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 > 论文在线 >

李忠华:系统观、整体性与个性化是高职专业诊改的三个关注焦点

2018-12-13 11:55:51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诊改时,往往将其当成评估的翻版,对照标准一条条找佐证、补资料,这种只关注专业即时现状而不关注专业发展的作法,违背了诊改的初衷。专业诊改的目的,是促使学校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设立专业发展目标、找准专业的发展标准、然后通过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诊断专业发展的不足,并对不足进行弥补、纠正和完善,从而促使专业良性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诊改时,往往将其当成评估的翻版,对照标准一条条找佐证、补资料,这种只关注专业即时现状而不关注专业发展的作法,违背了诊改的初衷。专业诊改的目的,是促使学校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设立专业发展目标、找准专业的发展标准、然后通过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诊断专业发展的不足,并对不足进行弥补、纠正和完善,从而促使专业良性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将系统观、整体性与个性化作为高职专业诊改的三个关注焦点。
 
  一、树立系统观,找准专业在五个诊改层面的逻辑定位
 
  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文明确提出,“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
 
  诊改工作的“源头”是学校的“十三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体现的是学校的发展定位、服务面向与办学特色,而这些均是通过专业来体现的。因此开展专业诊改时,一定要以学校的“十三五”规划和专业建设子规划为依据。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科学完整的“十三五”规划、专业子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就来谈专业与课程的诊改,只会是“无的放矢”,最终导致诊改结果与目的之间的“南辕北辙”。
 
  建立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专业子规划,是开展专业诊改的前提。学校的专业规划,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对接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布局;包含重点专业、特色专业、辅助专业在内的专业分层建设体系;包括专业数、学生规模、师资、实训、课程、院系设置在内的专业发展规模规划;专业的内涵建设规划,如专业建设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评价及考核模式改革、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专业的质量保障措施建设。这五个方面,是开展专业诊改工作的具体依据。
 
  二、把握整体性,确定专业诊改标准体系的构建维度
 
  专业作为学校服务区域产业经济的桥梁,作为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专业的诊改一定要体现三个维度:专业的外部性、内涵性及层次性。这三个维度,也是专业标准体系的构建维度。
 
  专业的外部性,体现的是专业对接或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契合度。它包括专业的职业定位是否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是否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实际需求;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是否准确?人才培养目标是否与产业需求对接,是否满足产业职业岗位需求?
 
  专业的内涵性,体现的是专业的内涵建设对人才培养过程与质量的保障度。这通过诊断专业的软件和硬件的即时状态即可呈现。软件方面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可行?课程体系是否构建?教材建设、各类专业管理办法是否到位?硬件方面包括:基本建设条件(实训基地)、教学团队、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是否到位?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和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是否体现了专业的水平?
 
  专业的层次性,体现的是该专业今后的发展。通过诊断该专业在学校的专业体系中居于什么位次?与同类标杆院校的专业对标中,这个专业处于什么水平?本专业的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方案、专业的建设特色及示范点是否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处于示范和引领地位?
 
  这三个维度确定后,就可以确定专业具体的标准体系内涵了。
 
  三、突出个性化,构建专业诊改的目标体系与标准体系
 
  一个完整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包括“目标体系、标准体系、诊断体系与改进体系”这四个要件。可依据学校的战略定位与发展需要、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及与同类专业的对标情况,来确定专业的目标体系。可将专业的目标设定为“一流专业”“优秀专业”“合格专业”“扶持专业”“淘汰专业”这几类,并确定专业的具体建设目标,这样就构成了专业的目标体系。
 
  专业的标准体系,可由这几个方面构成:专业(群)开发、设置与调整的科学性;专业建设规划的前瞻性、可行性与示范性;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与时代性;专业建设基础的领先性;专业建设管理与质量监控的规范性;学生培养质量的社会认可度等。当然,不同的学校,可依据自己的实情来确定和细化专业的目标体系和标准体系。比如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与时代性方面,就可以从“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描述岗位对从业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发课程体系;注重课程标准与行业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定期修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这些细节来确定。
 
  而在具体的标准上,各校可体现自己的个性,结合与一流专业的对标及国家质量年报中对专业建设提出的要求,在把握共性的基础上,设立、增加一些本校个性化的专业诊改标准。如沿海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可将社会服务、技能积累、对外交流与合作纳入专业标准体系中,而中部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可将精准扶贫作为重要的专业标准。
 
  总之,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文,其内在的逻辑结构是非常清晰的,能充分发挥各院校的主观能动性。虽然各校情况不一,在专业诊改的具体思路、标准确定及方法手段上也不尽相同,但在总体思路方面,一定是这么个规律。如果不按这个规律走,可能会变成“无的放矢”“无果而终”,这就真正违背文件的初衷了。
  
(作者李忠华系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