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大国名匠 >

【大国名匠】系列之高黎明:为国家领导人制装的高端裁缝

2018-07-24 10:49:23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高黎明,北京红都集团公司服装设计定制工,高级技师。


 
  高黎明,北京红都集团公司服装设计定制工,高级技师。
 
  主要事迹:
 
  全国劳动模范、中华传统技能大师、为国家领导人制装的“全国最高端裁缝”……尽管披着这些光环,高黎明如今还是花大把时间泡在车间里,把几十年精湛手艺付诸一针一线。
 
  想当裁缝的电梯工
 
  刚入行时,高黎明的工作与服装毫不相干。1981年从部队退伍后,他被分配到北京红都集团公司(以下简称红都)的后勤部门,负责开电梯。上上下下的过程中,高黎明有时候看到学徒们把做好的衣服整齐地挂在工作室内,特别漂亮,心里觉得羡慕,开始向往成为一名裁缝。
 
  当时,红都著名服装技师田阿桐的工作室设在四楼,因为年纪大,田师傅常常乘坐电梯,一来二去,高黎明和他熟悉起来。闲聊时,田师傅建议他趁年轻,有机会到车间锻炼锻炼。高黎明的想法也十分简单,“只想多学门技术”。
 
  一个没有任何制衣基础的电梯工人,能当好裁缝吗?高黎明提出申请时,领导也犯了难,车间实行计件工资,他调过去从零学起,收入肯定要受影响,留在后勤则是旱涝保收。不过,在高黎明的再三请求下,他终于如愿调到了流水车间。
 
  在制装领域,中山装、西装上衣工艺最为复杂,裤子则相对简单。高黎明从最简单的窝裤脚、缝扣子做起。为了抓紧补上自己基础的不足,中午其他人休息,他就偷偷练手艺,进步十分迅速,短短半年,就再次被调到技术含量高一些的小流水车间。
 
  每年,田阿桐工作室会到各个车间抽一两个技术拔尖儿的人培训,做西服、大衣、中山装等等,培训结束后再回到原来的车间当主任或者技术骨干。当时,田师傅负责为国家领导人制装,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主席像中,那件中山装就出自他之手。跟着田师傅学习,是不少人的愿望。
 
  在小流水车间工作了十个月,高黎明成为幸运儿,来到了田阿桐工作室,依然负责制作裤子。“那时候总有种自卑感,总是做裤子,技术含量太低,就盼着什么时候能做上衣。”1990年前后,在一次考试中,高黎明夺魁,如愿以偿留在了田师傅身边,正式成了他的徒弟,不仅开始制作上衣,也开始学习量体和裁剪。
 
  盯着衣服数小时只为挑错
 
  从那时候起,高黎明也跟着师傅开始了为国家领导人服务的工作。
 
  回忆起第一次单独给国家领导人制装的经历,高黎明说,量体时自己手都在哆嗦,心里特别紧张。但领导非常和善,主动跟他聊天。高黎明问清楚这件衣服要穿到哪个国家去、需要在哪些场合穿、那里的气候怎么样,然后推荐了适合的面料,顺利完成了这次任务。
 
  2009年,建国60周年的国庆阅兵式上,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所穿的中山装,就是由高黎明制作的。当年7月中旬,他刚接到这项任务时琢磨了很久:“这个任务太重要了,阅兵的时候领导要面对那么多镜头,衣服一旦哪里有缺陷就会特别明显,所以不能有丝毫马虎。尺寸必须特别合体,严丝合缝。”
 
  中山装需要根据穿着者的脸型、体型来调整衣领的宽窄、口袋的大小。人们常说“领袖”,对衣服来说,这两个部位最关键,只要衣领和衣袖不出问题,那其他部位一般也不会有什么问题。田阿桐为毛主席制装时,就设计了大的尖领。而高黎明为胡锦涛同志设计时进行了改变,衣领为直角,宽度变窄,介于毛氏中山装与普通中山装之间。
 
  在制作时,衣兜盖覆了双层胶衬,即可保持挺括又能避免死板;裁剪方式也有所创新,保证衣角不外分。为了达到最好效果,高黎明常常对着衣服一坐就是两小时,只为挑毛病。因为阅兵时领导人会有挥手等动作,仅衣领就改了好几版,经过特殊处理,避免出现系上扣子后领子上下走的问题。
 
  阅兵当天,高黎明特别注意到,胡锦涛同志穿着这件中山装挥手的时候,衣领始终是齐的,一颗心这才放下。
 
  迄今,高黎明已经为上百位中外国家领导人服务过,许多外国元首也穿过他制作的服装。这些任务,既是荣誉,也是责任。因为对方要求什么时候取就要什么时候完成,高黎明常常需要加班加点。
 
  有一次,中非共和国总统率领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只停留三天,我国准备送给总统和夫人各一套服装。结果,这项礼物也受到了随行的几位部长的青睐,各要了一套。当时,高黎明接到通知,晚上9点钓鱼台晚宴后为客人量体,但实际上,晚宴结束已是12点左右,他结束工作回到单位时已经凌晨2点。由于时间紧迫,第二天就要赶工制作西装。最终,在代表团离开前将礼物送到了中非共和国总统手上。
 
  科技模糊不了手艺的传承
 
  虽然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高级技师,但高黎明也有个小小的遗憾,就是结婚时没能穿着红都的衣服。90年代以前,红都不向公众开放,到这里做衣服需要持部级以上介绍信。人们看到穿着红都衣服的人,基本能判断出要么是领导干部,要么是出国人员,要么是外交使节。1982年,高黎明结婚时,还没有资格在红都做衣服,车间也太忙,根本排不上。
 
  说起这些年的变化,高黎明说,车间的机械化程度高了,省工省力,但遇到特殊体型的客人,还是得靠自己的手艺。
 
  他有一套“观、记、画、试、查”的“高氏量裁法”,对不同的顾客也有正常体型、通胸省、三开身等四五种裁法。他说,量体的过程中与顾客沟通非常重要,了解对方的年龄、穿衣习惯、职业、穿衣的用途、可能面对的气候变化等,聊天的过程中,基本就能在脑子里形成一个轮廓,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样的颜色、材质、合体还是宽松。
 
  中山装的制作工艺一直是红都引以为傲的招牌。高黎明说,拿衣兜来说,外面一些不太规整的中山装是直接从口袋外面用明线缝合,边缘能翻出来,也就是所谓的“眼皮”。而红都在制作时,是从小小的衣兜口往里掏着缝合,里面砌一圈,外面再上一层明线,技术含量很高。过去,衣兜里面是单层,没有粘合衬,容易皱,现在要上一层胶,再附上里子,挺括又平整。
 
  衣袖也有讲究,对正常体型的人来说,袖子垂下后到衣兜的二分之一处是最合理的。如果碰到大肚子的客人,袖子就要稍微靠后一些,驼背的话,衣袖要往前装。
 
  过去,高黎明曾为日本某株式会社的社长制装,这位顾客患有小儿麻痹,两条腿长度不同,高黎明采用身体两边分开制作的方式,先做出一套给客人试样子,结果穿上后十分合体。这位社长当时告诉高黎明,你们的工艺比我们最好的品牌还要好,特别满意!他一下做了十几套。之后,他又来过红都3次,每次都要定上20多套西装。
 
  “像这样的特殊情况,电子排版是指望不上的。”高黎明说,掌握这门手艺,至少需要几年的功底。如今,设计和制作却渐渐分离了。“当初跟田师傅学习时,师傅的要求是会做衣服,既得会量、也得会裁,环境不同了。”
 
  这也是高黎明常常在车间内亲力亲为的原因之一。把手艺传承下来,是他一直挂心的事。不论技术怎样革新,工作台上的布料、挂成一排的成衣,诉说的依然是一个裁缝的故事。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