“工匠精神”的基本含义,但工匠精神到底特指手艺工人应该具体具备哪些意识、思维、心理以及行为状态呢?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得出了不少结论,但普遍侧重于意识形态范畴内的工匠精神阐释,如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以及利国利民的名利精神等。实际上,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是透过“工匠行为”体现出来的意识或心理状态,对“工匠精神”的描述自然离不开工匠行为,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应是工匠行为与工匠意识的叠加。从职业行为学角度来看,衡量工匠精神的标准主要是工匠的技能水平和产品的功效与质量,这两者归根结底是工匠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这两种能力印射于工匠的精神世界则表现为一心一技的职业热情、一丝不苟的职业操守、一以贯之的职业行为、独当一面的职业状态。
综上可见,工匠精神应该是人们在职业过程中,以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为基础,展现出来的一心一技的职业热情、一丝不苟的职业操守、一以贯之的职业行为以及独当一面的职业状态。工匠精神也可以解读为两“力”加四“一”的结构模型。
(三)外延甄别。
首先,工匠精神区别于质量精神。质量精神主要指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质量思维在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中的体现。尽管工匠精神也同样高度重视产品质量,但工匠精神还表现为技能人才对职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技能的执着追求。其次,工匠精神区别于制造精神。所谓制造精神,就是本质上以工艺的进步追求最好的产品质量,而不是出现一种新思想、新思维、新浪潮就开始转型,放弃自己应该做好、可以做好的事情。制造精神与工匠精神同样表现为对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的执着追求,但工匠精神在突出“能”的同时还强调“巧”,即表现为技能人才高度的创造意识与创新精神,是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的集中反映。再次,工匠精神区别于工业精神。工业精神提倡专心做事,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所有行为都必须对未来负责任。精益比精明更重要、质量比销量更重要、诚信比成本更重要、口碑比广告更重要、利益比利润更重要、价值比价格更重要是工业精神的核心理念。但从本质而言,工业精神是基于对工业行业发展的整体思考,是一种行业发展理念。而工匠精神则主要是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个人对职业的行为与心理状态。
二、“工匠精神”价值何在
“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和对中职教育的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它是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精神成果。这是对该成果的一种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具体化理解。只有从这个角度去把握,我们对工业文明的精神成果才能够有正确的认识,而我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也就有了一个与世界文明接轨的桥梁和纽带。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所以,职业教育在本质上,就应该以这种精神成果,作为自己的价值根本和导向。
第二,它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只有这样去理解“工匠精神”,才能够为职业教育树立一个志存高远的工作标杆,使得职业教育免于陷入培育、生产“机器人”的尴尬地位,才能走出终极教育、次等教育的认识误区。而且,职业教育确立这样的标杆,会给职业教育带来全新的、本质性的改造,即:让它不仅见技术、见技能,也能见人的素质素养,见人的全面持续发展。
第三,它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和灵魂。只有这样去理解“工匠精神”,才能既将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又使职业教育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和选择。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具体到职业教育,要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独特的精神内涵,有独特的灵魂。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并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给职业教育灌注丰富的思想内容,才能提升职业教育真正的人文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给职业教育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质和亮点。所谓职业教育要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它的“德”,就应该包含着“工匠精神”。
第四,它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这样理解“工匠精神”,并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必然会给职业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因为,只见物而不见人,只见技能、技艺和技术,而不见精神,这条路走不下去。因此,必须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在专业课程教材的建设上,在教育方法的创新上有一系列的变革,从而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有极强的人文性、价值性和思想性。经常听到企业在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时,会更重视“德”,这实际上表明了人才的生命力之所在。所以,对“工匠精神”的正确理解,以及对它的适应与培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指导思想。
第五,它是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将“工匠精神”的正确理解引入职业教育,并向社会广泛宣传,对于改变职业教育的形象,对于调整职业教育的社会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社会真正认识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因此,我们不能小看“工匠精神”的培育以及向社会宣传的意义和价值,它能够跟劳动、技能和创造紧密地结合起来。
从这五个方面来说,必须要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领域把它作为全新的工作指导思想。
三、中职院校中“工匠精神”如何培育
第一,中职院校在工作的指导思想上,要从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出发,摒弃普通教育目标的制约,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于职业教育的价值,从而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想武器,奠定现实基础。
第二,中职院校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那就必须在课程设置、实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中加强理性教育的内容。通过必要的人文课程的学习,必要的职业生涯教育,必要的技术理性培育和引导,使得职业院校整个教学过程包含良好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力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
第三,中职院校在产教融合的落实上,必须利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台,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从而使“工匠精神”与技术活动、技能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内化于学生的精神之中。
第四,中职院校在师生共同成长的实践中,要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抓手和载体,给学生、教师一个密切互动、共同成长的机制,只有这样,精神培养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机而又有效的、教与学统一的过程。我们经常以为技能的培育是学生的事,精神的培育也是学生的事,殊不知,精神的培育离开了师生的共同成长,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所以“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职业院校的所有教师,都是一次全新的教育改革、教育理念创新的挑战。
第五,中职院校在自身文化软实力构建过程中,要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切入点和制高点。一方面在院校构建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以这种文化软实力向全社会推送“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显然,只有弘扬“工匠精神”,才能真正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才能有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生存的社会基础。因此,所有职业院校必须提高社会责任感,在自身文化软实力建设中,以“工匠精神”培育为重点,将劳动、技能和创造的价值和意义,向整个社会宣传。
四、结语
“工匠精神”应该成为中职教育的灵魂,成为每一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所努力向往的一种境界。对“工匠精神”要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和理解,片面的、庸俗化、表浅化的理解,会对职业教育产生极大的误导。首先,工匠自身的技能、技艺和技术是他们的物质载体和最根本的职业生涯的追求;其次,他们与之相称的独特精神表现为他们对自己专业独特的职业态度,没有这种职业态度,他不能够将自己的专业变成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再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工匠要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有创新能力,要有最终的社会人文关怀。工匠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就是人文素养的培育,如果没有人文素质,就不可能有职业态度的端正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就不可能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和专业上不懈的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年22期
2.徐少锦:中国传统工匠伦理初探[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年04期
作者介绍:葛苗苗,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英语教师,朝阳区优秀青年教师。撰写多篇论文获国家级、市区级奖项。参加北京市信息化教学大赛、全国微课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作者介绍:葛苗苗,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英语教师,朝阳区优秀青年教师。撰写多篇论文获国家级、市区级奖项。参加北京市信息化教学大赛、全国微课大赛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