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麦成,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矿井维修电工,高级技师。
申麦成,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矿井维修电工,高级技师。
主要事迹:
让自己成长为有用之人
任何人都有梦想,申麦成也不例外。1969年,年仅18岁的申麦成高中毕业后,在父亲的动员下来到焦作矿务局(今河南能源焦煤公司)一个煤矿当了一名井下机电维修工。当时矿上井下电气设备维修技术人才十分紧缺,区队长安排他干井下维修电工。面对区队领导的信任,申麦成暗下决心一定要掌握好机电维修技术。为尽快了解机电知识,掌握检修技术,他省吃俭用,先后自费购买了《煤矿井下电钳工》《采掘电钳工》《电气自动化》等20多本专业书籍,每天一下班,他就一头钻进宿舍如饥似渴地学习,写读书笔记,看案例分析,消化专业术语……常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长期酷爱钻研的习惯逐渐锤炼出了他锲而不舍的吃苦精神。他的宿舍,无论桌上、床上,还是地上、柜子上,到处堆着采掘机电方面的大专教材,一页页、一章章、一本本。不到两年时间,申麦成硬是将所有教材“啃”了下来。为了弄懂一个电气方面的难题,他托熟人找到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学院的教授,利用周末时间前去补课接受辅导。执着的求知精神感动了教授,教授不但破例允许申麦成旁听他的课,还亲自为申麦成办了一张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借书证。
让才智在工作中闪闪发光
学习使人进步,学习使人成才,学习也使人成名。随着申麦成名气越来越大,2009年,出生在矿工家庭的申麦成调到赵固二矿工作。面对新的环境和先进的机电设备,他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自己施展才能的天地更广阔了;忐忑的是设备先进,实战面前挑战更大,压力也更大了。面对挑战,勤奋好学的申麦成没有退缩,而是开始对这些先进设备进行钻研揣摩。他从来没有满足停止过学习,而是边学边干,业余时间又参加了河南理工大学成教学院机电专业函授班,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机电知识。一次,
几个同事下班后在一起聚餐,其中一位工友曾在接刮板运输机切链中失去了食指指尖。当工友伸出双手猜拳自嘲说了句“九个半”,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时,申麦成却笑不出来。他想,怎么能设计一种装置起到保护大家的作用,不让工友再受伤害呢?接下来的几天,他一直泡在现场观察、琢磨,经过反复钻研,终于加工出了“溜煤槽卡链器”的装置。经过实际运用,卡链器不仅保证了安全,而且成功地将接链工时缩短至35分钟。这次成功,激发了他创新的激情。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凡是对安全、生产、高效有益的问题,他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心,用心去探索、去创新,并想方设法去完成。
申麦成发现矿井下西部生产区域由于下山坡度较大,皮带在拉煤时一旦停止运转,就会自行回转,撒落的煤往往将皮带后尾埋住,处理积煤十分麻烦。他就用边角废料制作了不伤设备、操作简便、灵敏可靠的简易皮带逆止器,有效解决了皮带倒转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维修工作中,他发现综掘机液压前探梁油管接头是碗形丝扣连接,常常漏油,维修不方便,还影响设备卫生,一个月下来,连工带料维修费用就高达三四万元。他经过认真观察,将液压前探梁油管延长半米,把碗形丝扣接头换成快速接头,有效解决了漏油问题。井下掘进头粉尘大,对人体呼吸道损害最大,直接影响工人身体健康,他就用旧钢管和铁窗纱制作了“防尘水幕”,有效减少了粉尘,净化了空气,改善了环境,深受工人欢迎。为解决井下电缆吊挂脏、乱、差难题,申麦成将废旧细钢丝绳接起来拉成一条直线,两头固定好,中间均匀间隔固定,再把电缆钩固定在细钢丝绳上,使得吊挂起来的电缆平、直、顺,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成为质量标准化检查中的一大亮点。
一次,申麦成亲眼目睹一名工友的手在钉皮带扣时被砸成粉碎性骨折的场景。当时安装和维护井下皮带钉扣作业时需要四个人,一个人使用大锤砸,两个人扶扣板,还有一个人掌握钉扣机头,一不小心大锤砸偏,就将扶扣板的人手砸伤,看着工友痛苦的表情,申麦成很心疼,他暗暗发誓要从根本上解决钉皮带扣时的安全问题,要开发研制一种机械化的皮带钉扣装置,把工友完全从不安全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经过半个多月的苦思冥想,他想出一个办法:将皮带钉扣机头和钎子焊接在一起,安装到风镐上,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形成气动机械式钉扣装置,通过活塞运动,带动钉扣机头,冲击皮带扣,完成钉扣动作。他自制的这种气动机械式皮带钉扣器经现场使用验证,具有钉扣牢固均匀、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等特点,并且造价低廉,维修简便,很快在集团公司井下推广开来,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让矿区创新之园百花齐放
不停地思索,不停地实践,不停地创新,几年来,申麦成在岗位上砥砺青春,在矿山淬炼成才,先后完成电机防护罩、“防尘水幕”等大小革新50多项。为了鼓励更多的职工成为创新能手,2011年4月,矿上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立了“申麦成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从而为全矿职工分享创新资源和共同进步提供了新的平台。作为矿区远近闻名的“大师”,申麦成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只有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以及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员工,才能进一步提升矿井整体技术水平。于是,他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开展导师带徒活动,为矿上
培养了一大批机电维修方面的紧缺技术人才。他结合工作实际,先后编写了涉及井下14个岗位、22万字的培训教案,带徒97人次。
申麦成名气更大了,但是,他没有一点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是他的一贯秉性。每天,他依旧下井工作在第一线,依旧和同事们同甘共苦。2011年9月份的一天,申麦成完成零点班跟班任务来到井上已经是上午9时多了。洗过澡吃完饭,他刚刚躺在床上,井下就打来电话说综掘机电控箱出现故障。二话没说,申麦成立即换上工作服跑向井口。在井下,他认真排查检修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成功排除了故障,为生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创新、工作、学习、带徒,在申麦成的心里,这四项内容是必备的重点。走进“申麦成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一排排先进的机械设备、电器产品整齐地排列着,墙壁上镶嵌着申麦成总结出来的“人人皆是‘超天才’24字创新法”。“超”即是抄学,借鉴,对标,超越;“天”即是添加,融合,研发,增效;“才”即是裁剪,缩减,节能,降耗。经过几年的创新实践,申麦成培养了以“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张明建、“第三批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河南省劳动模范”张金富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100多名。如今,创新工作室每季度形成的创新成果都在10项以上,累计创效5000多万元,共完成各类创新成果811项,其中561项被成功转化应用、22项获得国家专利、9项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项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国家能源科学技术进步奖。
如今,申麦成以坚定不移的追求拼搏精神和勤奋吃苦的学习创新劲头,荣获了最高荣誉。然而,他没有停止奋进的步伐。他又更换了新的日记本,决心记录下每天的工作创新过程,他要以此掀开人生新的一页。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