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教育体系是针对学龄人口的教育, 为社会输送新增劳动力,所以,青年人经过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之后进入任何一种社会职业都要从入门级职位开始。 对于一个国家人力资源开发而言, 应该有一类教育服务于社会用人体系,它就是职业教育。 职业体系的层次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层次性, 因此, 要建立职业教育分级制度。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兼具国民教育体系功能和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功能, 办好职业教育要学校与企业联手, 让行业企业真正参与到职业教育办学中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善学
我国职业教育包括学校职业教育、 社会和企业职业教育, 它既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部分。 作为从职业出发、 面向人人的教育, 其目的是让学习者成为合格的工作者。“导向就业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特征。” 采访中,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 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 中国技术职业教育学会国际合作交流委员会主任孙善学如是说。
匹配用人体系 建立职业教育分级制度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至今, 在一二三产业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纵观一二三产业, 因为第二产业的职业特征、 职业规范、 职业技能标准较为成熟, 加之借鉴了德国等许多国家的经验, 当前, 我国职业教育中为二产服务的部分, 即围绕制造业的职业教育, 实力最强, 职业教育特征最为典型。 职业教育在第三产业中增量最大、 需求最旺盛, 发展也越来越快, 并且前景广阔。 孙善学进而说道 :“一产的职业教育, 我个人认为是比较令人担忧的。” 虽然一产经济总量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是很大, 但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 国家还面临建设新农村、 新型城镇等诸多重要任务, 并且农村职业教育“脱农”现象比较严重, 很多来自农村学生读完职业教育, 完成从农村到城市的过渡, 就到二三产去就业, 真正回到农村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很少。“职业教育对农村的支撑作用不明显。”
“目前, 我国职业学校教育体系主要是按照学历教育的标准建立的, 是面向学龄人口的教育。” 据孙善学介绍, 我国有比较强大的职业学校教育体系, 有一万多所中职、 千余所高职院校。“在国家整个教育体系, 或人才培养体系中, 应该有一类教育服务于社会用人体系。” 但是通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他发现, 企业在发展中最缺的是不同层次的人才, 但职业教育培养的往往是入门级的人, 进入企业后, 需要经过几年的培养才能成为企业所需人才。 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这种现状很无奈。
“职业教育继续按照学历教育, 只能培养入门级的学生, 根本不能服务整个社会的用人体系。 一定要建立与企业用人体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体系。” 用人体系的层次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层次性, 因而, 职业教育的层次性不能表现为学历的层次性, 而应是社会用人体系的层次性。 为此, 早在 2010 年, 孙善学就提出建立我国职业教育分级制度。
“建立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因为职业教育分级制度从源头上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开辟了一个制度空间,使行业企业真正参与到职业教育办学中来。 建立职业教育分级制度也是为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奠定基础。” 孙善学解释说,“十三五” 规划提出要建立国家资历框架体系, 这对职业教育分级制度的深入推进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行业企业多途径参与职业教育
日前, 茅台学院的建立在业界引起广泛热议, 孙善学对于企业办学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企业办学有三种形态。 一是创办企业大学,如海尔大学。 企业自己设立的大学,主要面向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 在企业内部发挥教育和培训作用。 二是企业投资创办的、 经教育部门批准的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 茅台学院就属于这类。 这样的学院超出面向企业本身服务的范畴, 主要是面向社会, 为社会服务。三是由企业出资参与办学或是捐赠办学。“这三种办学状态, 国家政策都是积极支持和鼓励的。 但是在管理上要区分类别, 明晰服务定位, 这一点教育部门要把准。”
对于职业教育来讲, 强调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否意味着鼓励行业企业办学, 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 他对此持否定意见“: 行业企业并不擅长办学, 不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管理规律, 如果行业企业发生一些变化很容易影响到学校发展。 但创造条件让行业企业进入职业教育则是非常必要的。”
孙善学认为,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很多途径, 首先, 可以参与研究职业教育标准,为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提供鲜活案例, 或典型工作任务。 其次, 可以为职业教育提供一些高水平的兼职教师, 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和职业岗位。 再次, 企业可以与学校联合招生, 联合制定培养的制度。“但是, 办学还应由学校按照教育规则来开展。”
职业教育的高就业率和高对口率向来为人称道, 权威数据显示, 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达到 96.72%, 对口就业率为 75.6%, 但就业后存在明显的转岗、 离岗情况。
“职业教育就业率高, 说明职业教育对企业的支撑程度高。” 孙善学分析说, 正是由于大量的学生堆积在入门的第一个台阶, 所以构成了这些学生虽然就业, 但是往往在一年之后, 有些企业觉得他不合适, 有些学生觉得在这个企业不合适, 从而导致了较高的转岗、 离岗情况。
光靠职业学校锻造不出“工匠精神”
“在人才培养上, 职业教育应该强调忠于职业标准、 职业需求和职业规范, 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 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 职业文化的高级状态, 是职业学校必不可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文化追求。” 工匠精神是指踏踏实实、 精益求精地将每件事做到最优和最好, 这是责任也是担当。
如何在职业学校教育阶段培育工匠精神?在孙善学看来, 可以将工匠精神中的重要要求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去, 可以通过探索一些途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把学校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 让学生更多地融入到企业中去, 跟随一些工匠和大师工作学习。“这需要社会、 行业企业的支持, 光靠学校锻造不出工匠精神。”
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像中国这么复杂。” 他解释到,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地区差异比较大, 产业发展水平不一, 产业发展形态多样, 再加上我国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的制度安排有较大特殊性, 导致中国职业教育与很多国家都不相同。
“中国需要探索自己的职业教育之路。”孙善学说, 从国家层面讲, 现在我国还没有像澳大利亚那样由国家和行业一起发布的各种职业教育标准, 也没有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基于国家资历框架认可课程标准。 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比较缺乏, 职业教育的文化认同感较弱。“譬如我们去德国, 不论是到企业还是到学校, 他们说的职业教育都是一个概念, 大家已经形成一个行动自觉。”
在职业教育学生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方面, 与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也较为薄弱。 孙善学指出, 我国社会总体还是学历社会和学历文化, 要缩小这些差距需要职业教育者一起努力, 探究职业教育科学, 探究职业教育理论、理念, 共同营造职业教育的文化氛围, 推动国家围绕职业教育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体系。
建立中国职业教育的标准和模式
当前, 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教育行动》。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职业教育应该如何走出去? 据孙善学介绍, 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主要有几种方式 : 一是帮助一些一带一路沿线职业教育欠发达国家办学,或者设立教育机构, 提高当地的职业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素质。 二是将“一带一路” 国家的老师、 学生招进中国进行培训。“三是做与我国一些企业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 天津、 浙江、 陕西、 江苏、 广西、 上海、 湖南、 广东、北京等很多地方, 以及有色、 石化、 高铁、 通讯等不同行业都已经开展了很多尝试”。
他坦言, 职业教育要想更好地走出去,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很多合作项目的背后应该有中国的职业教育理论、 模式和标准作支撑,这样才能深刻、 持久地影响“一带一路” 国家的职业教育。“如果没有中国职业教育的标准和模式, 就会影响其深入和持续的发展, 所以,这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