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 > 教学改革 >

想让职校与本科一样吃香?先解决这20个问题再说

2018-02-27 11:25:59 天涯社区 唐老师188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很多年来,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现实却是,不到万不得已,家长不会送孩子去职高上学,因此,职高中很少有领导干部子女和富裕家庭子女。

  很多年来,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现实却是,不到万不得已,家长不会送孩子去职高上学,因此,职高中很少有领导干部子女和富裕家庭子女。

 
  职业教育分为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我感觉目前国家在职业教育上花了不少钱,但是效果很差,职教资源浪费很大,如:大量购置设备,设备却大量闲置;教师的“国培”、“省培”也花了不少钱,但专业老师的专业能力却越来越差;大量修建校舍,学校却“招生难”;补助学生学费、生活费,但学生却更不认真学,学生认为:学不学没关系,反正没花钱。
 
  就目前的中职学校而言,很多是在为学校的存在、老师的生存犯愁,而不是为国家的职业教育和学生的未来办学,各中职学校都在叫喊 “招生难!”,招生费越来越高,招生倒成了一门生意,中职学校花钱去初中招,高职学校又花钱到中职去招,花的这些钱,最终成了国家的负担。
 
  既然一所所职业学校招不到生,那是不是我们的职业教育“过剩”了呢,很明显,我们的职业教育还很落后,问题的关健在于:
 
  职业教育质量太差!职高生“被中专”甚至“被大专”,实际并没有达到那个水平。
 
  因为教学质量太差,家长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送孩子到中职学校就读,所以各中职学校“招生难”,即使招生不难的中职学校,也不过是大搞“高考”,吸引学生入学就读,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
 
  从“招生难”出发,通过对中职学校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中职教育存在以下问题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对中职学校的评价以学生人数论英雄
 
  “你校今年招了多少人?”
 
  上级领导了解学校情况,最爱问的就是这句话,我们不能说领导对职教的了解仅仅局限于“人数”这个概念,但这句话成了校长的命门,成了学校的灾难。
 
  为了凑人数,学校的一切都围绕这个问题跑了,教学质量当然就不是重要的事情了,而人数一多,还会导致很多问题,如日常管理困难,一些职业学校出现打架致伤致死事件发生,技能训练难于开展,学生读了等于没读,教学资源浪费。
 
  为了凑数,县级教育局规定各初中校必须给本县职高“送”多少学生,并作为初中校长考核项目之一,这些作法很不合适的,初中校长以什么理由去左右初中毕业生的命运呢,既然没有理由,那怎么能要求初中校长要“送”多少学生去职高呢。
 
  为了完成给职高“送”人的任务,就出现了“分流”,即各初中在初三下学期,把学生强制送到本县职高去,这样既影响了9年义务教育秩序,又影响职高正常管理,让家长和学生觉得教育一片混乱,其实这些“分流”的学生最后大量缀学流入社会,形成社会问题。
 
  有的地方,规定职业学校必须达到多少学生,否则就拆掉这所学校,这也是不合适的做法,典型的“普教办学思路”在办职教,相反,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限制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实训人数,才有可能真正办好职教。
 
  有人在职业教育中提出“师徒制”教学,从古到今,凡是学手艺,哪个师傅能一次性带上几十个徒弟,制约“师徒制”的问题,也是人数太多的问题。
 
  德国汽车机电工职业教育中规定:理论教学,每班不得大于32人,理实一体化教学或实训教学,每班不得大于16人,实际,他们每班在8-10人,有些专业可能只有1、2个人,这不是因为德国人口少,可见,他们注意到了人数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其实基层的职教老师们早已认识到这个问题,但普通老师改变不了学校要多招人这个问题,因为校长重视的上级的看法,上级重视的是“人数”这个概念,当然,不管你基层老师教不教得了,只要多招人,校长就成功了,但是,老师、学生、职业教育却失败了。
 
  我接触到一些中职学校汽修专业老师,他们谈到:每班50-60人,怎么有法上“实训课”,只有让学生玩手机,否则,一个老师能做到学生不乱跑都难,还谈什么实训,人太多,没法!老师的无奈充分说明了学生人数太多对教学的影响。
 
  人们经常抱怨“学生不学!”,人数众多是一个重要原因,人数太多,老师照顾不过来,学生学不懂,更不学!其实中职学生“不学”原因也就这么简单,但是我们却没有重视人数影响这个问题。
 
  例如,按“四步教学法”的要求,在学生操作中,若学生操作出现问题,老师需要及时介入,学生多了,根本谈不上介入,因此学生越来越学不懂,学不懂更不想学,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表现出来的是学生“不学”。
 
  在与各中职学校老师交流中,所有老师都谈到,人数过多是影响他们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客观地看,目前中职生的学习能力、智力、纪律性、主动性与普高生确实有很大差距,从学习内容来看,很多专业知识比普高更难,如电子电工、汽车机电工、数控加工等,对于普高生而言,这些内容会在大专或本科才学,我们却要让初中选出来的差生来学习这些内容,本身就很难,更需要降低人数,延长时间,才有可能真正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与技能,否则,这些最需要开展职业教育的工种,无法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只能忽悠学生。
 
  建议:
 
  恳请各级领导不要再问校长:你今年招了多少人?而问问校长:你教会了多少人!根据不同的专业,限制班级人数,如汽车机电工这类理论与技能性较强的专业,班额限制在16人以内,只有这样的人数,各专业老师才有可能真正开展专业教学。
 
  有人可能会说班额太小,“教育成本”太高,“成本”当然是相对于“盈利”而言的,那么职业教育究竟该如何盈利呢,我们得思考这个问题,是以单个学校今年学费收入与办学支出核算盈利,还是以国家职教投入与国民职业能力、社会生产力提高来核算盈利,现在的中职或高职,普遍存在“读了等于没读”的问题,国家却花了很多钱,却没有培养出人才来,不知道成本高不高!
 
  既然现状是各中职学校招生困难,教学质量极差,为何不少招一点,教好一点,让学生学有所成,这样才能让职业教育走出泥潭!当职教教出了效果,家长怎么会不送学生到职校呢,招生又何难之有!
 
  实际的讲,每年的春季,学校、老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到了招生中去了,对教学影响非常大,何谈教学质量呢。
 
  二、调整有效学习时间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掌握一定的技能,而一门技能的掌握,往往需要必要的理论作支撑,更需要足够的操作时间的积累。
 
  通过对中职教学实践的研究,我发现目前中职学生有效学习时间严重不足,导致学生没学会就出校,无法从业,使职业教育客观上显得“无用”,目前中职学校采用的“第一年文化、第二年专业、第三年实习”的模式是很不切合实际,其现实结果是学生要“文化”没文化,要“技能”没技能,目前就是这个现状,也是家长不愿送孩子到职高的原因之一。
 
  第一年所谓的文化课,选了些高中的内容,因学生初中文化基础太差,职高内容学了也当没学,浪费了学生时间。
 
  第二年学习文化加专业课,专业有效学习时间不足,如汽车机电专业,《发动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每周开6节课,一年累计连续学习时间不过24个全天,试想一下,就是让老师在这样短的有效时间里去掌握一门技能,那也是很难的事,但我们往往只单方面责怪学生“不学”忽略了其中深层次的原因
 
  第三年进入实习,由于没有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学生到企业只能从事一些简单体力劳动,无法进行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学生认为做的与学的无关,很快离开工作岗位,不再从事这个行业,导致职业教育半途而废,教育资源浪费。
 
  现在的“单独招生” 、“中高职衔接”看似能解决中职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但实际不然,一是绝大多数中职生不再进入高职学习,这与高职学习后依然无多少收获有关;二是中职学校转行去“抓高考”,一切都回到“普高”理念上,理所当然放弃了技能训练,偏离了中职教育的初衷;三是学生认为自己是“考大学”的,不愿再动手开展专业技能训练。这些原因导致中职教育偏离了原来的方向,而高职学制3年,两年在校,一年实习,教学时间依然不足,再加上很多高职学院技能训练不够落实。
 
  因此,目前中职升高职的做法,无法有效弥补学生有效专业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
 
  在实际中,还有很多中职学校,学生进校一年或一年半,有的甚至一个学期,就把学生“安置”到企业里面“实习”,其原因你懂的,导致有效学习时间更短,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些都是造成社会对中职学校不认可的原因。
 
  从学生的年龄来看,初中毕业14到15岁,两年就出校,学生才16至17岁,基本不到18岁,这样的年龄送进企业,也存在很多用工上的问题,由此也需要延长中职生的在校学习时间,至少保证其年满18岁才走上社会。
 
  另外,我通过多年对中职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发现,中职生以初中“差生”的身份进入职校,其身心发育慢于普高生,需要1至2年的缓冲期,他们才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开始产生“学”的念头,逐步建立学习能力,才进入适学年龄,因此,中职生最佳学习年龄在17—20岁。然而现行两年(或两年半)在校的学制,各中职学校普遍在学生16至17岁左右把学生“安置”进厂,让学生失去了最佳的在校学习时间,实际中很多中职生感叹:
 
  刚好想学了,却又出学校了!因此,也需要调整中职学生有效学习时间。
 
  建议:
 
  中职学校根据专业的不同,采用“差别学制”,而不要统一学习时间长短。如服务类可以定短些,因为这些专业学生可能会很快转岗,进入再学习,而汽车机电工、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自动化控制、建筑施工等工科专业,即使完全投入专业学习的话,至少也需要三年半到四年,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如果还要开设一年“文化”课程,需要在校4-5年才能真正学会。
 
  三、提高学习内容的有效性
 
  目前中职学校开设一年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通过多年对职高教学的研究发现,基础文化课程应该把9年义务教育中的初中文化课程落到实处,现在初中过来的职高生的文化基础差得超出你的想像,就连填个报名表也是错字别字连篇,数学能算出1-(-1)=0、1/2+1/3=1/5的大有人在,大量职高生连初中甚至小学的内容都没掌握,这时候我们却要叫他学高中的文化课程,这些文化课程对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多大实际价值,有的还是因为老师需要“有课上”而给学生开设的文化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学生来讲,是无效的,浪费学生的时间。
 
  一些私立职校没有开设那些“文化课”,事实证明,节约了学生学习专业、训练技能的时间,学习效果明显高出一大截。
 
  建议:
 
  职业教育阶段根据不同的专业,取消语数外一类的“文化课”,更好地去落实小学初中的教学质量,职业教育开设《国学》《历史》《法律》《社科》《地理》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地理历史常识,比现在开设的“语数外”要有价值得多。
 
  四、调整中职学校管理格局
 
  目前,在同一城市或区域,职业学校有人社部门主管的,有教育部门主管的,有市级主管的,有县(区)级主管的,造成专业设置重复、设备购置重复,利用率不高,专业教师无法共享,学校之间争生源,“招生费”越抬越高,教学质量却越来越低等问题。
 
  建议:
 
  职业学校至少由省或地级市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县区配套经费,专业设置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来确定,在一些农村职高,可以把农桑种养殖等专业开办起来,即使没有全日制学生,也应该由国家支撑,把能服务当地经济的专业养起来,用来开展农民农技知识培训,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等工作。
 
  专业设备根据需要统筹分配,避免闲置浪费,专业教师统一调配,让专业老师不属于某一学校,可以到任何一所学校上课,提高专业教师与设备的利用率。
 
  现在,一个城市几十所中职学校,都说我们在“竞争”,但都没弄明白,我们究竟在“竞争”什么!
 
  五、严格审核各校开办专业的能力
 
  目前各职业学校专业的设置,面上看是由主管部门审批,但实际中,各学校不管是否具备办学条件,都能“批”下专业来,其中原因你懂的,这就造成一些学校根本不具备相应专业办学条件和能力,也在开办那个专业,最终只有忽悠学生。
 
  建议:
 
  国家根据工种、行业的需求,像德国那样,先确定哪些专业需要开办职业教育,再根据各地经济特点进行合理的专业布局,严格审核各校开办某个专业的能力,让有能力办某个专业的学校去办好一个专业,不同的学校办好不同的专业,不要搞“大而全”的职业学校,更不要搞“万人职校”、“职教航母”!这些高大上的口号,是蒙蔽上级、忽悠学生的东西!
 
  六、整顿“实习生”乱象
 
  此前有新闻报道了某职业院校将学生送到快递公司去做工,名曰“实习”,但实际从事与本专业基本无关的工作,学生获得很少报酬,学校从中抽层(管理费),这在中职、高职学校中并不是新鲜事,各校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以“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名义,把学生送进厂里打工,企业获得廉价劳动力,中介、学校再从中抽层获利,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利益链。
 
  还有一些职业学校,给出高额“招生费”,把学生招进来,在校内混两三个月,就“安置就业”了,通过企业返的管理费把花出去的“招生费”挣回来。
 
  看到这些“实习乱象”,再看看我们的教育口号:一切为了学生!不知大家有什么感受。
 
  检查学生实习也很简单,看看学生学的什么专业,实习做的什么工种,厂里发的实习费用是多少,学生领到的又是多少,一切都了然了,但好像就是没有人有空去过问这些事情,让现在的“实习” 成为学生充当廉价劳动力为学校打工的事实。
 
  学生真正的专业实习,一是必须学到一定程度,才可能上生产岗位;二是实实在在的专业实习会给企业生产带来影响,应该交实习费,才是正常现象。
 
  建议:
 
  严格学生实习,并支付实习单位相应实习费用,而不要让学生在实习中去打工挣钱,更不要为学校挣钱;让实习真正成为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途径,而不是把学生送进厂里充当“廉价劳动力”。
 
  七、改革专业老师入职条件与评职称条件
 
  目前中职学校对入职的老师要求是“本科”以上文凭,通过多年对新招收的专业老师的研究发现,真正拥有本科文凭来到学校工作的人,其专业技能很差,专业学得好的本科生,一般不会走进职业学校当老师,然而,很多专业技能很强的大专生,却被文凭要求隔于校外,还有专业技能很强的厂里的技术能手,因文凭问题无法成为职校的专业老师,造成专业老师文凭虚高,技能很差的后果。我曾接触到一些教电子技术的中职老师,连三极管的三个脚都分不清楚,教机械加工的专业老师,根本开不转机床,想想学生能学到什么。
 
  在评职称的过程中,一切都按照“普高”教师的评定方法很不合适,专业老师手里获得的技能等级证、操作证等全部“没用”,客观上把专业老师赶向“普高”老师,只要会“教书”就行了,不利于促进专业老师去钻研自己的专业技能。
 
  目前的职称评定方法,让很多技能强,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评不上职称,转而放弃专业技能的研究,去迎合职称评定条件,很不利于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的发展。
 
  建议:
 
  降低职高专业教师入职的文凭条件,提高专业技能条件,增加至少两年本行业企业从业经历,技师以上技能等级的要求更加合理。
 
  教师可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大专院校毕业生,但要求其先进入行业从业至少两年,取得技师及以上资格;二是厂里的技师,通过教师培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招收为专业教师,现实中很多技师在中职学校任外聘教师,其工作很出色,职业教育效果很好,证明厂里技师是能当好老师的。
 
  改革职高专业老师职称评定条件,降低“年限”、“文凭”、“普通话”等要求,增加“专业技能等级”、“参与本专业实际生产”等条件,促进专业老师成为技能人才,促进文化课老师向专业课老师转变,还可以在专业教师中实行“双职称制度”,让专业教师获得的“技师”“高级技师”等证书变得“有用”,以此促进专业老师去钻研专业,否则,一个个专业老师专业技能严重退化,职业教育当然退步,目前真的是这个现状,急需改革。
 
  目前中职、高职老师专业技能严重退化,专业教育质量当然退化,如何保障“中国制造”。
 
  八、提升专业老师待遇,促进专业老师进步,发展多技能专业老师
 
  职业教育要发展,核心力量是专业教师,而专业教师要不断学习研究专业理论与技能,才不致于落后于本专业的发展,这与普高老师三年只教几本书有很大区别,这些需要花费专业老师大量时间、精力、经费,这些费用都将来自于专业教师的收入,如果专业教师的收入与普通文化课程老师收入持平,那么,专业老师就不愿投入精力与经费去参与专业研究与提高,导致专业教师理论与技能退化,最终是职业教育的退化。
 
  目前一些专业招很多学生,但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教师凑够数都算不错,根本谈不上给专业老师提要求,造成教学质量低下,这时需要聘请企业技师授课,学校应该计划这笔费用。
 
  建议:
 
  把钱花在专业老师身上,他们的热情一起来,一是自身愿意钻研,二是他们会想办法解决设备不足的问题,三是能很好的去应用设备,这才能让学生掌握技能,现在很多学校闲置着大量设备,专业老师行动力不强也是原因之一。
 
  专业教师待遇至少在同级职称文化课程教师基础上提高30%—50%;专业老师在企业中参与技能活动,学校也发给相应补助,既能促进专业教师进步,也能促进文化课老师向专业教师转型,既能解决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又能让师生都能看到拥有专业技能可以获得收益,自然会在职业教育中产生学专业、练技能的热情,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目前用普通高中文化课的方式安排专业课程,即某个专业课程每周安排几个课时的形式,不利于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教师利用率也很低,特别是加工制造类的专业课,专业老师的待遇提高,专业老师也不再按每周多少课时安排,而按朝九晚五带着学生做。
 
  发展“双师型”专业教师,即一个专业教师,若再取得其他专业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教育部门可发放那个专业的教师资格证书,而不需要完全按新入职教师考取教师资格证的过程再去重复其他项目考核,节约社会管理成本,可以快速推动专业教师向其他专业发展,避免因政策限制着老师进步。
 
  九、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目前各职业学校随时在购买设备,但实际深入各职业学校会发现,许多学校闲置着若干设备,越是高档的设备,闲置越厉害,我看到许多职业学校,几十万购置的数控加工中心,闲置多年,未投入到教学中,或者学校把能生产的设备“出租”或“变相出租”给他人用于生产,而并非用于教学,类似的现象很多。
 
  分析闲置原因:
 
  1、一些学校购置设备只求超前,不管适用性,购置了高档设备,但并不适用于中职学校专业的基础教学;
 
  2、设备管理跟不上,往往一台大型设备,可能因缺损一个小元件,就此无人问津,闲置;
 
  3、学校总想用设备“赚钱”,而不是想有效用于教学,经过多年对设备应用情况的研究,设备用于“赚钱”和用于“教学”是矛盾的,两者是无法兼顾的,看了德国的许多企业的培训中心,其设备生产就专用于生产,教学的就只用于教学,赚不了钱,当设备赚不了钱,又不想用于教学,当然闲置;
 
  4、教师技能跟不上,用不了设备,闲置;
 
  5、学生技能还没学到那个位置上就出校,设备闲置;
 
  6、班级学生人数太多,无法正常开展实训,谈不上利用设备,闲置。
 
  建议:
 
  1、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出面,清理各校设备闲置状况,重新调配设备配置,每年也可根据各学校专业招生情况,调配设备,还可以成立全市设备调配部门,专门负责设备管理,降低设备闲置;
 
  2、提高专业教师技能,促进其有效利用设备;
 
  3、降低班级人数,有效开展实训课程,应用设备;
 
  4、学校把设备管理与维修护作为重要工作抓起来,认定工作量,避免因设备故障闲置。
 
  5、不要频繁更换设备,设备不在乎新与旧,而在乎用得如何,如德国职业学校机械加工专业教学还用着1974年的机床,他们说:“中国职业学校设备太先进了,先进得老师都不会用!”。
 
  十、抑制“招生费”
 
  目前因职校教学质量实在太差,家长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送学生到职校,造成职高“招生困难”,这就出现了给钱招生,在钱的驱动员下,全民动员起来,人人都在招生,招生费从2000到5000元每生不等,这笔费用分配到招生联系人、初中校长、初中班主任等角色。
 
  这笔费用影响很大,对于公立学校,学校经费流失;对于私立职校,这笔钱得从学生身上赚回来,就出现了学生进校两三个月,就“安置”到企业“实习”的现象,其目的显而易见,狭义的看吃亏的是学生和家长,广义的看吃亏的是国家,国家对每个中职学生每年补助2000元,学校还得追加一部份,转手流入招生相关角色手中,最终导致职业教育不落实,人口素质的下降,社会问题的产生!
 
  “招生费”还影响初中校的教学管理与促进机制,一个初中老师踏实认真的教学,学生考出好成绩获得学校的一点奖励,却远远抵不上一个初中老师为职高“送”几个学生的收入,导致初中优秀老师堕落,以前初中老师争着教好班,现在很多老师是争着教差班,不难看出其中问题。
 
  在职中内部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当“招生费”超过“课时费”时,老师把精力放到招生上去,无心研究专业,导致职高优秀专业老师堕落。
 
  对于学生而言,当其明白了自己来到某个“职业学校”是因为背后有笔“招生费”时,有被“卖”的受侮感觉,而且社会出上出现各种招生串串,到处游说学生和家长,学生上当受骗现象频出,教育中的诚信丢尽,所有这些问题,只要抑制了“招生费”这些问题自然会消失。
 
  建议:
 
  全面禁止“招生费”!当然,前提是不要再以人数论英雄!让各职校安静下来,少招多教,提高了教学质量,当职教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当家长自愿送子女上职高时,职高招生就不是问题了,若到那时职业学校不足,再把一些文化教学质量差的普通高中转变为职业高中,职教便全慢慢发展起来,现在却是很多职业高中办不下去了,改办成普高,按理说应该是普高逐步办成职高,才是教育发展的方向。
 
  十一、改革专业教师培训方法
 
  目前职业学校很缺专业教师,急需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国家在中职老师培训中也很烧钱,但效果很不明显,主要原因是专业老师主观没有“学”的愿望,这与对专业老师的管理,与专业老师不能通过从事专业活动获得报酬是相关的;其次是学习组织中的问题,我参加过很多培训学习,实践证明学不到实际的东西,老师学习也存在人多,效果不好的问题。
 
  专业教师培训要真正让专业教师学到适用技能,实际是把专业教师分散到本地行业中,没必要把全国某个专业的老师集中到某一个地方,车旅费用花了一大堆,学习效果却不大。
 
  建议:
 
  改革专业教师管理方法,制定一套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管理办法,提高专业教师待遇,要求专业教师须具备“教师”与“技师”的双重能力,促使专业教师主观产生“学”的愿望;把“国培”“省培”的费用下放到学校,让学校自行安排培训,学校才最清楚需要培训哪些专业教师,让专业老师在本地的本行业中培训,还能很好地把本地本行业与职校学校结合起来,有效开展一些校企联动工作。
 
  十二、改革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
 
  “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与普通中小学的文化课程相比,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课程发展快、变化大,需要专业老师不断的学习,“继续教育”本身显得十分重要,但目前对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完全采用普通中小学文化课教师的“继续教育”要求与管理方式,不利于促进职校专业老师去钻研专业。
 
  例如,一汽修专业老师在十堰东风汽车厂专门学习汽车喷涂技术,整整学习了一个学期,而且返校即从事汽车喷涂课程教学,但是却无法登记“继教”学时,类似的案例也还有很多,所以,必须改革专业教师“继教”登记制度。
 
  建议:
 
  让专业教师在本行业的企业中从事生产实践活动、自己开展的专业理论研究、专业技能提高活动等,均记入“规范性继教学时”,以此促进专业教师去钻“专业”。类似“听公开课”一类的继续方式,对于专业课程来说,非常滞后。
 
  十三、在企业中建“培训中心”,给“实习企业”发放补助
 
  从改革之初各企业办的“中专”、“技校”纷纷与企业脱钩垮台就能看出,企业“改制”后,校企联合已经很困难了,主要问题在于,办企业是需要盈利的,办学却是要花钱的,两者存在矛盾!
 
  职业学校的学生到企业中实习,会造成设备、材料、时间上的损耗,带给企业的不是利益,而是负担,因此企业不会接受学生开展有技术性的专业技能的实习;从学生的角度讲,认为自己在给企业“做工”,应该得到回报,否则,我不想做,这样一来,企业不想接,学生不想去,这就让“校企联合”成了一句空话。
 
  现有的校企结合,也不过是让学生在企业中做一些简单劳动而已,换句话说,充当廉价劳动力的合作。
 
  职业教育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叫“校企联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往往有很多误区,比如:人们往往认为,企业有设备,学校就可以省下设备;学生在企业中“实习”,学生应该“挣钱”,学校还应该“有点收入”,企业也只是想在学校去找廉价劳动力,这些误区导致多年来,“校企联合”只是低层次的联合。
 
  在德国的汽车机电职业培训中,企业里面设了很多培训部,用于实际生产的设备与学生实习的设备是分开了的,不能共用,我们的职教中,很多人没有把这个事情搞明白,教育上的人看着厂里的设备,总以为可以顺便用于教育,那是不可能的,当然一些简单设备除外,另学校购置的设备,总想像厂里的设备一样“赚点钱”,也是不行的。
 
  建议:
 
  把学校购置回来而又闲置的设备,放到企业,在企业中成立培训中心,让企业中的技师能方便开展学生指导,让学校中的专业教师到企业中的培训中心去上课;国家考察企业有没有条件设立培训中心,对设立培训中心的企业,划拨相应用费用,专款用于学生实习教学。对企业生产岗位上接收实习学生的企业,根据情况补助相应费用,学生实习期间要求企业必须安排“师傅”带班,不得让学生全劳力从事生产,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必要的技能,为中国制造打下基础。
 
  十四、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
 
  每年的职教工作总结会后,都有校长感叹:所有民办职业学校都比公办的办得好!
 
  然而第一年的中职学生补助学费的事情,却把民办中职校赶进了死胡同,因为第一年给公办学校学生补助学费,而不给民办职业中学学生补助,大量家长选择了送学生到公立职业学校,民办职业学校因招不到生而大量转行或垮掉。
 
  其实民办职业教育很适合我国的国情,是公办职业教育有效的补充,让民间经济实体办好职业教育,也让他从办学中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形成良性循环,或许到一定时候,职业教育就以社会、企业举办为主体,还可减小政府负担,这与当前各地私立的普通高中办学一样。
 
  建议:
 
  支持民办职业教育,但严格审批办学专业、严格监管、严格学生考证,根据不同的专业限制人数,落实教学质量,放开民办职业教育的自主收费,让民办职业学校真正教会学生专业技能。
 
  十五、在 “非重点”普高中开办专业班开展职业教育
 
  由于目前职业教育效果很差,所以导致学生往普通高中里面挤,但是,一些低端的普通高中读了出来,考一些“野鸡大学”,最终学生花了3+3年时间,只是买到了一张文凭,还有一些学生普高读完,直接弃考走上社会,然而普高所学内容没有多大直接用处,导致这类学生职业能力低下,产生很多社会问题,目前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建议:
 
  介于目前学生往普高挤的现象,在抓好职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可以在普高中开设专业班。
 
  十六、制止“成大”“网大”等成人教育入侵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初忠是让人具有进入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及必要的理论,但回首职教走过的三十余年,现在很多职校却成了把人混大一点,再混个文凭的地方了。
 
  其中包括各高校的“成教院”入侵到职业学校办教学点,收费3000—5000每年,其中25%—30%归“联办高校”,70%—75%归职业学校,这样一来,各职业学校就放弃了职业教育的初衷,把学生往“成人大专”里赶,各校的“大专班”办得红红火火,然而这些所谓的“大专”除了一张文凭,本质上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这样的“教育联盟”差不多就是卖张文凭。
 
  建议:
 
  禁止“成人教育”入侵职业教育,让成人教育至少在20岁以后方能就读,这样可迫使中职生努力去学技能,而不是“混文凭”。
 
  人们常常抱怨用人单位只重文凭,其实是因为社会滥发文凭所致,大家都没有真才实学,那只有提个文凭的要求了。
 
  十七、制止“教育口号”,让职业教育走出虚荣
 
  我们常常看到职业学校的墙面上张贴着各种“口号”,如:“**一流”、“**品牌”“**特等奖”、“**基地”,这些口号,往往绑架了学校的荣誉体系。
 
  大家都了解当前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不像标语上标示的那样光鲜,但是那些口号,却绑架着学校去做很多面子上的事情,让学校活在“虚荣”里,学校为了维护已有的“虚荣”,往往背离实际情况,本该脚踏实地地做好的事情,在虚荣面前,脚也就踏不到地了。
 
  如为了一个比赛,抓好两三个人,放弃绝大部分人的教学;为了练一个节目,占用学生几个月的学习时间,学校为了这些“虚荣”,直接导致职业教育效果低下。
 
  建议:
 
  各职业学校取下墙上的大幅口号,放下过去的“荣誉”,脚踏实地抓大面积学生的教学质量!这当然取决于上级领导对学校的评价,看你是用一个奖牌评价学校,还是深入学校了解实际情况去评价学校,这决定着校长重视什么!
 
  十八、严格考试考证制度
 
  现在职业教育中的考试存在的问题是:考试对老师、学生都没有多大影响!
 
  正因为没有多大影响,所以职高生也不重视一个个考试,学习也显得没有压力,老师要教一个自己一点都不想学的学生,那就难了,职高生客观上没有学会,当真来考试,也做不了,我经常看到职高生考试就在考室中睡觉,一是做不了,二是不想做。
 
  面对职高生没学懂而又要“考出好成绩”,主管部门没想出提高质量的方法,而是给出了迎合学生的“好办法”,比如,曾经有一位教育局领导在讨论学生数学考试中谈到,学生太差,你就降低考试难度嘛,如考数学,你叫他画个圆,他能画出一个圆,就当数学合格了,试想,这样的考试有什么意义。
 
  对老师而言,学生本身没有学的意愿,学校又要求老师所教的科目考出“好成绩”,老师也是有办法的,卷子是卷子,分数是分数,反正出在老师手上,要么就是“雷人试卷”了,但大家都知道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事情,其实基层老师只有一个愿望:学生,希望你愿学!
 
  目前学生的状态,就是昨天把试卷叫他做一遍,今天再考,他也做不了,甚至是根本不想做,因为他知道这个考试对他实在是没有多大影响。
 
  对于职业教育的考试,原则上有个技能鉴定中心来组织考试,但那个考试更是“闹着玩的”,纯碎为了收费。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考试制度不严格带来的后果。
 
  建议:
 
  严格职业考试制度,让真正合格的获得职业资格,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促进职业教育质量。
 
  十九、落实“骨干教师”政策
 
  中职教育质量低下,造成职中教师在社会上也低人一等,由此让很多职中教师存在自卑感,加上学生不学的客观因素,老师也是教得“无精打采”,质量更是提不高,一些评优指标在职业学校也显得可有可无,偶尔有文件评出几个“骨干教师”,却总是没有下文,激励机制不落实!
 
  建议:
 
  扩大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荣誉称号评选指标,落实相应待遇,让老师们向往成为职中专业课程教师,也让专业教师有想头,愿意干才能真正把职业教育发展起来。
 
  二十、让学校安静下来
 
  如果你住在学校旁边,你的感觉就是“吵”,通过分析,中国人静不下来,跟从小到大在学校中总是很吵有关,校园太“吵”,学生老师不能静下心来搞教学,学生不能专心学习,老师感觉也很累。
 
  建议:
 
  减小校园喇叭音量,让校园安静下来!静不下来,何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