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大国名匠 >

【大国名匠】系列之李军影:磨工专业“硬活儿”的克星

2018-07-24 11:33:24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李军影,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磨工,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河北省“能工巧匠”,享受河北省政府津贴、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利用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完成的“大数控磨床参数优化”、“轧辊顶托磨技术”,填补了国内磨床技术空白。


 
  李军影,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磨工,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河北省“能工巧匠”,享受河北省政府津贴、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利用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完成的“大数控磨床参数优化”、“轧辊顶托磨技术”,填补了国内磨床技术空白。
 
  主要事迹:
 
  身材干练、双鬓斑白、走起路来一阵风,骨子里有股军人特有的气质。
 
  一把千分尺、一台千分表,是他巡查车间的贴身“武器”,磨床轧辊上,千分尺一卡,单手从上衣口袋摸出一幅花镜,潇洒地甩开眼镜腿儿,前驱身,眼睛几近贴在千分尺密位刻度,追求着精益求精。
 
  为解决一个技术难题,他憋得夜不能寐,半夜起床也要弄个明白,妻子说他让轧辊给整神经了。
 
  他对徒弟实行“哥们式管理”,谁家有事,都亲自帮忙上阵张罗,倍加有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每早5点到岗、晚10点归家,他说,那是一种责任和坚守。
 
  他是一名老侦察兵,对数据精准度讲究稳、准、精。34年来,磨床加工的产品质量合格率、一级品率、一次交检率达到100%。
 
  磨床技术中,一旦发生顶尖相对于中心孔位移,磨出的轧辊就是一支报废品。然而,如何解决这个技术难题,查找磨床技术资料,国内外一片空白。
 
  磨床过程中,由于轧辊仅靠两端顶尖支撑悬空而高速转动,受轧辊重力下沉影响,顶尖常常出现位移。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要么轧辊磨偏量大于余量不能保证图纸要求、要么停机更换顶尖,既影响质量又影响效率。
 
  李军影迎难而上,四班倒扎在车间磨床上,反复试验,历时1周时间,研究创新“顶托磨技术”攻克了难题。
 
  顶托磨技术在磨床车间应用后,每台数控轧辊磨床机每月生产效率,从20支提高到160支。
 
  34年来,李军影解决轧辊生产过程中加工质量,为企业和客户挽回损失千万元。他说,唯有一遗憾,没能把研究“顶托磨技术”的大量资料、数据整理汇编成书,以供借鉴参考。
 
  “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这是他永远追求的极限目标。
 
  眼里容不得半个微米差
 
  每台轧机对轧辊有着不同的特殊技术要求,因此,轧辊被称为轧机的“心脏”,轧辊作为个性化定制产品,从技术进步的意义来讲,大到决定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小到决定着钢铁制品的质量。
 
  轧辊自打请上磨床那一刻,李军影就与微米死磕上。
 
  有的轧辊部位,图纸标号要求磨削精度误差0.0001毫米,数控台输入数据、开启设备、反复磨削、反复检测,直到自检合格才下线交检。
 
  李军影担负的磨床加工工序,是轧辊磨削中精度要求最高的关键环节,也是轧辊成型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磨进量,关系着轧辊上机后的轧制精度,更关系着钢材成品质量的等级。
 
  李军影深知,半个微米的误差,带来的是轧辊的致命伤。
 
  做士兵就要做优秀士兵,做磨床工就要精益求精。军人出身的李军影,5年的戎装生涯,见证了他从普通士兵到优秀士兵的奋斗成长之路。
 
  李军影自豪是一名侦察兵。射击规范要求缺口、准星、靶心三点一线,才能打出好成绩,狙击枪瞄准镜中,半个密位差决定着射击目标的失败,从那时起,他就与精确度微米死磕上。
 
  冰天雪地里,百米胸环靶,卧姿瞄准,两个小时,眼睛一眨不眨。
 
  “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李军影带着军人特有的毅力和韧劲,1982年,退伍后来到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加工二分厂磨床班。
 
  李军影刚进磨床车间时,就抱着“要做一名最好的磨床操作工”的信念,从学习磨床的技术性能、工作原理、加工刃具、卡盘装具入手。
 
  为尽快完成从一名优秀士兵到合格工人的转变,李军影成了车间公认的铁人。他跟随的师傅倒班休息,而他不休,继续跟着接班的师傅学习;这台磨床机停休了,他跟着另一台磨床机。
 
  李军影说,每个班工作的磨床机相对固定,为了能到其他班工作的磨床机学习,主动示好,师傅累了,递上水,帮着擦床子、打扫卫生……
 
  时间久了,师傅们对这位既勤快又好学的小伙子深得喜欢,常常愿意手把手地教。
 
  回到家,李军影认真钻研机械加工技术等专业书籍,遇到不懂的知识就标注上记号,上班后虚心向师傅请教。
 
  在磨工专业有这样一个规律,一般磨工最少三年才能出徒,而李军影却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顺利完成了独立操作,并成为车间的操作技术骨干。
 
  他的徒弟赵仕博“怨言”:师傅经常拿军人的标准要求大家,可大家又不是军人出身,太严了。
 
  李军影严肃地说:“作为军人,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作为磨床工,只有严要求,才能出精品。”
 
  “顶托磨技术”填补空白
 
  2006年,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二分厂,上了第一台设备数控轧辊磨床设备“磨6”。
 
  原本想着新的数控设备,更能提升磨削精确度和提高生产效率,然而,事与愿违,这台“磨6”简直就像“魔6”,每个月才生产轧辊20余支。
 
  技术难题“顶尖位移”摆在面前,一个轧辊磨削下来,需屡次更换磨床顶尖,一是浪费成本,二是严重影响效率。
 
  面对技术难题,厂领导急、客户急、车间内更像炸了锅,一群人围着新设备团团转也爱莫能助,最终,厂领导把拿下技术难题的担子扔给了李军影。
 
  那时,车间工作机制实行四班倒,李军影为拿下“顶尖位移”难题,白天夜里长在车间,一个班没能解决,便加入到下一个班。
 
  机床调试、机械设计、加工工艺、查阅资料,整整用了一周时间,在一无资料参考、二无经验可借鉴的基础上,创新了“顶托磨技术”,当月生产轧辊从20支提高到160支。
 
  从此,李军影刷新了国内磨工技术的空白,在徒弟面前更稳固了他的“师傅”地位。
 
  李军影说,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殊钢材产品的需求与磨床装备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些新工艺、磨具新材料不断推陈出新,倒逼出超前的学习与思考,否则,在这些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面前必然会茫然无绪。
 
  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李军影在面对新情况时,总是为班组里的年轻人做着表率。当年轻人们还了解和适应的时候,他却已经在加工实践中摸索试验,积累了数据和加工经验,办公桌案头,学习笔记已堆起高高一摞。
 
  为控制好一个新型磨具的进刀量,李军影反复试验几百次、有时甚至上千次,并详细记录下不同的参数结果,选取最佳数据进行优化。每次新产品试制,详细记录下加工难点、重点,产品各部位磨制参数总是最全最细,每遇到急活、难活,他都结合实际,对所需加工的部位、部件及所采取的措施、排除问题的方法、效果一一作好记录。
 
  “技能大师工作室”效应
 
  李军影潜心研究,根据轧辊在不同磨削状态下的技术形态,将多种磨床加工方法进行创新、总结、提炼出“李军影磨床操作法”。由此,实现了工件、磨具转速、托板移速、顶尖承重的互补结合,既适用于小吨位、短粗型轧辊的加工,又解决了大吨位、细长型轧辊精度控制问题。
 
  目前,“李军影磨床操作法”已在公司所有加工分厂磨工工序推广应用,加工方法已固化成操作技术文件下发执行。
 
  2013年,作为专家组成员,李军影受公司委派前往武钢集团轧辊有限公司协助解决磨床工序存在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问题。
 
  在武钢的日子里,李军影没有因为工作内容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仍坚守着认真与执着,期间,围绕武钢轧辊80吨磨床(MK84160)加工效率问题,再一次将“李军影磨床操作法”进行优化提升,总结固化新的磨削加工参数,使80吨数控磨床辊身磨削效率提高15倍,单支加工效率提高5倍,产品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
 
  武钢轧辊公司因该方法的使用,取消了原计划投入80万元的重点改造项目。
 
  2015年,李军影利用自己多年在外奔波积累的人脉,在公司成立了“李军影技能大师工作室”,定期邀请行业专家、高级工程师为公司青年工人开展授课、培训,组织技术力量围绕公司发展的技术瓶颈,展开创新和攻关。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为贯彻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和《河北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20)》,将“李军影技能大师工作室”命名为“河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
 
  李军影说:“荣誉面前,我将不负众望,继续为实现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不让一个残次产品下线
 
  数控机床加工实行的是台时工作制考核,包括产量、质量、进度等内容。一支轧辊只有一次交检合格,按计划入库才算完成台时任务。
 
  面对“磨工技术尖兵、拼命三郎、车间主任、副厂长”尊称,李军影偏爱“师傅”这一称谓。
 
  在徒弟心里,师傅的大门永远为他们敞开着。
 
  工友们在夜班过程中,一旦遇到技术难题无法解决,一个电话打给师傅,困难就迎刃而解。
 
  半夜电话响,是一件让人心烦的事,可在李军影妻子眼里,他电话一响,却来了精神。
 
  妻子常这样唠叨,李军影让轧辊给整神经了,满脑子装的都是轧辊。
 
  每当单位遇上难度大、工期短、制作任务重的活,李军影更是连班连点十几、二十几个小时工作,每月单机作业台时核算时,都超定额台时200%,最多的一次竟然达到了额定台时的近4倍。
 
  “拼硬活儿”是职工们对工作中难加工、要求高工件的戏称。李军影面对硬活儿,从不退缩,他说,只有硬活儿才能挑战极限。尤其是对于技术要求特别高的“硬骨头”,找资料、查数据、想办法,这是考验一个人“韧劲儿”的时候。
 
  每拼下一个加工硬活儿,都会积累下丰富的现场操作经验,而这些被别人看起来是困难的“硬活儿”,也为李军影成为现场磨工技术操作专家,支垫起不断向上迈进的台阶。
 
  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公司磨工车间,李军影正快步穿梭于每一台磨床机前,每到一台机床都停下脚步,一把千分尺、一台千分表,按照图纸标号要求对产品测量一番,针对发现的技术问题,现场解决、现场传授徒弟。
 
  李军影经常教导徒弟:“只有产品闪烁着镜面般光泽交付包装工序时,才能将产品流转卡放心地交付到质检工序;只有拿到产品检验合格通知单时,才能如释重负。”
 
  未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入鼻香。多年来,经李军影手的产品质量合格率、一级品率、一次交检率连年保持100%。
 
  愿望:让更多年轻人成长起来
 
  如今,李军影每月一半时间在外出差,帮助客户解决技术难题,他常说,企业发展要靠大家,那么,就需要让更多的年轻同志快速成长起来。
 
  多年来,李军影主研的142项创新成果被广泛应用,今年,李军影技能大师工作室又确定了《石墨砂轮自位托抛去除暗振玟》等三个攻关课题。
 
  针对公司青年工人技术素质、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李军影将多年积累的操作方法、工作经验和技术诀窍,编成规范操作、通俗易懂的培训教材,利用业余时间,平均每年给青工授课近百个课时。
 
  实战中,通过现场演示和讲解,向青工“手把手”的传授加工过程中的防错、纠错技巧,提高产品精度检测技术,解决和处理常见问题和难点,使青工在理论技术和实际操作水平均得到提升,企业磨工受训率达到100%。
 
  公司工会开展的“导师带徒”活动中,李军影在磨床工序培养带出40多名徒弟,磨床班先后荣获“河北省工人先锋号”、“中国机冶建材系统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李军影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理论水平得到了业界认可,两次被评为“河北省能工巧匠”、“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荣誉称号,并享受河北省政府、国务院特殊津贴。
 
  李军影说:“在轧辊磨削方面,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培训教材,我想在临退休前完成自己的一个夙愿,把多年磨床一线的珍贵资料整理成书,以供新人借鉴学习。”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