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媒体职教 > 深度报道 >

解艳华:大学要与城市、产业融合发展

2018-06-04 12:17:33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如何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新技术领域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日前,教育界、企业界代表在第五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就相关问题展开研讨。——编者


 
  产业变革将是大学发展的新动力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常态,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缺口却不断扩大,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结构的错位所致。一些高校对经济社会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响应迟缓,同质化办学严重,人才培养方式与实际需求脱节。”日前,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陈昌智在第五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如是说。
 
  新技术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迅速革新的同时,也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如何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路径是深化产教融合。大学作为创新的领跑者,在变革中不断融入产业中,这种现状从人才供需两侧深刻影响着教育形态的变革。”论坛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郭建如表示。
 
  郭建如认为:“一方面,高等教育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另一方面,大学的再生产越来越离不开产业的参与。”在郭建如看来,学校服务地方,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进行人才培养,二是进行科研创新,不同类型学校各有偏重。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认为:“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将是大学发展的新动力。每所大学,特别是应用型大学,一定要和区域的创新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只有在不断解决企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的时候,大学才能迈向高质量和高水平发展阶段。”
 
  破解产教融合“两张皮”痛点
 
  去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深化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作为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改革的重要途径。
 
  据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修全介绍,美国的技术突破或技术研发工作很多由企业完成,同时企业跟大学之间融合度很高,“他们有人才流动机制,在大学做几年学术性研究的教授,到企业可以参与研发,这种机制对于科研成果产出和产业发展非常有利。”审视国内大学的科研和人才培养现状,产教融合还处于“两张皮”的状态。李修全表示,国内高校的研发项目基本在大学内部完成,完成之后验收,小循环完成,新循环启动。人才培养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根据既有的目标培养人才,培养之后交给社会,这中间可能会出现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培养的定位和需求不匹配。“不管在科研领域还是在人才培养领域都需要打破小循环,研发项目不能以验收为终点,而是要开放、开源,以研发成果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李修全说。
 
  在《中国高校科技》执行主编马海泉看来,产教融合是一种创新的发展理念,体现的是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对于教育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这种支撑和引领,保证教育走在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前列。“我们要构建一个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支撑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进而由教育引领产业发展的生态机制。”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孙诚看来,高校不只是提供知识,进行知识传播,还要进行科技创新,以此推动城市新兴产业发展。
 
  温州大学副校长方益权对此颇为认同:“大学和企业具有天然合作互补的空间,此前两者之所以没有很好地合作,是因为双方缺乏深入沟通。企业和大学需求不同,企业想获得是技术研发、经济回报。大学追求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的美誉度得到提升。实际上,一个城市的企业和大学要做价值的共同体、命运的共同体。”
 
  产教融合是系统工程,关键是人才驱动
 
  产教融合发展,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通道,也是教育形态变革的路径。一方面,随着新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展,通过产教融合的机制可以为新兴产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巨大动力。另一方面,这些新领域和新技术,将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推动未来教育和学校的变革,而产教融合则是未来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机制之一。
 
  会上,专家介绍,部分地方和高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较好进展,如江西省近3年有34所应用型高校主动停办或停招了208个不适应转型发展需要、就业质量差的专业点;黄淮学院将专业建设分为合格专业、特色专业与品牌专业三个层次,使特色专业、品牌专业达到总体数量的25%和10%左右,并给予重点扶持。
 
  亚龙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继权认为,城市需要大学,大学需要城市。企业和学校都需要放下架子,主动合作。方益权介绍,温州大学主动与政府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把学校、研发机构建在当地的产业聚集区,在区县建立研究院,使大学成了区县的人才储备地。如为亚龙提供2000多平方米的场地建设实验实训平台、国际化交流平台,最近还要打造国际化的产教融合平台。亚龙也提供了2000平方米,让瓯江学院进入亚龙。
 
  “产教融合是系统工程,关键是人才驱动,要让老师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在产业空间和创新空间。”陈继权说。
 
  构建城市、大学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合力
 
  做好产教融合,参与主体多元,合作模式多样,诉求各个不同。如何握指成拳,形成合力,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宏观上,发挥好政府统筹作用,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微观上,促进人才供需两端相向发力,支持校企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政策上,着力完善配套,综合运用投资、财税、用地、金融政策和试点,形成激励保障协同支持,强化组织实施。”陈昌智说。
 
  郭建如表示,产教融合要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必须改造大学的专业集群,而专业集群的改造需要借助行业学院、创新平台的搭建,要产学研用一体、政企校协同。“要解决应用型科研的问题,将应用型科研与应用型教学真正地融为一体。”郭建如说。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建议,产教融合要重塑城市的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发动机。“大学和企业必须形成文化、知识、技术和技能积累创新共同体。要建设现代教育体系,实现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体系化突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技术等等新技术集群性突破,高等教育要着眼于2035、2050民族复兴的大目标,建构面向未来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