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媒体职教 > 光明日报 >

赵国祥:造就大国良师要把好三道关

2018-12-24 11:13:31 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当今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创新驱动型国家战略以及教育战线党的阵地建设等都需要教育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信仰支撑。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师范院校则是培养优秀教师的摇篮。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要求师范院校充分发挥强师兴国主体作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好入口关、培养关和出口关,肩负起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大国良师的使命。

  当今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创新驱动型国家战略以及教育战线党的阵地建设等都需要教育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信仰支撑。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师范院校则是培养优秀教师的摇篮。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要求师范院校充分发挥强师兴国主体作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好入口关、培养关和出口关,肩负起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大国良师的使命。

 
  造就大国良师是师范院校的使命。而思考师范院校的使命,还得从“师范”“师范院校”的起源追溯。西汉扬雄在《发言·字行》中说:“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最早将“师范”二字并用的是《后汉书·文苑传·赵壹》,文中有“君学成师范,缙绅归慕。仰高希骥,历年滋多”的说法。两字并用且作为专有名词的师范最早出现在日本,日语中的“师范”蕴含“榜样、典范”之义。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建立了该国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在西方,师范院校起源于1794年10月30日成立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其意为标准的学校。作为示范工程,学生学习完后到其他学校或人民中间传授他们在首都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大学是北京师范大学,其校训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中国古语中也有“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说法,均为“典范”之义。可见,无论是“师范”还是“师范院校”,都蕴含着“榜样”“典范”“示范”等含义。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了有效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不仅需要成为大道大德的典范、谋事成业的榜样,还需要有甘为人梯的情怀、善传乐教的艺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学经典之作《大学》开篇首句就道明了大学之道。但凡大学都承载着人才培养的职责,而与其他大学相比,师范院校这一使命显得更加严苛,也更加光荣。因为其所培养的是教师,教师理应也必须是社会成员中的典范与榜样。2014年9月9日,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对师范院校而言,理应肩负起培养造就大国良师的时代使命。
 
  把好三道关是造就大国良师的可行路径。为了有效实现自身使命,师范院校需要全过程把好入口关、培养关和出口关,努力探寻造就新时代大国良师的可行路径。
 
  首先,要把好入口关,吸引乐教适教的优秀青年就读师范院校。要通过政府的政策宣示、社会的舆论营造以及家庭的报考支持等多种途径鼓励形成优秀青年争相从教的良好局面。把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纳入高考提前批次录取,在录取过程中增加面试环节。把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个人品德、专业倾向、从教潜质等纳入考察范围,从而挑选出乐教适教的好苗子。
 
  其次,要把好培养关,帮助师范生扣好未来职业生涯的关键一扣。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师范教育既要“养德”,又要“育才”。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师范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要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个目标来设计师范教育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再其次,要把好出口关,挑选能教善教的优秀毕业生进入教育行业。要以“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作为依据构建师范毕业生的评价内容与标准。加强对师范毕业生理想信念与教育情怀、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学科知识与专业素养、教育技能与教学方法等的考核与检测。以立德树人的成效来确定师范生的毕业要求,来判断教师的教学优劣,来检验学校的办学效果。
 
  (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