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实践 > 探索创新 >

吕景泉:五业联动—— 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新途径

2018-04-20 07:55:08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 责任编辑:优墨
分享到: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势态,五业联动产生于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中,并传承了天津职教文化传统,对于优化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结构及专业与课程建设,发挥了理念引领和机制创新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深入发展,随着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形态,一个新的名词,一种新的发展势态,正在影响着津沽大地、京津冀区域乃至全国部分省市的职业教育。这就是“五业联动”。作为一种新的发展势态,五业联动产生于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中,并传承了天津职教文化传统,对于优化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结构及专业与课程建设,发挥了理念引领和机制创新作用。
 
  如何深刻理解五业联动内涵及其发展势态,如何优化五业联动的结构,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并利用这种新的势态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并深入思考。
 
  一、一个新的概念及其前世今生
 
  1.何谓五业联动
 
  目前,五业联动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精确的界定。一般而言,它指的是一种根植于产业发展,对接行业和企业需求,服务职业岗位及个人职业发展需要,落地于专业建设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其内涵可以具体表述为: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专业建设方面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密切联系,通过整合资源,相互对接、协同联动,将专业建设的各项内容落实到教学与实训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办学结构和效能优化的一种办学模式。可以说,依据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人的发展需求,特别强调职业院校与“五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联合开发教学内容和模式,合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途径,是这种新型办学模式的显著特点和创新之处。可以说,五业联动是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纵深、向内涵推进的可靠载体、可用模式,更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有效服务经济社会的有效途径。
 
  理论上,人们通常把职业教育视为一种与经济发展结合最为紧密,承担着教育供给、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然而现实中,企业家却对参与职业教育的兴趣不高,校企合作呈现“一头热”。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原有的办学结构不能适应和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例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与产业升级对接,但是相当多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依然雷同或者与生产脱节;又如,职业教育的教师、实训设备必须跟上企业生产的要求,但很多职业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生产性实训条件常常不能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再如,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必须与岗位需求适应,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规格往往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求。这些现象,其仅仅反映的是学校和企业之间不协调的表象,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需脱节、职教资源的供需错配等办学结构性矛盾才是产生这些错位的实质。
 
  根据现代系统论的基本原理,结构是组成客观事物诸要素的结合方式,功能则是系统在与外界作用过程中所具有的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反应能力。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并决定功能,功能对结构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要解决职业教育办学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适应问题,需要职业教育站在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侧的角度,与人才需求侧的多元利益诉求方联手合作、协调联动。也就是说,职业教育需要在这种联手合作中,寻找到自身结构中的不合理因素并加以调整和改善,以顺应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的经济发展环境;职业院校需要在这种协调联动中,强化职教要素和资源的精准配置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发挥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一社会功能,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高效供给能力。于是,五业联动作为一种改革理念,自然地承担起了引导人们优化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结构,适应并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变革能力的责任。
 
  实践中,透过专业建设与五业对接和联动,职业院校不仅优化了办学结构,而且逐步建立和发展出一系列有效的协同与合作运行机制。从效果看,五业联动一则促进了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升级与新兴职业需求。即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变化,主动契合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兴职业的要求,修正“结构性缺失”并不断地优化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不断创新教学及实训手段,提升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进而引领产业可持续发展。二则促进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从“需求侧拉动”到“供给侧推动”根本转变。即根据人的职业发展要求,坚持就业导向特色,因材施教地引导学生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通过职业教育搭建的“立交桥”,学会终身学习,学会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学会不断拓宽就业的弹性和适应性,进而实现个人职业可持续发展,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供给链与经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一个优秀的系统结构,透过优化的排列组合,可以高效地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能。五业联动作为一种职业教育供给侧的改革,它促使职业院校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对准新常态下新的突出矛盾这个“靶心”,针对一些办学的结构性不适应问题,从供给侧入手优化和升级自身的结构,创新并培育与五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与管理运行机制,使之与所担负的社会功能更加配适,更有效地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质量,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这既是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逻辑。
 
  2.五业联动溯源
 
  五业联动作为一个新生概念,并不是凭空生成。它的出现,与天津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厚历史积淀和职教文化传统密切关联。天津是一个务实的城市,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实业,很早就出现并集聚天津。天津的教育也是务实的,近代中国“工学并举”的理念源自天津,《辞海》中关于清末实业学堂和学校的解释也源自天津。天津不仅首开中国实业教育先河,而且在近代开创了众多第一。1879年,中国第一所北洋电报学堂创办于天津。此后,立兵船之本的北洋水师学堂,培养陆军和铁路人才的北洋武备学堂,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的北洋工业学堂,培养财会人才的天津中等商业学堂也都第一时间登陆天津。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天津职业教育始终是浓墨重彩,具有重要的先导地位。
 
  天津职业教育在现代锻造了特色和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天津确立了职业教育新学制;20世纪50年代末,天津“半工半读”教育日出海河,领跑全国,创设了技术教育的示范模式;21世纪之交,天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办学实践,构筑起了应用型人才成长立交桥,确立了职业教育办学的“天津模式”,引领了全国职业教育改革;2005年,天津市与教育部共建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10年,与教育部共建,升级为唯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2015年,再度升级为唯一的“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和天津特色的高标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在天津形成。回首往昔,无论工学并举的实业教育思想萌芽,或是半工半读的教育实践,还是以培养高素质产业大军为本、工学结合的全新职教理念,天津职业教育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思想脉络,这就是:务实求真,传承鼎新,锐意改革,持续创新。正是得益于这种勇于开创和善于改革的职教文化传统,天津在职教发展的新常态下,又一次提出了“五业联动”,多元并举,合力推进职教发展的改革思路,举起了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结构性改革的大旗。曾经走过的历程告诉我们:职业教育永远是与产业发展相互依存的教育类型,只有在服务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间断地理顺自身与社会各行各业的关系,不间断地优化自身作为人才培养供给侧的办学结构,才能顺应社会经济的大趋势。当今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升级换代的发展现实告诉我们:作为一种与经济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职业院校只有与五业不间断地协调、联动,不间断地提升为五业服务的质量,不间断地向社会输送优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才能实现五业共赢,才能共同构筑美好的世界。从秉承工学并举理念,到开创半工半读制度,到塑造工学结合天津职教发展模式,再到举起“五业联动”改革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大旗,天津职教人承前启后,一步一个脚印,一岁一个台阶,既积累了发展的经验,更将创造新的发展奇迹。
 
  追溯职业教育发生发展的社会根源,可以看到,职业教育的结构不是自在的,而是人为设计的,存在着一种可持续的科学安排。人们总是根据人的发展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提供的条件,去选择、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一定的职业教育办学结构,并通过理论与实训教学过程,塑造受教育者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最终通过人的因素,去实现职业教育适应和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变革的社会功能。在这种办学结构的设计和安排过程中,天津职业教育既做“拓荒牛”,也当“千里马”,还争当“领头羊”,不仅逐步构建了现代职教新体系,而且领跑了职教改革发展。
 
  二、五业联动现象的生态学解析及其改革要义
 
  五业联动作为一种教育现象,能够从改革大潮中脱颖而出,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并进一步加以科学设计,表明它除了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还符合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1.五业联动的教育生态理论基础
 
  作为研究教育与其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科学,教育生态学的一个研究范畴,就是探讨最优化的教育生态结构、功能及其实现条件。以这门学科的视角来看,五业联动这种职业教育办学现象,契合了教育生态学所强调的生态系统及其动态平衡原理、环境适应和自组织发展机制。
 
  (1)系统及动态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以此推论,教育生态学者认为:教育与环境是一个彼此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如果我们把整个国民经济理解为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体系,那么这个体系就是职业教育的生存环境,职业教育与这个社会经济环境中的有关结构共同构成了一个联动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职业教育组织与环境条件,例如,职业院校与五业之间必然产生各种联系与依存、作用与适应等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是开放的,其稳定和发展,取决于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状况。一般地,如果输入大于输出,生物量增加;反之生物量减少。这种动态平衡又取决于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输入与输出值超越“生态阈限值”的上限或下限,系统都将崩溃。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开放的生态子系统,职业教育组织与环境条件,例如,职业院校与五业之间必然发生一系列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并对这些交换过程加以协调,以保持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2)环境适应和自组织发展机制。生态系统由主体和环境组成。主体与环境之间互为依存和互为适应的过程,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发生与发展。相对于职业教育组织这个主体而言,其重要的环境条件除了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因素外,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特定阶段,环境条件中的部分敏感因素,将会对主体提出特别需求。例如,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形势下,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这些因素,就会对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对此,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就可能被淘汰出局。
 
  生态系统的发展取决于系统的自组织能力与环境合力的协同动作。职业教育这个生态系统内外充满许多彼此关联的子系统,它们在不断地与环境条件中的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中,逐步发展出反馈机制,并以此来实现自身的生存策略选择以及系统内部结构的自我组织和自我优化。例如,把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办学结构调整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源自内部的自组织能力与源自外部的环境合力的协同动作。实施五业联动的发展策略,整合系统内外所有能够利用的有效资源,必将推动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实现由低到高、由旧质到新质的发展进化,必将使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由概念向行动,由理念向实践的发展深化,必将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与科技发展同步、与产业发展同步,使职业教育来源于真实实践,服务现实需要,引导人力资源发展同向。
 
  2.五业联动的改革价值及现实意义
 
  前教育部长袁贵仁曾经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弱项在校企合作。因此,校企合作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我们应当下大功夫、也必须下大功夫去探索和解决的难点。透过专业建设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的有机互动,五业联动在办学结构方面使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生态资源和环境得到充分利用,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用人机制、学生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对于破解校企合作的实践难题,是一种另辟蹊径的改革创新,具有显著的改革价值和意义。
 
  (1)改革价值:创新职业院校制度建设。首先,五业联动作为职业院校办学结构的依托,是一种实现产业、行业、企业共赢的办学管理创新。它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要求校企互相渗透、互相介入、互相支持;要求职业院校与产业、行业、企业资源互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以便在制度建设方面实现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管理现代化。它既促使校企发挥各自优势,工学结合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又促使职业院校与产业、行业、企业结成共同体,产教融合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更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其次,五业联动作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组织结构支撑,有助于产、学、研合作促进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创新。它进一步调动职业院校和产业、行业、企业所拥有的智力资源,通过协调、合作,共同促进科技理论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实现生产技术的新组合。既针对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又结合生产实践需要对现行的专业设置进行改革调整,对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标准和教学方法进行重新甄选和共同开发,从而不断促进产业、行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不断促使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与社会生产发展更加配适。
 
  再次,五业联动作为人的职业发展平台,有益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创新。它通过职业院校教师,产业、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和生产工人之间的互相沟通与交流,实现了新的师资力量组合,进而建构了一种多元师资参与的教学模式。既为职业院校的教学与实训提供了最新的生产知识、技术与信息,又为学生了解和体验最新科技动态、新技术研制及新产品生产过程、生产供需与政策法规信息提供了稳定渠道和有效的组织管理。从而使学生的成长环境更接近生产一线,为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更坚实的专业基础。
 
  (2)现实意义:系统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能力。我们如果把供给侧理解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生态链之一,那么职业教育就是这条生态链上不可或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环节,它与社会经济生态构成了一个联动的体系。五业联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其要义在于促使职业教育自身的结构及所担负的社会功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配适。
 
  大量的实践证明:五业联动虽然发端于职业教育,但这种教育现象却反映了多元生产要素重新进行组合的历程,映衬了职业院校在与办学环境的生态互动中,促进自身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过程。
 
  一方面,产业、行业、企业通过与职业院校的结合组成了利益与发展共同体,透过频繁的多元沟通、协调、联动,实现了生产要素新组合与互补。这种由生产一线需求驱动的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使生产部门提升了技术水平,获得了经济效益,并且使职业院校依据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职业的要求,主动契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积极优化自身的办学结构和专业结构,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科技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训质量,提升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产业、行业、企业发展的能力。
 
  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也在与产业、行业、企业的结合、合作、融合过程中,根据人的职业发展要求,进行了新一轮专业布局、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模式更新。通过五业联动搭建的职业发展“立交桥”,引导学生学会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不断拓宽就业的弹性和自适应性,学会终身学习,进而实现个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坚持就业导向,以人才供给为内驱力的供需结构改革,通过职业教育人才供给链与经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实现了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从“需求侧的拉动”到“供给侧的推动”根本转变。
 
  三、五业联动的天津实践与推动策略
 
  有效的改革举措必然立足改革实践,必须落实到改革的具体环节。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为持续释放高标准建设的活力和领先发展的魅力,天津职业教育不仅提出了五业联动这一改革举措,并且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了自己独特的实践经验,创新了自己特有的推动策略。
 
  1.五业联动的天津践行
 
  五业联动在天津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组建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联动机制。为探索专业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相互对接的五业联动的办学结构,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强化行业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职业教育改 革发展中的指导作用,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天津市陆续组建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20个市级行业大类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截至2017年,天津市教委会同市相关委办局已经成立了6个市级行业大类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这些行指委由天津市教委和市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牵头管理,对相关行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
 
  (2)成立多类型“集约化、规模化”职教集团,搭建联动平台。自2003年建立第一个职教集团以来,天津市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已先后成立了22个中高职教育教学相衔接,学历教育与职工培训相结合的“集约化、规模化”的行业型、区域型、社区型职教集团。每个职教集团内部都建立了校企合作董事会、校企合作执行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三级贯通式”管理体制。此外,还搭建了一批不同层级、不同专业、跨行业、跨区域的职业院校联盟,初步形成了以联盟为纽带,职业院校相互支撑、相互协同,抱团谋发展、合作求超越的改革创新态势。这些举措使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对接度达到90%。这些职教集团的在校生规模都超万人,有力地支撑了天津及区域经济的升级换代和转型发展。
 
  (3)以主导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建设,建设联动专业组群。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调发展、天津自贸区建设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等重大战略,天津职业教育围绕优势主导产业、高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升级和发展,通过五业联动建立了以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建设的宏观协调机制,并通过市教委和各高职院校共同搭建的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面向市场引导职业院校压缩供过于求的教学专业以及办学质量与需求不适应的专业,支持校企合作设置反映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趋势的新专业,实现了专业建设的动态预警和及时调整。一个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不同院校互为错位补充的专业布局,以优势专业群对接主导产业群的产教融合的专业建设新格局正在形成。目前,全市高职开设专业730余个,中职开设专业18大类、113个,全部覆盖了天津市8大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时,通过信息化工程,全市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4)实施职业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打造联动精品课程。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和天津市核心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天津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五业联动集结优势教育教学资源,实施了贴近岗位需求、对接现代工艺流程的职业院校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程,持续建设优质课程,开发特色教材。目前,全市职业院校共打造了5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个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69门市级精品课程,形成了围绕工作岗位、现代工艺、技术升级、全新内容的现代课程体系。这一精品课程体系不仅扩大学生选择专业和课程的自主权,促进了职业院校专业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强化了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实效性,有力地支撑了天津市优势支柱产业和滨海新区的发展。
 
  (5)携手行业企业,参照国际工艺流程,建立联动教学标准。当前,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正在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正在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些历史性变化,把“标准”问题提到了引领质量的新高度。为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和教学的质量标准对社会生产的契合度和引领作用,天津市透过五业联动机制实施了多种措施:一是大力支持职业院校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鼓励专业教学团队开展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研究和实验。二是努力弘扬我国职业教育文化优良传统,在消化、融合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组织多元研究力量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并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天津特色的专业设置标准和课程教学标准。三是推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在继续完善全市原有50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依托和扩大原有131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试点班,再开发新的标准,将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等引入教学和实训,配合“走出去”的企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增强天津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实力。
 
  2.五业联动的策略创新
 
  为有效落实五业联动,天津市设计并实施了多项推动策略:
 
  (1)坚持政府主导,探索形成五方携手推进的新机制。五业联动由于涉及面较广,牵扯的利益诉求较多。面对一项复杂而又精细的生态系统工程,为实现五业内部各要素的动态平衡和整体的自组织发展,必须有一种权威而强大的协调和推动力量,而此力量及其相应的责任担当非政府莫属。在推动五业联动的过程中,天津市教委联合相关行政部门、行业和单位,探索形成了“政、行、企、校、研”五方携手推进职教发展新机制。这种机制以政府的敢于担当,勇做推手为强有力后盾,强调多部门、多机构统筹协调,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的主导、统筹责任,行业和企业的参与、指导、评价作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职能,研究机构的支撑、服务功能。五方权责清晰、定位明确,形成了事业发展命运共同体,有效保障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过程共管、互利共赢的五业联动育人模式,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学校、企业、产业以及相关利益诉求方的共赢。
 
  (2)注重顶层设计,与职业教育示范区建设方案同步实施。实施庞大的社会工程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天津市高度重视五业联动的设计和规划。在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中,市教委就明确提出:一是实施优势专业培育与主导产业需求对接计划。要求在新一轮专业设置改革之中,全面形成优势专业群对接主导产业群的新格局。二是实施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计划。要求依据京津冀产业布局协同发展规划和天津市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开发建设一批优质特色教材和课程,促进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和服务产业发展的实效性。三是实施专业教学过程与真实生产过程对接计划。要求以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以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的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产业、行业、企业、学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共育链。四是实施职业院校科研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对接计划。引导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中心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提升职业院校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职业教育高标准发展的社会氛围。为使五业联动政策的设计缘起、执行策略和实施效应深入人心,天津市一方面大力宣传相关发展政策及国家现代职业教育示范区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并以活动周等形式建立职业教育宣传的长效机制,引导全社会切实转变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促进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社会氛围,重塑支持职业教育、褒扬技术技能人才、同等尊重学术型技能型两类人才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由市教委主导,连续举办“五业联动—深度对接”高端讲堂20期,邀请国内外行业企业专家围绕职教优势专业群对接优势产业群等问题,具体介绍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的探索过程,理论内涵和运作模式,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剖析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这些宣传活动,有力促进了五业内部人力资源建设机制,产教融合互动双赢机制,资金和资源的多元投入和调整机制,信息和资源的有效沟通与共享机制建设,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示范区建设和职业教育的高标准领先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4)强化质量文化,打造产教融合、德技并修育人环境。质量文化是全社会的质量共识和质量观念,是一种衡量质量目标的核心价值标准。为引导人们对国家现代职业教育示范区建设形成全新的质量共识,天津市透过五业联动实施了一系列质量文化的培育对策:
 
  弘扬技能大赛竞技文化。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永久性主赛场和举办城市,天津努力倡导大赛的竞技文化和竞技精神,努力通过技能大赛促进竞技的价值取向和质量目标的实现。
 
  推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现代职教文化本质上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天津通过引入现代企业文化精神,构建现代学校章程,重塑校园文化等途径,搭建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平台,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培育文化的过程,使职业学校成为创新现代职教文化的场所。
 
  加强德育文化建设。文化培育是院校德育的重要抓手,天津通过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融入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元素,使职业教育以德为先、追求技艺的文化得以弘扬光大;通过学风、教风、考风、班风、校风“五风”建设,创新“安教乐道”品牌,探索“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试验,构建德育文化活动体系。
 
  固化推广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示范区建设成果。试验区、示范区建设创造了很多业绩,积累了很多经验,天津有关部门组织人力、物力,对此进行了有序分析和整理,对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进行固化并加以推广,从而使这些职教文化积淀、转化,成为教育事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
 
  参考文献:
 
  [1]赵佩华,张兴。政行企校四方联动高职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 —以江苏信息职教集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2(08)。
 
  [2][4]吴淑媛。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五业联动天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N].天津教育报,2017-01-06.
 
  [3][6]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2017年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推进会发言摘登[N].中国教育报,2017-12-05.
 
  [5]张雯婧。天津“五业”联动闯出职教新路径[N].天津日报,2016-08-14.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