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 > 论文在线 >

覃川:人工智能倒逼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2018-11-06 13:57:00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人工智能是当下的一个“热词”,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使得过去繁琐笨重、费时费力的事情,变得便利、简单、迅捷和高效。

  人工智能是当下的一个“热词”,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使得过去繁琐笨重、费时费力的事情,变得便利、简单、迅捷和高效。作为信息技术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人工智能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导致工作方式与工作内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工作标准的变化导致人才标准的变化,岗位工种、工作分工的细化向兼容性、复合型方向转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社会组织对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变化,呈现出由知识、技能的单一性向综合性、复合型方向发展,因此,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这就倒逼职业教育要以创新的理念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一是要厘清人才培养新理念。在人工智能阶段,需要以哲学的视角,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放在社会这一大的系统中,设计好如何与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良好的互动和衔接,如何与学生美好的生活需求和期待有机结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方向,努力培养出一大批能够适应面向未来的具有“工匠精神”和企业家情怀,拥有“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产业工人。要进一步更新育人理念,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改变过去单一化技能人才培养的局限性,培养适应面宽、可持续性强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二是要修订人才培养新方案。要基于产业转型升级、学生可持续发展、专业内涵建设的需求,与行业企业、甚至与学生一起系统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标准。同时,在强化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上,突出人工智能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推进专业+、构建专业群,增设人工智能的相关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化计算思维素养教育;突出数字化教学资源、网络空间和智能化教学平台建设,为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培养人才创造条件。
 
  三是要推出人才培养新课程。要推进课程+融合计划,重组课程资源,实现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共享。增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美育艺术、生活技能、综合素养、“双创”教育、数理素养、哲学意识等课程。突出专业核心技能培养,加强“专创融合”“专技一体”课程建设,完善实践育人体系。鼓励开发与新技术、新规则“相伴相生”的讲义(课件)教材。开设“机器换人”所不能取代的“心智课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理解力和价值观,以及规划和设计未来的思维能力。
 
  四是要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要构建体现人工智能新要素下的人才培养完整体系,即: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不同专业特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教学需求与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彰显学生多元智能的学习模式。创建学生学习新模式,凸显“学生客户”在学校生活、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充分调动他们主动、自主学习的潜能,尊重他们对不同学习方式的选择权,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扮演着策划、编剧、主持人、导演、导师、助演、乐队指挥、朋友等为一身的多元角色。
 
  五是要开辟人才培养新路径。要深刻、系统、全面地理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创新推进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的多种实现方式,最大化地构建“工作课堂”。加强职业院校的“学习中心”建设,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实施“多师同堂”。创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环境下的“学习场”,建设信息化在线学习平台,开辟私人定制课程的学习空间,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多样化学习的机会和环境。
 
  六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新评价。要改变以往单一性、外在化、终结性的结果性评价结构与方式,增加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发展性评价的比重,建立学习成果与学习状态档案,推行以学习成果满意度为导向的评价。推行学历证书、技能证书与学生经历证书并存的多证书制度,比较客观、相对精细、力求全面地将学生的优势、特质、潜能刻画出来。拓展评价内容,将学生品德素质、身心素质、思维方式,以及干事创业、终身学习、经营家业的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最后尤其要指出的是,在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下,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需要更新职业教育育人理念,掌握人工智能新技术与新模式、提升学术素养和专业水准,探索学生支持服务的有效途径。此外,人工智能的前提还是“人工”,它不能取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教育技术、教学资源等是促进人才培养效能提升的辅助手段和工具,作为职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是利用先进技术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而不能被人工智能“绑架”,在这一点上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作者系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