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照亮,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钳工,高级技师。
张照亮,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钳工,高级技师。
主要事迹:
从普通维修工成长为生产创新“多面手”
张照亮是四联集团所属重庆川仪金属功能材料分公司的钳工高级技师,三十多年来始终坚守在一线工作岗位,从一名普通维修工干起,到获得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称号,在平凡的钳工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三十四年“冷板凳”,练就车钳刨磨“多面手”
1984年,张照亮从四川仪表总厂技工学校毕业,作为一名普通维修工,进入四联集团所属重庆川仪金属功能材料分公司工作。只有技校学历的他,在工作之日起,给自己的定位就是要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在一线岗位上做一名出色的技术工人。从此,他把起早贪黑、日积月累作为提高的方式,把向每一位老师傅的一次次学习请教作为成长秘诀,不断的学习提高。
刚进厂时,他在设备动力部从事钳工工作,主要维修各类金属切削机床以及厂内非标设备的制造,由于他的辛勤付出,不到半年,就掌握了车、钳、铣、刨、磨加工技术以及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技能。1989年,他被调到制造二部从事真空炉、中频炉等设备维修,他又很快熟悉掌握了厂里很多重要设备的相关技术。在技术、设备生产一线的“冷板凳”上摸爬滚打30多年,如今,他可以对一个产品从构思、设计、绘图、加工试制、工装模具设计、安装调试各个工序一气呵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岗位“多面手”。但张照亮却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心中很明白:现代机械设备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才能更加全面掌握过硬的维修技术、应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
主动啃下“硬骨头”,挑剔外商竖起“大拇指”
川仪金属功能材料分公司工会主席陈磊曾经这样评价张照亮:“他的性格里透着执著的韧劲,勇于面对困难,勇挑重担,迎难而上。”多年来,正是这种性格,让张照亮无论是操作环节还是技术层面,面对遇到的问题,都细心琢磨、积极破解,啃下了不少“硬骨头”。
有一次,张照亮所在的制造一部接到一外商新产品的试制工作,其中一个规格带材尺寸极小:厚度0.07毫米、宽度1毫米、宽度精度要求0.05毫米、材料无氧铜带。由于尺寸小、带子薄、质地软,在剪切过程中很容易被拉变形或折断,就是用德国进口的高精度纵剪也无法生产,因为以前没有1毫米刀片,重新购买进口刀片价格昂贵、且周期太长。在大家都认为很困难的情况下,张照亮主动请缨、勇挑重担。
他首先分析了现有设备能力,然后决定在日本六轴纵剪上进行试制,并对设备的部件进行了改装,在保证收卷张力符合要求的同时,对原有装刀方式进行了改进,最终剪切后实测宽度尺寸精度达到了0.01毫米,大大超过了客户对尺寸精度0.05毫米的要求,同时也解决了带子被拉变形或断裂的问题,让历来挑剔的外商客户都由衷的竖起了大拇指、给予高度赞誉。
创新专利“发明家”,实用专利产生新效益
除了是一名钳工高级技师、实用领域的技术能手,张照亮还是一名创新型的专利发明家。参加工作至今,他获得多项发明专利,仅2003年以来,他与同事合作研制的《φ40×450铂铑10叶浆搅拌器设计制造》、《φ52铂铑10料碗设计制造》、《φ48铂铑10包覆刚玉出料管设计制造》三个项目均获四联集团公司年度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2005年他独立开发的《厚带纵剪侧弯校正装置》项目获四联集团公司年度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叁等奖,为企业节约资金10多万元;同年,他与人合作研制的《减少脱脂液消耗》项目获四联集团公司年度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叁等奖,为企业节约资金25万;2006年,《六轴工装改进》、《收纸装置改进》项目获重庆川仪金属功能材料分公司年度科技进步四等奖;2008年,他与人合作研制《用于温控器异形断面电接触带材的制作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011年《一种异型断面辊模轧制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12年《用于检测复合带材镶嵌的贵金属定位的装置》、《金属带料精密开槽装置》、《卷纸盘的动力传递结构》、《金属带料垫纸的自动变速收纸装置》、《金属带料精密微电阻测试装置》、《检测镶嵌在复合带材上的贵金属偏移量的装置》《结构紧凑的金属带料微电阻测试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如今这些发明专利,仍然在实用领域积极的发挥作用,为企业抢占市场先机、拓宽市场销路、节约生产成本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带来了无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成立“首席工作室”,攻坚克难当好“带头人”
参加工作至今,张照亮分别于2012年、2014年荣获了“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先后多次获得四联集团、川仪总厂、川仪金属功能材料分公司等各级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岗位标兵、优秀员工、获四联集团第二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工具钳工“三等奖”,获四联集团第五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工具钳工“一等奖”等荣誉称号。为发挥他在开展发明创造、破解疑难杂症、培育一线新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公司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首席技师工作室”。
以工作室为平台,集合了企业一批年轻的技术员,彼此共同交流学习、培训提高。工作室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对初、中级职业资格的员工,定期开展以岗位基础技能、安全管理和风险识别为重点的操作能力提升培训;对高级职业资格的员工,开展以工艺流程及故障判断与产品质量分析为主要内容的能力提升培训。张照亮以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技术积累,带领大家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提高产品质量,让工作室逐渐成为了一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尤其是对于新进员工,张照亮从思想上、技能上,毫不保留的为他们提供帮助,通过分享自己的体会,比如自己从进厂后从没间断过学习、学习技术的重要性,讲解“付出才会有回报”的人生哲理,传授加工工艺、操作流程等方面的实用技术,为公司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同时,以工作室为技术研发阵地,多次参与公司技术开发部非标准设备、精密工装模具、产品工艺攻关。尤其是针对异型丝材开发加工的技术攻坚,是张照亮和他的工作室破解的一项具有代表性的难题。由于该材料的性能和尺寸定位精度要求高、制造难度高,国内市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从国外进口,价格长期居高不下。随着电器元件小型化发展,近年来用户对微异型电接触丝材需求量越来越大。如能顺利完成研发,促进材料的国产化,将为公司和下游企业极大的降低成本。
在张照亮的带领下,工作室克服一无技术资料,二无设备工装,一切从零开始等诸多困难,通过协商探讨,制定方案,多次试验,不断完善制作工艺,历时3年的艰辛努力,终于自主研发成功,获得多项国家专利。2017年将扩产到每月1000KG,仅此一项,年销售收入将达500万元,产品毛利率达30%,为下游企业节省成本30% 。
据统计,工作室成立以来,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增长比例达2%,技能人才占全体职工的比例达23.2 %,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获得10项国家专利,并多次为客户完成定制研发任务。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