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校建设被视为高职院校的“双一流”。按照省级统筹的要求,各地纷纷按下“快进键”,陆续启动实施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同时,经过竞争择优、重新洗牌,一批新发展起来的非原示范性高职院校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优质校建设被视为高职院校的“双一流”。按照省级统筹的要求,各地纷纷按下“快进键”,陆续启动实施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同时,经过竞争择优、重新洗牌,一批新发展起来的非原示范性高职院校也加入了这个行列。新战略、新平台、新成员,优质校要适应发展和需求的深刻变化,发挥创新发展的“先锋队”作用,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达到新高度。
创新发展的格局之变:举起三面旗
创新发展是优质校建设的“主旋律”,创新的驱动力来自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对高职教育整体功能提升提出的更高要求。优质校建设要从“自弹自唱”向“同频共振”转变,以“跳出教育看教育”的大视野推动创新发展。创新发展关键是要树起三面旗帜,一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旗帜,把对接和服务“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创新创业等国家战略作为创新发展的“指南针”,赋予优质校建设鲜明的时代性和应有的战略高度。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旗帜,把立德树人、学生中心、多元发展等作为把握创新发展方向的“定海神针”,向学生精准供给优质教学资源,彰显优质校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的育人追求。三是坚持区域特色的旗帜,要把创新发展根植于一个区域产业发展的土壤,坚持在区域产业发展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固本培元”,确立自身独特的发展定位和特色。
专业转型的方式之变:串起三个环
专业是优质校建设的“压舱石”,优质校建设要在专业转型上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将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堂教学三个环节的转型与改革串接起来“壮筋续骨”,实现优质人才培养的目标。第一环是专业设置的转型,采取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拓展课程等灵活方式对接新领域、新岗位,使传统专业“老树开新枝”。以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为引领,从专业的“单打独斗”走向专业“抱团”,推动专业集群发展,面向产业链建立人才供给优势。第二环是培养方式的转型,从学校“主阵地”到校企“双课堂”,从关注学生就业到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着重在现代学徒制、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并重培养等方面,探索校企协同育人和分层分类培养上的新途径,建立健全企业多元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机制。第三环是课堂教学的转型,深化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将行动导向的教学推向普及化,促进第一、第二课堂的融合,打造具有职业氛围的教学环境;从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走向资源应用,拓展“互联网+”的课堂空间,努力构建优质高效课堂。
产教融合的生态之变:架起三座桥
产教融合是优质校建设的“新利器”,产教融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办学环境的升级与优化。优质校建设要坚持产教融合的主线,推动校企合作从单一走向多元,搭建起更加高端、共享、灵活的产教融合平台,在产业与教育、学校与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形成“产中有教、教中有产”的新生态。一是架起校企资源共享的桥梁,积极探索现代职教集团、混合所有制等更为深化和灵活的载体与机制,通过共建共享整合各方资源,从“为我所用”到“水乳交融”,推动产教融合向一体化机制转变;加强与行业高端企业、骨干企业合作,瞄准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搭建高端项目牵引的产教融合公共实践基地,推动产教融合向高端平台转变,为学校融入产业发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架起桥梁。二是架起技术技能积累与服务的桥梁,把技术技能积累与服务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支撑和延伸,打造高水平的研发中心、高层次的协同创新中心和高品质的培训中心,努力成为区域协同创新和社会培训新高地。三是架起携手“走出去”企业的桥梁,“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了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优质校建设要积极担负起为区域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的重大使命,让校企合作从国内走向海外,与率先“走出去”的企业、驻外商会、中介机构等合作。
内部治理的氛围之变:织起三张网
内部治理是优质校建设的“软实力”,优质校建设要找准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的“痛点”,敢于“拆藩篱”,从规范管理走向开放治理,重点在制度建设、队伍管理等方面编织起治理网络,形成引导和激励创新发展的有效机制。一是织起制度之网。高度重视制度自身的“吐故纳新”,将优质校建设的改革创新活动转化为工作流程的再造和制度创新,将更具顶层设计、更以人为本的政策、更管用的措施充实到学校制度中。二是织起队伍之网。要探索专才特聘、柔性引才、离职创业岗、双岗双薪等人才引进和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持续激发教师这一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的内生动力。三是织起文化之网。将优质校建设作为干事业、谋发展的“大熔炉”,凝练形成优质校建设的精神文化。
(作者:王振洪,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