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活动会议 > 现场实录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王春光在2018北京洪堡教育大会青年学者论坛上的贺信

2018-09-27 10:33:22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编者按:以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王春光在2018北京洪堡教育大会青年学者论坛上的贺信原文。


个人简介: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学、社会流动、社会政策、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移民社会融合、农村反贫困研究等等。
 
  尊敬的各位学界朋友,大家好!
 
  金秋时节,洪堡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国际亚奥酒店如期举行,为此,我代表中国社会学研究所,向这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希望大家从这次论坛中不仅获得新的知识和看法,而且还能结交为朋友,为今后的合作和发展奠定深厚的情感基础。这个论坛是我所期待和渴望的,但是很遗憾的是,由于社科院临时安排出访,与本次论坛时间冲突,因此没能与会听取和学习大家的真知灼见。希望今后还有相应的学习机会等着我。
 
  今年的论坛主题是技术下乡与乡村振兴。大家都知道,自从去年中共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今年中央1号文件把乡村振兴当作主题以来,乡村振兴一下子在中华大地上热闹起来,成为当下中国的热门词。目前各地都在开展乡村振兴,各出奇招,别具心裁,大有运动之势。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正当其时,对于推进全面、均衡发展以及现代化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过去四十改革开放中,国家综合实力迅速提升,经济总量从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以来一直保持上升态势,与世界第一的距离在明显缩小,与世界第三的距离在明显增大,但是要看到的是,中国自身依然存在着很多软肋甚至致命的薄弱环节,其中城乡差距问题就是最大的软肋,农村总体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跟不上国家总体发展速度。农村“空心化”、“空壳化”、“老龄化”等问题无不困扰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没有农村、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富裕和文明水平的提高,那么国家现代化、民族复兴就将无从谈起,相反会给国家稳定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当前我国出现的农村流动人口、农民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顺风车事件、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老龄化问题等等,都是跟农村发展滞后紧密相关。农村的问题势必波及城市,城市也没有能力承担起农村问题带来的压力,因此,乡村振兴和发展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在未来的50年中我国农村依然还承担起3、4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农村的衰败势必会阻碍国家的进步和现代化。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们国家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外部不确定性:中美贸易摩擦在短期内是解决不了,世界发展格局处于急剧的重构和转型时期,等等。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对所有这些外部不确定性和重构更为敏感,受影响更大。虽然中国现在比30年前甚至10年前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应对手段,但是,很多空间都是充满着风险,这反过来决定了中国不能仅仅从外部寻找应对策略和空间,必须从内部寻找,乡村振兴可以说就是最为重要、也最为有效的对策手段,它不仅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空间,而且也会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之间协调发展,有助于改善国家的发展质量。
 
  但是,乡村振兴并不是说到就能做到的,也并不是短时内就能实现的。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面临乡村振兴的课题,像日本、韩国、欧美国家,在乡村振兴上都下了很大的力气,当然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迄今为止,所有发达国家的乡村都没有实现吸引中青年去乡村发展和生活的目标。在东亚地区,日、韩的乡村振兴是做得最好的,然而那里的乡村社会还是老人社会,韩国乡村65岁以上老人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达到39%,大部分劳动力都是老人,农村产业变成了老年人的产业。相比较而言,我们国家的乡村基本上还处于人口外迁阶段,城市化还没有完成,农村不论从经济上还是社会、文化方面根本没法留住中青年。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振兴怎么做,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靠老年人口是否能实现乡村振兴呢?老年农民告诉我们说,现在科技进步很快,市场瞬息万变,他们根本没有能力跟上这些进步。国家在乡村振兴中,首先提到的是“产业兴旺”,产业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如果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一二三产业融合,没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持体系建设,那么“产业兴旺”也就无从谈起。产业兴旺的基础则是技术进步,没有技术的支持,那么,产业就不可能兴旺。老年人没有学习和应用技术的能力,那么就要靠中青年来学习、应用技术。尊敬的各位学界朋友,大家好!
 
  金秋时节,洪堡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国际亚奥酒店如期举行,为此,我代表中国社会学研究所,向这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希望大家从这次论坛中不仅获得新的知识和看法,而且还能结交为朋友,为今后的合作和发展奠定深厚的情感基础。这个论坛是我所期待和渴望的,但是很遗憾的是,由于社科院临时安排出访,与本次论坛时间冲突,因此没能与会听取和学习大家的真知灼见。希望今后还有相应的学习机会等着我。
 
  今年的论坛主题是技术下乡与乡村振兴。大家都知道,自从去年中共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今年中央1号文件把乡村振兴当作主题以来,乡村振兴一下子在中华大地上热闹起来,成为当下中国的热门词。目前各地都在开展乡村振兴,各出奇招,别具心裁,大有运动之势。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正当其时,对于推进全面、均衡发展以及现代化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过去四十改革开放中,国家综合实力迅速提升,经济总量从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以来一直保持上升态势,与世界第一的距离在明显缩小,与世界第三的距离在明显增大,但是要看到的是,中国自身依然存在着很多软肋甚至致命的薄弱环节,其中城乡差距问题就是最大的软肋,农村总体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跟不上国家总体发展速度。农村“空心化”、“空壳化”、“老龄化”等问题无不困扰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没有农村、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富裕和文明水平的提高,那么国家现代化、民族复兴就将无从谈起,相反会给国家稳定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当前我国出现的农村流动人口、农民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顺风车事件、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老龄化问题等等,都是跟农村发展滞后紧密相关。农村的问题势必波及城市,城市也没有能力承担起农村问题带来的压力,因此,乡村振兴和发展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在未来的50年中我国农村依然还承担起3、4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农村的衰败势必会阻碍国家的进步和现代化。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们国家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外部不确定性:中美贸易摩擦在短期内是解决不了,世界发展格局处于急剧的重构和转型时期,等等。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对所有这些外部不确定性和重构更为敏感,受影响更大。虽然中国现在比30年前甚至10年前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应对手段,但是,很多空间都是充满着风险,这反过来决定了中国不能仅仅从外部寻找应对策略和空间,必须从内部寻找,乡村振兴可以说就是最为重要、也最为有效的对策手段,它不仅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空间,而且也会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之间协调发展,有助于改善国家的发展质量。
 
  但是,乡村振兴并不是说到就能做到的,也并不是短时内就能实现的。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面临乡村振兴的课题,像日本、韩国、欧美国家,在乡村振兴上都下了很大的力气,当然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迄今为止,所有发达国家的乡村都没有实现吸引中青年去乡村发展和生活的目标。在东亚地区,日、韩的乡村振兴是做得最好的,然而那里的乡村社会还是老人社会,韩国乡村65岁以上老人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达到39%,大部分劳动力都是老人,农村产业变成了老年人的产业。相比较而言,我们国家的乡村基本上还处于人口外迁阶段,城市化还没有完成,农村不论从经济上还是社会、文化方面根本没法留住中青年。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振兴怎么做,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靠老年人口是否能实现乡村振兴呢?老年农民告诉我们说,现在科技进步很快,市场瞬息万变,他们根本没有能力跟上这些进步。国家在乡村振兴中,首先提到的是“产业兴旺”,产业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如果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一二三产业融合,没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持体系建设,那么“产业兴旺”也就无从谈起。产业兴旺的基础则是技术进步,没有技术的支持,那么,产业就不可能兴旺。老年人没有学习和应用技术的能力,那么就要靠中青年来学习、应用技术。但是乡村却留不住中青年,也吸引不了中青年。与此同时,当前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着严重的技术政策和体制瓶颈:国家在乡村的技术推广体系并不健全,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乡村吸引不了广大技术人员下乡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和支持。总而言之,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技术下乡。
 
  我相信,这次论坛一方面会对技术如何下乡等问题提出一些创新性的看法,另一方面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研究行列,为国家的乡村振兴群策群力。
 
  最后,感谢大家积极参与这次研讨,感谢所有主持人、发言人和点评人,尤其感谢王星教授等为此论坛付出艰辛,感谢洪堡基金的赞助。再次预祝论坛圆满成功,期待来年再见!
 
  但是乡村却留不住中青年,也吸引不了中青年。与此同时,当前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着严重的技术政策和体制瓶颈:国家在乡村的技术推广体系并不健全,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乡村吸引不了广大技术人员下乡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和支持。总而言之,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技术下乡。
 
  我相信,这次论坛一方面会对技术如何下乡等问题提出一些创新性的看法,另一方面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研究行列,为国家的乡村振兴群策群力。
 
  最后,感谢大家积极参与这次研讨,感谢所有主持人、发言人和点评人,尤其感谢王星教授等为此论坛付出艰辛,感谢洪堡基金的赞助。再次预祝论坛圆满成功,期待来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