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评论 >

高职创新行动计划:引领发展正当时

2018-08-24 12:37:21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席冬梅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作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纲领性文件,《行动计划》以崭新的管理模式,由国家规划管理,省级统筹保障,院校自主实施,在不同层面协同推进;作为“十三五”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行动指南和路线图,《行动计划》以任务引领,项目拉动,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履行主体责任,健全建设机制,以优质校、骨干专业等重点项目为引领,“项目招标-签订合同”的“契约”关系,激发院校发展动力,突出自身改革创新的主体作用。

  2018 年,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的收官之年。

 
  作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纲领性文件,《行动计划》以崭新的管理模式,由国家规划管理,省级统筹保障,院校自主实施,在不同层面协同推进;作为“十三五”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行动指南和路线图,《行动计划》以任务引领,项目拉动,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履行主体责任,健全建设机制,以优质校、骨干专业等重点项目为引领,“项目招标-签订合同”的“契约”关系,激发院校发展动力,突出自身改革创新的主体作用。
 
  经过两年多建设,观察院校层面,切实推进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办学活力进一步激发:以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为载体,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专业教师行业影响力日渐增强,技术服务能力大幅提升;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学校办学对接区域发展,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不断增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质性扩大。摘选部分省级管理部门和院校的建设经验,以扩大交流,共享成果。
 
  聚焦行政全面推动:优质校引领新一轮改革 骨干专业建设支撑产业发展
 
  《行动计划》提出建设 200 所左右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旨为高职战线树立起改革发展新标杆。来自《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绩效报告的》数据显示,其中,有 80.15%的优质校来源于国家示范校、国家骨干校,以及各省确定的省级示范校(骨干校),体现“扶优扶强”的总体趋势。同时,19.85%其他院校的占比,也说明着“示范”“骨干”不是衡量学校优劣的永久标签,项目的实施推动传递高职教育“不进则退”压力,整体调动了高职院校力争上游的发展干劲。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邢锋介绍:2016 年以建设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为牵引,立项建设 18 所省一流高职院校,支持部分办学水平较高的高职院校围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高地,争创在全国领先、世界有影响的一流高职院校。与建设国家“骨干专业”对接,按照“服务发展、精致育人、强化特色、争创一流”的要求,实施省高职教育品牌专业建设计划。面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建设若干全国领先、与国际接轨、在世界同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类品牌专业和产教深度融合、特色鲜明、水平达到全省一流的二类品牌专业。目前,全省立项建设33 个省一类品牌专业、187 个省二类品牌专业。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支持建设一批“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高水平骨干专业。各地紧紧围绕服务国家重点战略、瞄准区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布局,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了 3930 个骨干专业,支撑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应若平介绍:2016 年以来,湖南省以贯彻落实《行动计划》为契机,承接了国家《行动计划》任务47项,项目15 个,同步实施了省级计划 79 个任务和项目,任务和项目的启动率均达到了 100%, 在全面推进过程中,瞄准区域产业布局、围绕高水平特色目标、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以校企合作共建的方式建设专业群。一是以专业群为基础,校企共建教学队伍。推动省委省政府将高职院校急需的产业导师、技能大师纳入“ 芙蓉人才”计划,近 3 年共引进 80 余名产业导师,352 名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技能大师,聘请292 名产业导师、技能大师担任专业群带头人,基本形成了教学名师和技能大师共同主持专业群建设的格局;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855 个,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每年常态化。改革教师管理机制,允许高职院校将 30%的编制总额用于聘请兼职教师。二是以专业群为依托,校企共建培训基地。按照“以群建院”的思路,校企共建二级学院 292 个。专业群与企业或产业园区共建省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10 个,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依托“ 湘绣特色专业群”创建的“众创梦工场”已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依托专业群与产业园区共建员工培训中心55 个,与行业企业共建社区学院 41 所,与有关部门和市州县市区政府共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基地 10 个。三是以专业群为平台,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全省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群内专业共享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121 个,与企业共建专业群共享课程 1.5万余门、核心方向课程 2.5万余门、拓展互选课程1.5万余门,校企共同开发群内共享的数字化资源 616个,名师空间课堂 340门,与国际组织、国际知名企业共同开发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42 个,课程182 门。
 
  为推进行动计划落地实施, 浙江研究制订了系统、完整和务实的浙江方案,承接行动计划任务45 项、项目13 个,以并以创新发展目标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加强条件保障为依托, 四位一体协同推进高职创新发展工作。浙江省教育厅高职处祝鸿平介绍:浙江方案实施两年来,任务启动率 100%、项目启动率 100%、项目布点率增至267%,省级财政完成有效投入13.8 亿元 ,超 出 3 年预估数58%,坚实搭建了省域高职发展的四梁八柱,有力开创了高职创新的新局面。“组织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则是浙江省建设四大项目之一,造就创新发展高峰:遴选认定了高职优势专业150 个、特色专业 200 个。省财政以专业在校生为依据,按照人文社科类专业增加2 500 元、理工农医类专业增加 3 000 元的标准,进一步提高优势专业的生均拨款标准,支持专业加快形成和强化在省内外的领先优势,率先成为国内一流、国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专业标杆,更好地为区域传统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及社会发展服务。


 
  四川紧扣区域产业布局规划调整专业结构。省教育厅高教处谢亮冯介绍:在推进任务和项目建设中,积极跟踪研究产业发展规律,突出预见性和前瞻性,围绕四川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性服务业产业发展规划,倾心打造一批紧缺、优势、特色专业集群。围绕“5+5”产业规划,省财政对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给予大力支持,累计投入 2.7 亿元,支持 100 个重点专业建设。同时,大力推进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项目,建立行业与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和评价机制,确保新设专业更加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截至目前,全省与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相关的专业布点 477 个,在校生 12.3 万人,占比 9%;与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相关专业布点 1 538 个,在校生 33 万人,占比 24%,专业设置与产业规划契合度逐年提高,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案例:坚持理念先行,“三需驱动”构建航空特色专业群(湖南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朱厚望)
 
  构建特色专业群,首先是更新理念,明确专业群建设思路。明确“对接产业办专业群,依托行业建专业群,校企协同育人才”的专业群建设理念。
 
  “三需驱动”构建航空特色专业群。瞄准产业链,紧跟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需要;紧贴行业类,紧跟行业分类细化发展的需要;对接岗位群,紧跟职业岗位能力发展的需要,提出“三需驱动”专业群构建方法,推进专业集群发展。撤销与航空产业对接不紧密的专业,新增航空类专业,所有专业紧密对接航空产业链。围绕航空产业维修、制造、运营与服务行业及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以国家、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为牵引,组建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航空机械制造、航空服务与管理四大特色专业群。
 
  以群建院,提升专业群治理能力。践行“以群建院”治理理念,以专业群为基础,组建专业二级学院; 以专业群建设为中心,优化学院治理体系,集聚校内全部资源,汇聚行业企业优质资源,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为专业群建设保驾护航。调整学院内设机构,优化学院内部治理结构,所有资源向专业群聚集, 实现校内外资源群内共享;建立专业群建设高效运行机制,专业群建设主体与专业学院合二为一,专业群带头人与专业学院行政主管合二为一,充分发挥专业群带头人专业建设、管理与评价的主体作用,增强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
 
  聚焦行政全面推动:坚定推进校企合作 持续深化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法》的两个文件,更是职业教育坚定推进校企合作,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总纲与目标要求。
 
  广西教育厅职成处覃壮才介绍,广西在聚焦产教融合、汇聚政校企社资源方面主要有三抓:一是抓集团化办学试点,破解中高职招生难题。行政部门推动,以健全中高衔接机制为纽带,力推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近年来,在行业主管部门推动下, 建立了高等职业院校为龙头,行业职业院校联合、市县职业学校参与的建设机制,建成广西茶业职教集团等16 个骨干职业教育集团,参与的职业院校、企业、科研院所 1 600 多家,覆盖了全区近 85%的职业院校。二是抓混合所有制试点,破解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难题。支持企业和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截至目前, 全区高等职业院校共建成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 9 个,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南宁富士康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中兴通讯信息学院等。三是抓学徒制试点,破解校企联合培养技术人才难题。全区现代学徒制国家级试点单位数已达 10 个,自治区试点单位 32 个,其中高等职业院校有 14 个。各试点单位深入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南宁沃源重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开展深入合作,共建集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功能于一体的工程机械研发中心, 探索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案例:推动职教集团发展,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联盟(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孙湧)
 
  为贯彻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和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总体规划,契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适应深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专业办学水平,学校以争创国家优质高职院校为契机,推动职教集团发展,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1. 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联盟
 
  粤港澳三地职业教育合作发展,有效融入大湾区国家建设规划之中,刻不容缓。为此,学校主动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首批加入联盟的成员单位有105 家。大湾区产教联盟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2018 年6 月1 日,孙湧校长代表联盟与华为、深信服、360、思科、等8 家企业,就网络安全、电子靶场等领域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包括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实训基地、电子靶场攻防系统、教学方案实施等内容,为联盟成员校企合作牵线搭桥。
 
  2. 深化校企合作发展,助力深圳产业快速发展
 
  学校立足深圳支柱产业发展,以科研平台建设为载体,以应用性研究和技术研发为重点,以专业人才培养为抓手,持续增强支撑地方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19,国家级专业教学团队1 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 项、二等奖2 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 项、三等奖2 项,发明专利授权13 个。2017 年,学校在标志性项目、成果、平台建设方面成绩优异。其中,纵向课题72 项,合同经费953.3 万元;横向课题20 项,合同经费300.65 万元。
 
  3. 主动探索现代学徒制,积极开展相关试点工作
 
  2018 年,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获得广东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立项。依托深圳信息职业教育集团,探索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队伍共建、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效机制,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奠定坚实基础。
 
  案例:以四个平台建设整合教育资源(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胡正明)
 
  为进一步落实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院校办学活力、加强技术技能积累等行动计划的关键举措, 学校以产教融合、师资、国际化、协同创新四个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有效利用、积极整合教育资源。
 
  1. 产教融合高端平台
 
  紧扣产教融合这一行动计划的重要主线,积极推动每个专业群建立一个合作高端、体制灵活的产教融合平台,新建5 种类型11 个平台。
 
  共享基地型。与西子航空集团等高端企业共建“智能化精密制造实训中心”,作为生产性的公共实训基地,获得了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工程项目支持,总投入 1.28 亿,其中,国家发改委3 840 万元,地方政府投入 2 000 万元。
 
  集团联盟型。牵头成立浙江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获批省级示范职教集团; 牵头成立“金华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联盟”,实现产学研全方位合作。
 
  资本混合型。探索混合所有制的运作方式,实现自我造血,如学前教育专业以优势资源入股,与3 家公司共同组建独立法人的博伦沃德幼教集团,打造幼教连锁品牌,目前,旗下幼儿园已有 3 家、年底将近 10 家;酒店管理专业与上海凯洛斯公司合作在校内共建实体酒店,企业还赠送了一架波音737 退役客机作为实训基地。
 
  校地合作型。与地方政府开展综合性、战略性合作,如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安排 3 年5 000 万元的合作专项资金支持校政企合作,选择金义都市新区举办网络经济学院。
 
  研发引领型。化工制药类专业引进四川抗生素工业研究所在学校成立分所,以高层次科研来引领专业的高水平发展,5 000 万元的共建经费已经落实。
 
  2. 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重点建设教师发展中心,落实行动计划关于教师轮训、双师教师培养等任务。中心集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服务、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质量评估、示范辐射引领五大功能为一体,实施教师发展学分制。同时,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5 个。重点探索“特聘岗、创业岗、年薪制、双岗双薪、优效优酬”等教师发展的制度突破,近3 年引进“国千”1 人,新增省级高层次人才 20 人,正高职称突破百人。建立了“4+X”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实施聘期考核,学校入选了教育部 40 所“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
 
  3. 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学校将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落实行动计划、推动新一轮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点,开展了“四个一” 平台建设。目前,成立了一所非独立法人的中新怀卡托国际学院,与卢旺达合作共建一所海外分校——穆桑泽国际学院,在泰国成立了一个国际教育中心,搭建一个以国境外专家系列讲座为主的合作交流平台。此外,积极引进国际标准、优质课程、认证项目,包括新西兰 NZQA 标准、德国老年护理标准等,160 门双语和全外语课程,2 个专业国际认证;实施年培养百名留学生,年派出百名交流交换生的“双百”培养工程。
 
  4. 应用协同创新平台
 
  学校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与企业联合组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研究院等技术服务平台。获批了“浙江省现代农机装备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农机技术与装备浙江省工程实验室”,组建“公司+团队”模式的专业性公司 10 家。2017 年立项国家基金项目 2 项,科技到款 1 096 万元。
 
  此外,学校牵头创办的浙江省现代职教研究中心,是全省唯一依托高职院校的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 项决策咨询获各级领导人批示。
 
  院校行动:省级统筹与自主建设并进,增强学校创新发展主动性
 
  与以往项目实施不同,行动计划推进实行三级推动,切实履行好省级统筹的责任,在国家规划管理的前提下,省级层面抓行动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任务、有投入。在落实行动上,河北省以早谋划,早部署,认真落实,推动扎实。河北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史帆介绍:在2016 年初接到备案批复后,于4 月印发实施方案,5 月开展培训、组织申报,6 月初率先完成了任务(项目)的遴选、确认工作。在项目布点上,做到“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调动高职院校领导班子和干部教师积极性,二是有利于促进全省高职院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三是有利于做优做强河北高职教育。在项目遴选上,坚持“五看”:一看基础条件硬不硬,二看服务能力强不强,三看发展态势好不好,四看区域布局合理不合理,五看重视程度高不高。落实行动计划,省教育厅找准定位,聚焦国家优质校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职教园区建设和环境建设等 6 项重点工作,抓重点突破,引全局共进。
 
  江西省围绕“五大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目标,强化保障措施,突出地方特色,积极推进行动计划的实施。教育厅职成处汤泾洪介绍: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发挥高职院校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支持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实际和发展目标自行确定承担任务项目的类别和数量,强调院校是创新发展和项目实施的主体,由其自行确定建设目标,设定标杆学校,安排建设进度,统筹保障措施,推动特色发展。这种安排使高职院校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根据各自的目标有条不紊地推进建设行动。
 
  案例:统筹推进聚合力,整体优化创特色(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李菲)
 
  学院作为一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落实行动计划的 3 年,系统设计统筹推进,确保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落地落细。
 
  一把手工程、一盘棋联动。发挥学院党委的领导核心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的保障作用,确保教育部、省厅的创新发展战略决策和部署落地生根;全院师生深入学习,会议培训,汇智聚力,人人参与,确保行动计划落细落小;每个项目和任务都制定实施方案,绘出路线图,明确时间表, 确保项目任务落实到位。
 
  一体化设计,一条链推进。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与教学诊断与改进、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多项工作联动,一体化设计,点上发力,面上突破,整体提升。行动计划年初明确要点,年中积极推进,年末绩效考评。2016、2017 年初分别确定项目任务要点 384、541 个,绩效考评达成度分别为 109%、112%;2018 年初确定要点 529 个,年度中期推进检查已完成 62%。严格绩效考评,激励和问责相结合。
 
  工作创新显特色:做实做深重点项目,为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增加特色。
 
  “一纳入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与专业教师队伍融合,创新创业平台与专业实习实训基地融合,创新创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学院分批建设了以“沃野”国家级星创天地和 3 个省级创客空间为代表的22 个专业化创客空间,建成了以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优质在线课为体系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成立了大学科技园,投入创业实践孵化场地 5 万平方米,以“意识唤醒-平台晒梦-苗圃孵化-园区起航”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模式,培育孵化创业项目 169 个,争取项目资金 800 余万元,年创产值2.5 亿元。
 
  “四化协同”社会服务特色。学院主动与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对接,构建服务定位地方化、服务平台立体化、服务供给多样化、服务机制长效化的社会服务模式,把学校打造成区域技术技能积累中心。3 年来年均完成科技服务项目 230 项;帮助 160 多家企业解决技术、经营难题,创造直接经济价值 1.1 亿元;研发推广的襄麦冬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葡萄茎尖脱毒技术等成果,促进经济增收1.3 亿元。
 
  “逐年诊改、有所侧重、螺旋提升”教学诊改工作特色。学院自 2016 年以来启动了两轮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调整了质量目标 15 类,修订完善了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 个层面的质量标准和制度 18 大类 1 265 个。形成了根植理念、构建体系、诊改施行、建立机制、培植文化“五步一轮”诊改模式,以“逐年诊改、有所侧重、螺旋提升”为思路,每年常态化开展诊改,系统设计每年诊改侧重点, 螺旋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思考:聚焦高职创新行动计划骨干专业(群)建设
 
  专业升级:从教学要素升级到五教合一课堂革命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温贻芳
 
  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逻辑起点,是对接社会需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桥梁和  纽带。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唯有与产业同频共振, 不断促进其优化升级,职业院校发展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衡量专业升级的效果,主要体现在“谁来教”“? 在哪里教”“? 教什么内容”“? 怎么教”“? 教到什么程度”?这5 个教学要素是否随动产业转型而升级,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一体化实施。
 
  因此,专业升级的总体思路,主要包括教学要素升级、人才培养方案升级、课堂教学革命三个方面。教学要素升级就是“教师团队、教学资源、教学场所、教学方法与设计、教风学风”5 个教学要素随动产业;人才培养方案升级就是以典型企业的典型产品为载体,将升级要素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升级中;课堂教学革命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五教融为一体,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真实项目的教学与生产,教师既是学校的在编员工,又是企业工程师,通过生产的典型产品,将教学与生产有机融为一体,技术与数字素养同步提升。
 
  一、要素升级是专业升级的关键
 
  要素升级决定着专业升级的成败。它指专业与典型企业紧密合作,实现每一个教学要素都能随动产业,并有机融为一体。
 
  一是教师团队随动产业升级,这是最关键的要素。教师能不能跟上产业升级,其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生产会教学,并追随新技术发展而及时跟进。如何打造“升级版”的教师队伍?遴选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典型企业共建企业学院, 以汽车零部件柔性制造生产线(FMS)作为典型产品,分机械、电气、传感等功能模块组建生产、研发、教学一体化团队。教师既是学校的在编员工, 又是企业的工程师。通过“6 个1 工程”,提升教师生产性能力。每位教师确定1 个技术方向,深入1个典型企业,承担1 项典型产品的生产,编写1 本得心应手的教材,制定1 套常教常新的教案,在典型企业研发中心研发1 项本技术方向的科技项目。
 
  二是教学资源随动产业升级,体现在“真项目活知识”。围绕汇川的典型产品柔性制造生产线,设计课程体系、开发教材,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从企业典型产品中来,并能及时修订,常用常新。
 
  三是教学场所随动产业升级,体现在“真实车间移动黑板”。围绕典型企业的汽车刹车盘生产线,共建典型实训室,并在校内建设企业研发中心,教师联合企业工程师,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研制新工艺、实施新流程,用于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
 
  四是教学方法与设计,与产业技术发展随动,体现在“真产品分模块”。例如,智能汽车刹车件,就根据汇川的企业标准,设计项目方案,确定3 个工作任务,并开展典型零部件设计与加工项目教学设计。通过开发线上线下学习资源,设计仿真实践,交流讨论,虚拟实训,案例分享,企业评价等环节, 使教学方法与设计能够及时响应产业的新变化。
 
  五是教风学风跟随时代要求,融入“职业素养、教育规范”并及时更新。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标准拟定和课程实施3 个渠道,将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融入其中。这样,师生才可能共同对接技术进步与企业文化,实现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双提升。
 
  二、将教学要素的升级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要素的升级,必须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才可能落地实施。教学要素的升级,其核心是以典型企业的典型产品为载体,每个教学要素随动产业。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载体也是典型企业的典型产品。
 
  以笔者所在学校机电专业为例,1 名学生,对应1 个典型企业,实施1 套人才培养方案,选用1 套典型课程体系。专业与区域地标制造企业共建博世汽车、汇川机电、ABB 机器人等企业学院,针对企业典型技术和产品,分别有针对性地构建典型课程体系,由企业和学生双方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选择后予以实施。1 套典型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典型企业—典型产品—典型教室—典型研发中心—典型案例—典型课程体系”。重构模式是“1-N-1”,即围绕典型企业的典型产品,构建“1条生产线整体认识与操作N门课程围绕生产线各组成部分,设计、安装与调试1 条生产线整体集成与维护”的课程体系。例如,围绕典型产品“汽车刹车盘柔性制造生产线”重构课程体系,其中“1” 对应课程体系“刹车盘生产线整体”部分,重构前置课程“ 刹车盘生产线设备操作与使用”,其中“N”对应课程体系“刹车盘生产线的机械设计技术模块”“电气控制技术模块”“传感与检测技术模块”等。最后的“1”,对应课程体系“刹车盘生产线整体的系统集成与维护”。
 
  学生学习完课程体系模块,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变得非常清晰。例如,选择“博世汽车”课程体系模块的学生,以后的发展主要聚焦于世界 500 强,工作岗位具体而明确,发展方向会持续很多年。选择“汇川”课程体系模块的学生,以后的发展就主要是民营企业,工作岗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经常进行调整。选择“汇博”课程体系模块的学生,以后可以更多向自主创业发展。
 
  三、五教要素升级下的课堂革命
 
  专业升级最重要的环节是五教合一的课堂教学实施,其要义在于5 个教学元素围绕一个核心随动产业,同时,5 个教学元素形成一个整体,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实施。其关键就是每一次课的所有教学元素,都是围绕典型企业的典型产品,所有教学元素都在典型产品转化为教学项目而得到展现,而当典型产品升级换代,技术发生变革,素质素养要求转变时,教学元素必须随之升级换代,而课堂教学实施也随之同步升级。
 
  五点关键实现课堂革命。教师团队,是参加典型产品的生产实践与研发的模块化技术团队。课上,机械、电气、传感各模块的教师承担的是与产品相关的教学任务,课后,这些教师参与企业研发中心的典型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任务。教学资源,全部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所分解出来的教材、案例、教案,教师在课上所教与学生在课后所练习的真实项目,是完全一致和匹配的。教学场所,是与典型企业共同建设的,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教室和设在学校的研发中心。教学场所的布置体现着企业和学校文化,选择学生学习真项目和生产真实产品的场所。教学方法与设计,是围绕着典型产品进行设计与开发,在真实教学环境中得以实施的教学方法设计。教风学风,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对接技术进步与企业文化。课堂教学中大力推动“双语”教学,教师在传授技术技能时熟悉运用“ 业务语言”,在传递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时熟练使用“思政语言”。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不断加强业务水平及技术实践能力,善用学生听得懂、听得进的“业务语言”,既用准确化、形象化、趣味化的语言讲授技能知识点,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活力与激情,又能将科技研发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及时转化到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师教学中更要树立正确价值观,自觉把工匠精神、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善用学生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 思政语言”,努力让专业课程上出“ 思政味儿”,使学生感觉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五教要素升级下的课堂革命,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合一,解决教学与生产对接不紧密不及时问题。一是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化教学:教师围绕汇川技术的柔性制造生产线产品开展教学,一学段一项目,学生分功能模块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柔性制造生产线产品设计与加工。二是师生参与企业生产项目:教师承接汇川技术相关产品生产项目,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直接参与企业真实产品加工并计件取酬,学习效率和职业素养明显提升。三是校企在学校共建研发中心:教师联合汇川技术等工程师,围绕柔性制造生产线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研制新工艺,实施新流程,用于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
 
  五教要素升级的课堂革命,探索了师生校企双重身份的新路径。一是项目化教学实施和项目化生产形成学生员工身份的新路径。以“项目制” 为抓手,由校企双导师带领学生开展企业项目研发与生产。课上学生学习真项目,课下学生生产真产品。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真产品带来真技能,真技能带来实收入,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性。二是“共聘共用享双薪”人才聘用制度保证教师校企双重身份, 教师既是学校在编员工,又是企业工程师。依托在学校建立的企业研发中心和实训室,教师围绕典型产品开展生产实践与项目教学,将实际工程问题演化成具体的教学内容,实现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案例及时进车间、进课堂。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19期
 
  记者:席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