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北京洪堡教育大会青年学者论坛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两届,共有37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青年学者进行发言交流。为保持主题的延续性,两届青年学者论坛都是以技能形成为研究主题,第一届主要关注的是技能形成理论以及技能形成制度,第二届则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讨论技能形成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论坛通过这样的安排以期望在一个主题上推进学术研究的深化。两届论坛、两次尝试,虽然时间尚短,但从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北京洪堡教育大会青年学者论坛的成长,可以感受到青年学者直面问题与理性客观的思想激荡。为使大家深入了解论坛,我们对论坛创始人——南开大学王星教授进行了专访。
北京洪堡教育大会第二届青年学者论坛报告人及点评嘉宾合影
Q1:创办这个论坛的初衷是什么?
王星:现代社会,学术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学术活动通常没有具体的功利性目标,更多是为了生产基础性理论知识,发现自然界或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学家韦伯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认为,学术之所以为学术,是因为学者将之视为一种志业。因此,理想的学术除了“心系苍生”、关注社会个体的日常生活外,更应该是“胸怀天下”、注重社会公共问题。不过,今天中国的青年学者们却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是生活的压力一定程度上会冲淡学术研究的深入性,家庭私性与工作公性之间的冲突日益突出;二是学术资源投入极大刺激了学术活动的增加,大量学术会议确实增加了青年学者们的交流,可是却总让人心生疑惑:学术到底是冷板凳还是频赶场?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之间如何均衡呢?很多青年学者会发现,在一场又一场的学术会议中,大家交流的感想越来越多,但是思想却越来越少。众所周知,学术研究应该是一个严格的因果逻辑论证过程,而非天马行空的漫谈,社会科学尤甚。唯有如此,方能更好地激荡思维,推进学术研究有效知识的供给。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和陆春阳先生在北京洪堡教育大会框架下创办了青年学者论坛,意在为青年学者打造一个倡导规范研究、允许学术批评的开放性平台。
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于德弘教授对青年学者的报告进行点评
Q2:这个论坛是如何定位的?
王星:青年论坛的定位非常重要,这一点上,我和陆春阳先生有着明确的认识,我们将论坛定位为一个“立足学术、关怀现实的跨界论坛”:首先论坛要立足学术,一方面倡导规范学术,同时要与政治和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其次论坛需要关怀现实,社会科学研究不是学者们玩的文字游戏,而是要直面当下社会的现实问题;最后论坛是跨学科的讨论,社会现实的复杂往往是一个学科所无法透视的,跨学科的研讨有助于更深入和全面的接近社会事实。
为了实现论坛这样的定位,我们尝试了如下努力:一是论坛保持主题的延续性,两届青年学者论坛都是以技能形成为研究主题,第一届主要关注的是技能形成理论以及技能形成制度,第二届则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讨论技能形成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论坛通过这样的安排以期望在一个主题上推进学术研究的深化。二是论坛采取定向和论文邀请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与会青年学者,以保证论坛的跨学科性。定向邀请,主要是论坛组委会基于青年学者以往发表和研究相关度进行邀约;论坛邀请,则是论坛组委会从投稿论文中基于学术原则进行一定筛选后确定邀请对象。这种混合方式使两届论坛邀请到了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优秀青年学者参与论坛。三是论坛给每个嘉宾较为充分的讲演时间,并设立点评和讨论环节。两届论坛的嘉宾发言时间均为20分钟,每个环节设置半个小时左右的点评和开放式讨论,并在论坛最后设立论坛分享。通过正式讨论与非正式的分享,努力充实论坛的学术反思性。
北京洪堡教育大会首届青年学者论坛报告人及点评嘉宾合影
Q3:这个论坛的未来是如何设计的?
王星:2017年11月26日,第一届洪堡教育大会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主题是“技能型劳动者、职业教育与国家技能形成体制”,具体围绕技能短缺治理与制度生态、国家技能形成体制的历史变迁与国际比较、技能供给、技能更新与制造业创新升级三个方面展开。论坛试图将职业教育定位于更为宏大的技能形成体制中来分析,讨论国家技能形成体制的制度类型与历史变迁,以及其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制造业创新升级的重要影响。第一届论坛邀请了来自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的19名青年学者参与。这次论坛基本上汇聚了国内技能形成研究领域里大部分的青年才俊,但是论坛的跨学科辐射力尚未显现。
第二届青年学者论坛于2018年9月17日在北京召开,由社会学者王春光教授、田毅鹏教授、王星教授联合召集,论坛主题是“技能下乡与乡村振兴”,具体围绕中国农村技能形成体系、农村技能型劳动者培育、以及农村产业与技能形成等议题进行研讨。按照田毅鹏教授的说法,这次论坛主题“既延续了上世纪伊始的“乡村建设运动”的传统,又直面当代中国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更积极回应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王春光教授长期从事农村问题研究,他也高度肯定了本届论坛的主题,他认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但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着严重的技术政策和体制瓶颈,国家的乡村技术推广体系并不健全,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乡村吸引不了广大技术人员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和支持。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技术下乡”。共有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德国雅各布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70余名青年学者参与,参会嘉宾既有资深教授、也有青年博士生,学术背景涉及到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教育学、人类学、以及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如果说第一届论坛更多的是聚焦于学理层面的理论探讨,那么第二届论坛则将视野下沉,通过实证研究直面中国的现实问题。而且,可喜的是,第二届论坛的跨学科辐射力以及论坛的讨论深度和广度取得了显著增强。
两届论坛、两次尝试,虽然时间尚短,但从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北京洪堡教育大会青年学者论坛的成长。我们期待这个论坛能够延续初衷,成为青年学者直面中国现实的学术共同体;我们更担忧在学术会议日益繁多的今天,论坛难以坚守定位而演变成为众多“会议盛宴”中的一个插曲;我们也明白青年学者论坛的经营与打造本身已经超越了学术,期望通过一个论坛对人(青年学者)与物(社会现实)产生影响异常艰难;但我们会持续努力,坚守论坛“立足学术、关怀现实”的定位,创新论坛机制、丰富论坛形式、充实论坛内容;我们相信青年学者论坛在众多青年学者的参与下,会逐步成长、走向成熟。
王星简介
王星,1979年5月生,江苏连云港人,社会学博士,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中加合作交流项目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访问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南开大学社会政策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全国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理事,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劳动社会学专业委员常务理事,天津市青少年事务社工管理服务中心理事长,天津市青联常委,天津“131创新型人才”。
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学,社会治理,社会政策理论以及劳工社会学的研究。目前出版学术专著一部,译著三部,曾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等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研究报告十四篇。研究成果曾获得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第五届“社会学优秀成果奖(著作奖)”,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天津市优秀决策咨询报告奖,2015年“中国社会学年度好书”奖,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二等奖等。近些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