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军,男,汉族,河南省中原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机修钳工,高级技师。
高建军,男,汉族,河南省中原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机修钳工,高级技师。
主要事迹:
由高中生成长为技术能手
中原大化公司,是一个拥有当代世界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大型现代化化工企业集团,它不仅拥有国内首套氨汽提法化肥生产装置,而且还是亚洲最大的高压法三聚氰胺生产基地。
1989年,年仅22岁的高建军满怀憧憬地走进了这个被河南人民誉为“天字一号”的企业。然而,如何才能在这样一个技术先进、人才济济的地方站稳脚跟,是高建军必须迈过的一道坎。面对工厂里本专科生占65%的“严峻”局面,爱钻研、不服输的高建军一时迷茫了,不知何处才是自己的努力方向。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文章令高建军豁然开朗,“目前青年人学机械制造专业的人越来越少”,短短十几个字,为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此,高建军立志在化工设备维修领域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自从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下奋斗目标的那一刻起,节假日、陪伴妻儿就与高建军“渐行渐远”。
1992年2月14日,高建军的儿子降临人世,然而,为人父、为人夫的他,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抱一抱自己的儿子,也没有悉心地陪伴在妻子身边,而是一头扎在生产现场,与一个阀门“较上了劲”。2013年夏,早已长大成人、在外地读大学的儿子回家过暑假,近两个月的时间里,高建军一直忙于现场检修、导师带徒,竟然没有与儿子“零距离”地交流过一次,直到儿子返校,高建军才猛然想起来,忘记看一眼儿子一年来都有了哪些变化。二十多年来,高建军几乎把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用在了自我提升上,不仅自学了《化工机械设计》、《化学工艺学》、《工程材料学》等大学课程,而且还先后摘得了“濮阳市金牌技师”、“河南省技术能手”、“河南省首批省管企业拔尖人才”、“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等一项项桂冠,而“高建军创新工作室”也成为行业内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然而,他仅用了一句“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我确实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但是很值得”来描述自己的成才之路。
善于破解难题的技能大师
作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的现代化大型化工企业,关键设备的维修与保养成为确保生产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的关键,然而,所谓的技术保密却成为中原大化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拦路虎。面对外国公司人为设置的“技术壁垒”,高建军却自有一套破解的方法,那就是“可知、可行、可创、可攀”的理念、“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胆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技能。
多年的潜心钻研和勤学苦练,高建军已经成为了车、铣、钳、焊等工种的行家里手,并拥有“高速离心泵轴校正”、“高温高压透镜垫加工修复”等令人啧啧称奇的独门绝技。
1993年,进厂仅4年的高建军遇到了第一块“硬骨头”——尿素汽提塔液位控制阀突然失灵,整套系统被迫停车。是等外国专家到场指导检修?还是将阀门拆下返厂?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高建军提出了“成立攻关小组,咱自己干”的建议。经过几个昼夜的“软硬兼施”,失灵的阀门不仅恢复了正常,而且,修复后的阀门,运行周期提升了20倍,成功打破了国外公司“关键设备必须返厂维修”的技术垄断,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技术专利。
初战告捷,激发出高建军向国外技术垄断“宣战”的自信心和创新力。随后,“德国液压控制阀技术改造”、“意大利汽提塔液位调节器改造”、“意大利三聚氰胺反应器控制阀改造和高压氨泵高速泵轴校正改造”等200多个技术攻关项目,也都在他的主持下获得成功。二十多年来,经由“高建军创新工作室”而“起死回生”的各类阀门、仪表已超过万件,为中原大化节约增效数千万元。
2014年3月16日20:00,中原大化煤化工空分装置分子筛空气出口控制阀阀杆卡死,正处于长周期运行的生产装置随时都有被迫停车的危险。接到调度指令,高建军和他的团队紧急赶赴现场。在国内无检修先例可供借鉴的情况下,高建军带领大家凭借缜密的检修方案、精湛的检修技艺,成功地对这一重达两吨的阀门实施了解体检修,16个小时后,频临停车的生产装置恢复了平稳运行。11月3日,中原大化煤化工装置实现了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239天,创国内同类型壳牌气化炉高负荷A级运行的最好成绩,获中国壳牌总部颁发的“壳牌最佳运行奖”。
感恩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
“中原大化培养了我,我就应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成名后的高建军,依旧保持着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一贯作风,多次婉拒了国内外知名企业许以的高薪、高位,至今仍坚守在设备维保一线,“抱着一颗平常心”践行着河南能源“用心做事,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
2010年,“高建军学习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从此,高建军又多了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培养高级技能人才。高建军利用“学习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先后主持完成了重大技术攻关20余项,实施技改成果398项,发表专业技术论文14篇,申报国家专利50项。在“高建军学习创新工作室”成立四年多的时间里,高建军还归纳、总结出“手把手演示法”、“总结研讨法”、“技能竞赛法”、“模拟现场难题法”、“多媒体视听法”、“典型激励法”、“技术资源共享法”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并培养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35人,其中有29人先后获得省、市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和优秀中青年人才称号。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