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对职业教育而言,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对职业教育而言,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深刻认识,系统梳理,职业教育站上新起点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2017年,全国共有1.25万所职业院校,年招生规模近950万人,在校生2700万人,毕业生830万人,非学历教育注册生5000多万人,开设1000多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年均向社会输送1 000万毕业生。中职、高职已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第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教育部指导成立了56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涉及的行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所有门类;组建了1406个职业教育集团,参与的企业总数已达24369个,含147个全国500强企业;分两批布局了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牵头的364个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 600 多个专业点、5 万余名学生(学徒);3多个企业与学校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第三,持续发展、促进公平能力显著增强。各级政府续加大职业教育公共财政投入,2016年全国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达3 089亿元,比2012年增加697亿元,增长29.14%,年均增长5.83%。中职免学费、助学金分别覆盖超过90%和40%的学生,高职奖学金、助学金分别覆盖近30%和25%以上学生,使更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得起学,优化了教育结构,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职业教育成为减少贫困代际传递,促进社会纵向流动的重要途径。
第四,标准体系日臻完善。经过持续建设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建设成果主要包括:中职、高职2个专业目录及相应的专业设置管理办法;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和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9门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大纲、9门中职大类专业基础课教学大纲;136个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19个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以及60个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等。
第五,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加强。与3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组织开展了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涵盖政策对话、人员互换、校际交流、人员培训、技术培训、课程开发、学校建设、科学研究等众多领域。2012、2017年我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在上海、河北唐山共同举办了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获得了世界的关注和赞许。
二、准确把握,科学研判,职业教育进入新阶段
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的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职业教育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职业教育,是与社会培训相融合的职业教育,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是服务国家战略、重视百姓民生关切的职业教育,是统一管理、多元办学的职业教育,这要求我们在更高、更长远、更宽广的视野中谋划职业教育发展。
第一,向上看,对表对标。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多次出席职业教育重要活动、深入职业院校调研、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明确要求“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科学回答了职业教育怎么看、谁来办、怎么办、为谁办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教育思想学懂、弄通、做实。
二是党的十九大的系统部署。党的十九大对教育工作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更加重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推进教育公平,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办好继续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要高质量发展,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三是国务院的重大战略。李克强总理多次对办好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批示,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于发挥我国人力和人才资源巨大优势、提升实体经济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强调要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创新职业教育发展,用改革的办法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强,为社会力量留出更多空间,鼓励大企业举办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孙春兰副总理指出我们已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和良好工作基础,到了该下大力气抓职业教育的时候了。要求着力推动职业教育由追求量的发展向质的显著提升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行业企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一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强调要在着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形成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框架、大力营造重视技术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等方面下功夫,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
第二,向前看,迎接挑战。
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挑战。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直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也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努力站在服务国家战略最前沿,主动对接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主动服务科技强国、质量强国等领域,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专业设置,强化人才的有效供给和适度超前储备,培养培训数以亿计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二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挑战。就业是民生之本。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更为严峻。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无不需要职业教育进一步盘活我国人口优势,释放我国人力资源红利,激发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高广大群众生活品质。
三是奋力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挑战。虽然职业教育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多种因素制约,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比如,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还不成体系,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还比较薄弱,办学水平还有待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仍是当前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要着力破解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对于优质、多层、多样职业教育的需要与职业教育发展不强、不优、不活之间的矛盾,奋力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三,向内看,落细落实。
一是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部署。今年1月23日,陈宝生部长指出: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征程中,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是我们长期要面对的工作主题。要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导向,将其作为实施教育“奋进之笔”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做到七个聚焦:聚焦根本保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聚焦根本任务,系统推进立德树人;聚焦人民群众关切,不断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聚焦提升贡献力,大力促进教育内涵发展;聚焦激发活力,纵深推进教育改革;聚焦高素质专业化,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聚焦保障机制,夯实教育事业基础。
二是2018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的部署。3月16日,孙尧副部长强调:党的十九大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我们要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难题,书写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的新篇章。要突出方向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定向;要突出前瞻性,适应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要突出协同性,实现系统谋划、中央地方联动、社会广泛参与;要突出人民性,鼓励试点和基层首创,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要突出开放性,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多措并举,精准发力,职业教育开启新征程
职业教育要用体系化思维来应对结构性改革,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在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中开启新征程。
第一,打好职业教育提质升级攻坚战。
一是收官《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2018年是《行动计划》收官之年,4月我们印发了《关于2017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执行情况及有关工作完成情况的通报》;6月召集各省厅召开了《行动计划》工作会,对收官工作进行部署;2019年,将全面启动国家项目的认定工作。因此,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顺应政府职能转变和国家财税体制改革要求,充分体现省级政府作为实施《行动计划》责任主体,积极发挥统筹和保障作用。学校要从服务地方出发,整体提升办学实力,将主体责任转化为推动建设的原生动力,积极主动落实承接任务(项目)。
二是谋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坚定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谋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坚持扶优扶强与提升整体保障水平相结合,瞄准“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目标,着力建设一批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支撑国家战略、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职学校,着力建设一批支撑、推动、引领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高地,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三是做好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以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边建边用、以用促建、重在应用”,推动“互联网+职业教育”模式变革,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提升教与学的效率效果。目前,国家层面已立项建设了100个专业教学资源库、11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资源库子库;建成各类多媒体资源272万余条,资源总量达到51TB;注册学员334万余人,资源库累计访问量超过5.6亿人次。职业教育国家、省、学校三级互为补充的资源库建设体系初步形成。资源库项目对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和职业教育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
第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一是开展产教融合“十百千”试点。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要求,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围绕服务“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遴选10个左右省份、100个左右城市、1 000家左右示范职业学校(职教集团)和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鼓励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打造“双创”升级版,努力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充分发挥行业作用,开展行业人才需求分析预测,促进包括企业在内的各方面积极举办职业教育。
二是提升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继续做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遴选、检查和验收工作,梳理成果、推广经验,优化政策供给、推进双主体育人,把中国第一批试点和第二批年检的实际进展情况,深入分析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对表对标,对照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高标准严要求的完成验收和年检工作;挖掘典型,及时宣传,加强凝练,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理论体系。
三是做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作。自2008年启动以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基本形成了校赛、省(地市)赛、国赛的三级大赛机制,成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敬业风气的重要载体。教育部等37家大赛组委会单位联合印发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进一步提升了大赛的制度化水平。大赛将依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坚持“精彩、专业、安全、廉洁”原则,进一步突出对接教学标准,注重专业核心技术技能考核,切实贯彻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进一步突出普惠性,扩大专业覆盖面、加快大赛资源转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和受益;进一步突出公开、公平、公正,完善工作制度,提高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第三,营造职业教育发展良好氛围。
一是做好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今年,在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我司组织开展了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荐工作。我们要树立正确观念,准确把握国家组织开展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目的、定位,以评奖工作为牵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避免为评奖而评奖,摒弃片面追逐奖励的错误观念,杜绝弄虚作假、请托评审专家或工作人员等违规违纪现象。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化教学改革,并做好总结提炼,培育优秀教学成果,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是完善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立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要求,2012年,高职教育质量年报首次发布。通过7年的持续推进,已经基本形成国家、省、学校三级质量年报制度;今年,中职质量年报也将发布。要继续坚持客观呈现职业教育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把报告用好用活,做好数据的深入分析、深度解读;不断扩大报告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质量年报、使用质量年报、认同质量年报,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认可度。
第四,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证机制。
一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是基本标准,是国家关于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引领性、指导性,同时也注意到区域差异和校际差异,为不同区域和不同学校留出了发挥空间,鼓励发达地区和优质学校高于标准办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各地、各院校要将国家教学标准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地方(院校)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在专业、课程、技能教学等方面的教学文件和实施方案中,组织开发有关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资源,形成与国家教学标准互补递进的教学标准制度格局。
二是持续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领域“管办评”分离的必然选择;是推动职业院校用好办学自主权,履行好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是完善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我们要全面加快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强化省级统筹;加强对学校诊改工作的指导,落实职业院校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加强省级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应用,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应用。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