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工作的人都会感觉责任重大,怀有一种使命感,为国家造就栋梁,为社会培养人才。但是大家普遍感到很难很累。现在不仅是校长累,教师累,教学管理者累,教育主管部门也累。原因在哪?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发展的原因,也有能力不适应的原因。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诸多方面理念与行动相脱离,形成“两张皮”现象,使理念成为可有可无的一纸空文。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方面不缺少理念,或者说我们的理念非常先进,但问题是理念喊得多、做得少、落不了地。
在高校工作的人都会感觉责任重大,怀有一种使命感,为国家造就栋梁,为社会培养人才。但是大家普遍感到很难很累。现在不仅是校长累,教师累,教学管理者累,教育主管部门也累。原因在哪?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发展的原因,也有能力不适应的原因。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诸多方面理念与行动相脱离,形成“两张皮”现象,使理念成为可有可无的一纸空文。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方面不缺少理念,或者说我们的理念非常先进,但问题是理念喊得多、做得少、落不了地。
以本科教育为例。今年6月,教育部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第一次召开的全国性的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是一次全面高扬人才培养主旋律的大会,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会议强调,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纲举目张的教育。应当说,这次会议理念科学,方向正确,指向明确,要求清晰,最近一段时间各高校通过召开教学工作会、研讨会、报告会的形式,层层贯彻会议精神。但是许多同志既兴奋又担心,担心会议精神能否真正地贯彻落实。因为如何在目前过度重视科研、重视课题、重视论文、重视学科排名的评价体系中落实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会议精神不能落实,再重要的会议也是没有多大效果的,事实上过去许多年,许多重要的会议我们也是不断地强调,不断地宣传,但结果如何?成效有多大?如果我们不能解决本质的东西,过去那种轰轰烈烈开会、认认真真走过场的情形还会重演。
我们一方面强调本科教育的重要性,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要求高校重视立德树人,要求教师重视本科教学,可是另一方面,在各种排名、各种评价中,本科教育的重要性、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很少体现。我们虽然反复强调教学是学校的第一要务,是教师的第一任务,但是教师在教学工作的投入和产出,与教师个人晋职、岗位考核缺乏关联度,没有多少显示度和贡献度。许多学校拿出专门晋职指标向教学一线倾斜,给人一种“扶贫”的印象,与我们一直倡导的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教学成就的荣誉感完全不相称。现在的评价体系,无论是在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在学校内部,占比更重的是教授数量,教师各类“帽子”大小,发表多少论文,论文的影响因子多大,有多少科研项目,有多少获奖成果。至于这些“戴帽子”的知名教授在人才培养方面付出多少?这些论文产生多大的实用成果?获奖成果在社会行业产生多大的效益?没有太多的体现和评价。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我们再强调教学的重要性,再要求教师投身教学,可现实让学校和教师都清楚学校排名看什么,教师晋职靠什么,于是平时喊得震天响的重视教学、培养人才只能在文件中找到,只有在会议上体现。虽然大家都在喊立德树人,重视教学,但实际情形是,教师主要的精力还是花在论文、课题以及获奖上。
现在在学校已经形成这样的概念和意识:在教学上花费再大的精力,教学改革搞得再好,如果没有科研、没有论文,这个教师就难以称得上是高水平的教师,也不可能晋升教授。所以我们反复提倡重视教学、重视人才培养,但是不能落实在评价体系中,不能落实在教师一生都在追求的学术荣誉上,这样的倡导和要求,都是昙花一现,起不到促进和推进的作用。
我们学校有一件让全校骄傲的事情,据统计,改革开放40年来,我校本科毕业生获得两院院士人数,排在全国高校第20位。这些院士都是华东石油学院时期培养的(我校1969年从北京迁到山东,改称华东石油学院),当时华东石油学院地处东营,号称是山东的“北大荒”,生存环境恶劣,办学条件艰苦,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究其因,关键是有一批批潜心教学、热爱学生的教师队伍,不求名不求利,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把教学作为一项事业、作为一门艺术来做,呕心沥血,奉献一生。
教学是一种学术活动,教学改革和成果应该能体现教师的学术水平,培养学生的质量应该算教师的学术价值,虽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和专家都阐述了教学学术已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教学是体现学术水平的重要活动,但是在现实中,教学学术仍落不了地,教学仍是体现责任的良心活。
再以素质教育为例。最近我到首都机场送人,乘国际航班的人特别多,估计有150多人排队,站在我前面的是一位外国女孩,看起来只有20多岁,独自一人,显得很单薄也很显眼。因为人多,办理窗口又少,大家都很焦急,中国乘客不时到她前面插队,每次她都很认真地摆着手势阻止,让插队者到后面排队,如果插队者置之不理,她就会找工作人员请求帮忙,请插队者出列。这样的情形竟有七、八次之多,我站在她的后面,既感动,又惭愧。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女孩,在这样一个庞大的中国乘客群体中维持排队的秩序,让我肃然起敬。而我们插队者或者公务员模样,或者穿戴时尚,猜测都可能接受过大学教育,都却很自然的插队,有的还理直气壮。
从机场回来后,这个场景反复在我脑海中闪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大会小会说,教育部门天天讲,各种媒体都在反复强调。但是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我们的素质教育到底培养学生什么素质呢?做的效果怎么样?如果连排队都需要提醒,如果插队还理直气壮,那么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成效与价值有多大呢?素质教育仅仅是上了多少门人文选修课?学习了多少门通识教育课?考试成绩有多好?这算素质教育成功的标志吗?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目前学校进口看分数,出口看成绩,所有的选拔机制、所有的评价标准都是建立在以分数为基础之上的,差一分都不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政策和这样的标准,久而久之,给学生树立什么样的榜样?给教育者带来什么样的规范?
还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喊了很多年,每一所学校都在喊,不喊显不出先进性,不喊就没有体现上级的要求和精神,但是喊了以后又做了多少有价值的工作呢?好似喊了就完成了任务,至于做到没做到就是另一回事了。学生依然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依然不能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教师上课满堂灌,照本宣科,学校要用“到课率”和“抬头率”要求学生不能旷课;周日和空闲时间学生想随时去做实验搞创新,实验室“铁将军”把门,因为管理人员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林林总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只是体现在文件中,但是现实的管理体制机制依然是我行我素。
倡导不落地,要求与现实不一致,是目前困扰高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最大症结,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大障碍。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强调的:“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意义深远,而其中的“落实机制”“指挥棒问题”更是切中时弊。
为教育事业的长远大计,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深刻认识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构建科学系统有效的评价体系,把教学工作、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一系列重要培养目标,分解成在培养过程、教学环节中可以衡量的要素,落实在教师晋职和岗位聘任的评价指标中,体现在学校各类评价和绩效考核的成效中,使人才培养工作真正落在实处,落实在统一行为中,落实在看得见的培养过程中。
(作者:刘华东,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