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冬 工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
崔钰婷 工作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武汉 430079
摘 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2007—2017年间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面的研究论文为数据源和样本,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文献出版量、期刊论文分布、研究者分布、研究机构分布等进行统计和现状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理论、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等,基于国家政策的引导,研究趋向于对创新创业、工匠精神、中国制造2025、新工科产教融合等方面的研究。产教融合研究在内容上需要进一步从应然层面向实然层面转变,强化对中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产教融合研究,加强对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促进跨区域、跨院校、跨学科研究者的协作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方向,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CiteSpace)软件和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该研究领域相关主题的研究现状和热点,预测该领域研究的未来趋势,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主要采用Bicomb进行词频分析,定性研究主要通过CiteSpace进行社会网络分析[1]。词频分析法是利用关键词的词频关系来揭示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的一种计量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是研究行动者之间关系的方法,将二者引入职业教育研究领域,是对传统职业教育研究方法的补充,能客观准确地描述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现状与热点,预测研究的未来趋势。
(二)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以CNKI为数据源,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对期刊和学位论文数据库进行精确检索。在检索过程中将检索文献的时间范围定为2007—2017年,检索主题词为“产教融合”,学科领域选择“社会科学辑-职业教育”进行全面检索,共检索出2142篇相关文献。为保证研究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去除通知、广告、会议、人物传记、文件等非学术性文献后,得到有效文献1 982篇,以此作为研究样本。
(三)研究思路
第一,对研究样本进行计量学分析,分析文献年度出版量、期刊论文分布、研究者分布、研究机构分布等基本现状;第二,通过Bicomb软件和SPSS软件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揭示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热点;第三,通过CiteSpace软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预测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未来研究趋势。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现状
(一)文献年度出版量趋势
文献年度出版量趋势能比较直接地反映某一个研究领域文献在时间与数量上的动态变化关系,同时也能说明该领域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对某一领域的文献作出全面统计,并且制定相应的曲线图,有利于更好地预测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2]。2007—2017年有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文献年度出版量趋势如图1所示。
图1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文献年度出版量趋势
由图1可知,从论文数量来看,近11年有关“产教融合”主题的论文数量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尤其是在2014年以后,文献出版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其原因是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主体性作用”,因此“产教融合”相关研究迅速升温。
(二)期刊论文分布
我国产教融合研究刊文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情况见表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刊载量最大,共82篇,占文献总量的4%。产教融合研究论文刊发量排名前四的均为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刊载量占文献总量的13.8%。随着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很多普通期刊也逐渐开始重视刊发与产教融合主题相关的文章。
表1刊载产教融合研究的期刊及论文分布(前10位)
序号 |
期刊 |
文献总数(篇) |
序号 |
期刊 |
文献总数(篇) |
1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82 |
6 |
职业 |
40 |
2 |
职业技术教育 |
78 |
7 |
教育教学论坛 |
32 |
3 |
职教论坛 |
58 |
8 |
职教通讯 |
29 |
4 |
教育与职业 |
55 |
9 |
辽宁高职学报 |
28 |
5 |
现代职业教育 |
52 |
10 |
教育现代化 |
23 |
(三)研究者分布
研究者是助推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通过分析某一研究领域作者的论文发表量及规律,可以了解特定时期该研究领域里最活跃的学者,从而为研究者提供便利的学术交流,促进学术发展[3]。运用Bicomb软件对产教融合研究领域的作者进行统计后发现,共有2 153位作者发表了与“产教融合”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表明我国学者对这一主题给予密切关注,研究队伍庞大。表2是发文量排在前10位的作者,其中程宇、刘晓、胡顺利、宋向东、李传伟、张锋、车明朝等人是产教融合研究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国内产教融合领域的高产作者,推动了该主题的持续、深入研究。
表2研究者分布(前10位)
序号 |
作者 |
发文总数(篇) |
序号 |
作者 |
发文总数(篇) |
1 |
程宇 |
11 |
6 |
张锋 |
8 |
2 |
刘晓 |
9 |
7 |
车明朝 |
8 |
3 |
胡顺利 |
9 |
8 |
王云江 |
7 |
4 |
宋向东 |
8 |
9 |
邱金林 |
7 |
5 |
李传伟 |
8 |
10 |
蒋良骏 |
6 |
(四)研究机构分布
研究机构分布可以间接反映社会机构或团体对产教融合主题的关注程度以及了解该领域研究的学术资源分布,从而有助于开展定向交流和合作[4]。发文量排名前20位的学术机构如图2。
图2 研究论文所属机构分布(前20位)
由图2可知,发文量排名前20位的研究机构中有两家普通本科高校,分别是天津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此外,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也对这一主题给予关注,发文量为10篇,其余均为高职院校。在高职院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江苏农林牧科技职业学院,发文量为22篇,紧随其后的是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发文量为21篇。这充分表明高职院校对产教融合研究高度重视,其在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热点分析
(一)高频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学术论文思想和观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学术论文的研究内容和领域可以从关键词中体现出来,出现频次比较高的关键词,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反映该领域研究关注的热点,也有利于预测该领域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脉络[6]。本研究一共检索关键词3 613个,依据齐普夫定律,并结合我国学者孙清兰提出的高、低频词界分估算法,得出频次阈值为20,提取出36个高频关键词,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热点(见表3)。
首先,从整体上来看,近11年来我国产教融合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通过引擎检索出的1 982篇有效文献中,共出现了3 613个关键词,这表明我国学者对产教融合领域的关注度较高,学术研究呈现多元化态势。其次,从关键词词频累计百分比来看,研究的兴奋点相对比较集中。统计数据显示,频次在19次以上的关键词共有36个,累计占比34%。最后,从关键词出现频次来看,研究的重点较为突出。根据统计,出现频率排名前10位的关键词有:产教融合(827次)、校企合作(382次)、职业教育(242次)、高职院校(207次)、人才培养(184次)、现代学徒制(124次)、高职教育(123次)、人才培养模式(82次)、高职(72次)、教学改革(56次)。
表3 高频关键词词频表
序号 |
关键字段 |
出现频次 |
累计百分比(%) |
序号 |
关键字段 |
出现频次 |
累计百分比(%) |
1 |
产教融合 |
827 |
9.25 |
19 |
专业建设 |
30 |
29.55 |
2 |
校企合作 |
382 |
13.52 |
20 |
现代职业教育 |
28 |
29.86 |
3 |
职业教育 |
242 |
16.23 |
21 |
实践教学 |
27 |
30.16 |
4 |
高职院校 |
207 |
18.54 |
22 |
学徒制 |
26 |
30.45 |
5 |
人才培养 |
184 |
20.60 |
23 |
实践 |
26 |
30.74 |
6 |
现代学徒制 |
124 |
21.99 |
24 |
工学结合 |
26 |
31.03 |
7 |
高职教育 |
123 |
23.36 |
25 |
创新 |
25 |
31.31 |
8 |
人才培养模式 |
82 |
24.28 |
26 |
工学 |
24 |
31.58 |
9 |
高职 |
72 |
25.08 |
27 |
促进就业 |
24 |
31.85 |
10 |
教学改革 |
56 |
25.71 |
28 |
路径 |
23 |
32.11 |
11 |
高等职业教育 |
52 |
26.29 |
29 |
机制 |
22 |
32.35 |
12 |
专业设置 |
50 |
26.85 |
30 |
实训基地 |
21 |
32.59 |
13 |
教育体系建设 |
42 |
27.32 |
31 |
职业教育集团 |
21 |
32.82 |
14 |
职教集团 |
38 |
27.75 |
32 |
协同育人 |
20 |
33.04 |
15 |
办学模式 |
34 |
28.13 |
33 |
专业群 |
20 |
33.27 |
16 |
培养模式 |
33 |
28.50 |
34 |
职业院校 |
20 |
33.49 |
17 |
集团化办学 |
32 |
28.85 |
35 |
工匠精神 |
19 |
33.71 |
18 |
对策 |
32 |
29.21 |
36 |
创新创业 |
19 |
33.92 |
(二)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及分析
产教融合研究中关键词并不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初始关键词矩阵统计值不能全面地反映两个词之间的真实关系,这需要对所提取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多维度和深层次分析,即对初始关键词矩阵采用包容化处理,从而形成相似和相异矩阵[6]。将产教融合领域36个高频关键词,通过Bicomb软件自动生成共词矩阵,并导入SPSS统计软件,然后通过Ochiia系数法得出一个37*37的共词相似矩阵,最后将相似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见表4),在相异矩阵基础上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以阐明产教融合研究领域间、关键词之间的相关性程度。
表4产教融合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部分)
|
产教融合 |
校企合作 |
职业教育 |
高职院校 |
人才培养 |
现代学徒制 |
产教融合 |
0.000 |
0.621 |
0.768 |
0.797 |
0.841 |
0.909 |
校企合作 |
0.621 |
0.000 |
0.832 |
0.868 |
0.891 |
0.867 |
职业教育 |
0.768 |
0.832 |
0.000 |
0.973 |
0.929 |
0.919 |
高职院校 |
0.797 |
0.868 |
0.973 |
0.000 |
0.944 |
0.931 |
人才培养 |
0.841 |
0.891 |
0.929 |
0.944 |
0.000 |
0.927 |
现代学徒制 |
0.909 |
0.867 |
0.919 |
0.931 |
0.927 |
0.000 |
相异分析的原理是通过矩阵中的数值来代表两个关键词之间紧密或者疏远程度,数值大小通常介于0~1之间,数值越接近0,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小,相关性程度越高;数值越接近1,则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大,相似度越低[7]。由表4可以看出,与“产教融合”这一关键词关系紧密程度由远及近的顺序依次为现代学徒制(0.909)、人才培养(0.841)、高职院校(0.797)、职业教育(0.768)、校企合作(0.621)。这说明学术界在探讨产教融合时会经常涉及“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等话题。通过对表4中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所有高频关键词中距离最小的是“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较多地呈现在一起,充分佐证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需要促进校企合作”这一论断的科学性。
(三)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图分析
对相异矩阵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可以直接反映出各高频词之间的亲疏关系,利用SPSS软件里面的聚类分析功能,生成高频关键词的聚类树状图(如图3)。横轴代表关键词之间的距离,纵轴代表相应的高频关键词,在较短距离内相应的两个关键词趋向聚集,则表明这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相似度越高[8]。高频关键词聚类过程相对比较集中,表明研究热点的类间关系比较密切。根据树状图的连线距离远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的热点课主题分为四大研究领域。
图3产教融合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树状图
1.产教融合的理论研究
产教融合理论研究是我国职业教育产业链和教育链深度融合的逻辑起点,也是职业教育实践改革的内在规律总结。我国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在3个方面:一是关于产教融合的基本理论问题,其主要内容涵盖产教融合起源、本质、内涵、特征、发展等。如孙善学指出产教融合理论来源有三点:马克思主义“生活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两种生产的理论、早期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自身耗散结构特征,这三点溯源为我国职业教育进行产教融合指明了方向[9]。王丹中认为产教融合的本质是教育的再社会化,是从教育走向市场走进产业,从教育走出高墙步入社会[10]。杨善江指出产教融合有六大特征:双主体、跨界性、互利性、动态性、动态性、知识性、层次性[11]。二是结合多学科视角研究产教融合发展。如卢美圆结合物理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动力机制[12],海洋结合管理学中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了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创新[13],杨善江结合高等教育“三重螺旋”模型研究了政府、院校、企业三主体的各自角色扮演[14]。研究者们引进其他学科相关理论和模型,丰富了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理论,拓展了研究深度。三是研究域外产教融合发展。如刘立新总结了德国产教融合经验,将双元制作为产教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建立了系统性和操作性极强的职业教育法规和形成了产教融合办学机制、育人机制、培训机制、评价机制等各种工作机制[15];王辉总结了美国社区学院校企协作“项目群”,美国政府通过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项目群来破解其面临的严重技能危机。项目群是美国教育系统和产业界间强“粘合剂”,使得美国社区学院和产业界形成了一种嵌入、共生、联动的趋势[16]。
2.职教集团化办学研究
学者们对职教集团化办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学者们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界定为“在当地有影响的知名企业事业单位(或集团)支持参与下,职业学校间以专业为纽带组建而成的一种联合办学体”[17]。二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政策的演变轨迹。周英文、徐国庆等学者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政策演变轨迹分为5个阶段:集团化办学自主发展阶段(1992—1997年)、集团化办学引起国家关注阶段(1998—2004年)、集团化办学发挥多种功能阶段(2005—2009年)、集团化办学提升内涵建设阶段(2010—2014年)、集团化办学制定战略规划阶段(2015年至今)[18]。三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体构成。有的学者认为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类社会组织与职业院校合作,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职教集团多元化办学主体体系[19]。四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有的学者认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包括协调机制、激励机制、监控机制以及合作机制,其办学运行机制是由职教集团的组织结构决定[20]。五是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存在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运行存在一些问题,如集团的组织结构形式与运行机制不适应、集团运行机制不完善与组织结构松散、政府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作用乏力、企业参与职教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不高[21]。六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对策。有的学者认为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参与作用、继续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多元办学体系、持续完善职教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稳步推进职教集团治理改革[22]。
3.校企合作研究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主线,研究者对校企合作的研究主要聚焦在3个方面:一是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问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健康运转离不开协调有序的各种运行机制,这就需要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唐林伟认为可将校企合作机制分为三层长效层次机制(宏观、中观、微观)、两层长效形式机制(政府“指导-服务”机制、行业“指导-服务机制”)以及三层长效功能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约束机制)[23]。无论是体制还是机制问题,其破解的关键在于校企双方间利益的平衡与协调,最终目的都是协同育人。二是校企合作的现状研究。不同学者通过选择不同的样本对校企合作的现状开展了广泛研究,如郑永进采用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当前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进行了调查,[24]沈孟康采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方式,选取了全国几十所中高职院校进行了校企合作现状比较研究[25]。这些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折射出目前校企合作取得的进展、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三是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困境。王为民、俞启定认为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壁炉现象”,“一面冷,一面热”,其根源在于职校学生“实习生身份”造成了企业不信任感[26]。祁占勇认为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面临着制度性困境,需要政府加快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27]。学者们对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出的诸多问题,也是未来职业教育应该主要努力的方向。
4.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最重要的目的和功能。通过综合梳理学界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合新时期政策文件和时代背景论述我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转型。有学者结合“中国制造2025”背景论述当前高职制造类专业校企人才培养需从6个维度进行突破,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扩宽专业口径、构建可服务于学生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培育高水平教师队伍、推进办学模式改革[28];有学者结合供给侧结构调整背景,强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应该主动满足高端制造业人才和“互联网+”人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破解用工荒问题。二是结合具体专业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如有学者结合中职模具制造专业进行了为期7年的产教融合人产品模式改革,形成了基于产教融合0.5+2+4的培养人才模式,在校企合作基础上进行专业建设,形成科学有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开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形成以专题讲座、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讲授方式;实行以企业为主的顶岗实习,构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29]。三是以现代学徒制为代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明确提出要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不少院校、企业、行业相继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现代学徒制与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现代学徒制需要多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通力合作,协调整合;另一方面,现代学徒制继承了传统学徒制间师徒关系,基于师徒关系开展技术技能学习。
四、产教融合主题研究的未来趋势
利用CiteSpace绘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热点时区分布示意图(如图4),可以直接反映近11年来我国产教融合研究热点领域和预测该领域的未来研究趋势。近11年的研究进展划分为3个阶段:2007—2013年为产教融合研究起始阶段,这一时期重点关注产教融合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教学改革等主要问题的研究;2014—2017年为产教融合研究的重要发展期,重点关注现代学徒制、协同育人等相关研究。2017年以后,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产教融合文件,研究主题迅速增加,研究内容越来越细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创新创业”“工匠精神”“中国制造”“新工科产教融合”等主题将成为未来产教融合研究新趋势。
图4产教融合研究热点时区分布示意图
(一)创新创业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高校创新创业改革提升到了国家战略。为顺应新时期国家战略布局,研究者在职业教育领域广泛开展了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本质、模式、实践以及问题。强化创新创业研究有利于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人才支持。如何将创新创业能力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如何将产业链信息和资源优势深入融合职业院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这时未来研究需要着力的地方。
(二)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也一度在工业革命浪潮中失落。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要重塑工匠精神,践行工匠使命。与此同时,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在传统工匠精神基础之上,融合了更多现代性特征,诸如尊师重教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福利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30]。工匠精神的大环境培育不仅需要道德层面的感化与号召,也需要在制度层面予以规约[31]。职业教育层面工匠精神培育离不开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因此,校企合作深度育人机制的构建、融合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师带徒匠心精神的传承等内容将成为未来研究重点。
(三)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施制造业强国崛起的“三步走”战略,要求到本世纪中叶,国家制造业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前列,并对优势行业和重点任务进行布局,职业教育领域中有关该主题的研究也逐渐兴起。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布局要求职业教育切实回应现实需求,把握专业人才供需结构,调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制造业培养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以更好地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需要,顺应国际制造业变革趋势;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应着眼于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现实背景,开展顶层设计调整,推进高职院校转型,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构建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职业教育体系。基于此,职业教育领域应以国家战略为目标,细化相关要素研究。
(四)新工科与产教融合
随着中国制造日益崛起,产业结构的更新,需要培育更多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2017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要求“改革与实践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包括高等工程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相比较于传统的职业教育而言,新工科的产教融合更强调跨学科交叉培育新人才,建立产学研多方协同参与的人才培育模式。对传统的工程人才培育而言,新工科的产教融合强调通过组建正式契约和利用非正式制度,与行业、企业建立联动动力机制,共商、共建、共享集成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因此,未来产教融合研究应着眼于新工科人才培育,探索产教融合混合治理及产学研相集成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研究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2007—2017年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1 982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比较直观地展示了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现状和热点,预测了产教融合研究的未来趋势,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论文期刊分布情况来看,产教融合研究论文发表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主流期刊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等是这一领域的主要期刊来源,而综合类期刊载文比例相对较小。这一方面反映了职教学界对这一领域十分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其他期刊尤其是综合类期刊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关注度不够。
第二,从研究区域分布来看,产教融合领域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东部长三角地区,中部、西部研究力量分布较薄弱,呈现明显的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产业结构合理,也拥有较多的实力雄厚的企业,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反映了研究力量的强弱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第三,从研究成果数量来看,产教融合研究起始于2007年,11年内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从2014年国家出台了相应政策后,产教融合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研究成果数量迅速增加,显示出产教容和研究离不开政策驱动,也与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现实需求有关。从研究机构分布来看,职业院校对产教融合领域的研究更加重视。
第四,从关键词统计和主题分布来看,内容丰富多样,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产教融合理论、职教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培养模式4个方面,这里面既有对本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总结,也吸收国外先进产教融合模式经验。未来“创新创业”“工匠精神”“新工科产教融合”会成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热点,呈现更精细化、多元化研究态势。
基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状、研究热点以及未来趋势的可视化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研究内容需从应然层面转向实然层面。已有研究更多地对产教融合内涵、外延、国外经验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这在研究对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研究者们应更多将目光转到产教融合实证研究,采用实证方法对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创新创业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强化对中等职业教育和新工科产教融合研究。已有研究大多专注于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对中等职业教育以及新工科产教融合关注度不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向纵深发展,中职、高职及新工科同等重要,因此学界应加强对这两方面的深度研究。
第三,加强对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产教融合“产业”当先,职业教育发展的目的首先是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人才,借助人力资本动力促进产业发展,配合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区域经济。当前学界对此方面研究仍然单薄,应重点研究。
第四,促进跨区域、跨院校、跨学科研究者协作研究,打造学术共同体。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以职业院校为主,表明职业院校研究者对这一领域更为关注,而高校研究群体数量有限,这不利于产教融合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此外,研究机构较为分散,与产教融合研究所需要的系统性相悖。应当认识到,产教融合是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的融合,牵涉众多利益团体,离不开多学科、多团体从多元视角联合研究,因此,应该积极鼓励跨区域、跨院校、跨学科研究者的协作研究。
参考文献
[1] 万昆,兰国帅,叶冬连。国内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现状、问题与前瞻[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5):68-75.
[2] 陈超美。Cite 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3):401-421.
[3] 庞景安。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00.
[4] 范笑仙,汤建民。近十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轨迹、特征和未来走向——基于高教研究类核心期刊和 CSSCI数据库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高教究 ,2010(10):18-23.
[5] 李海洲,杨杰,张学军。近5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及发展态势——基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载文的CiteSpace3和中国知网计量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12):52-56.
[6] 张豪锋,李海龙。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前沿探讨——基于核心期刊关键词的共词网络与聚类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26-29.
[7] 陈琪。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10):69-74.
[8] 祁占勇,陈鹏,张旸。中国教育政策学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J].教育研究,2016,37(8):47-56.
[9] 孙善学。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点[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90-94.
[10] 王丹中。基点·形态·本质: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J]. 职教论坛,2014(35):79-82.
[11] 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 教育与职业,2014(33):8-10.
[12] 卢美圆。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20):11-14.
[13] 海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职产教融合创新思路[J].辽宁高职学报,2015(06):79-81.
[14] 杨善江。“产教融合”的院校、企业、政府角色新探——基于“三重螺旋”理论框架[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117-119.
[15] 刘立新。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18-23.
[16] 王辉。校企协作助推产教融合:美国社区学院校企协作“项目群”的兴起[J]. 高等教育研究,2015,36(3):102-109.
[17] 王延强,张翌鸣。基于产业视域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8):46-50.
[18] 周英文,徐国庆。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政策的演变[J].当代职业教育,2017(06):10-14
[19] 韩永强,张如鑫。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13):44-49.
[20] 彭振宇,严薇。产教深度融合下职教集团化办学机制探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4(10):73-75.
[21] 卢崇高。职教集团化办学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Z3):77-81.
[22] 张祺午,房巍,岳金凤。职教集团化办学现状与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8):46-50.
[23] 唐林伟。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布迪厄场域理论的视角[J]. 现代教育管理,2013(6):92-96.
[24] 郑永进,吕林海。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来自全国1400余家合作企业的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7(09):94-98.
[25] 沈孟康,易雪玲,多淑杰,黄新谋。中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比较分析[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04):60-65.
[26]王为民,俞启定。校企合作“壁炉现象”探究: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视角[J]. 教育研究,2014,35(7):54-62.
[27] 祁占勇,王君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制度性困境及其法律建构[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6):136-143.
[28] 蔡泽寰,肖兆武,蔡保。 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要素优化探析——基于“中国制造2025”视域[J]. 中国高教研究,2017(2):106-110.
[29] 李伟萍,李敏。“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启示——以中职模具制造技术为例[J]. 职教论坛,2014(29):58-62.
[30] 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8):54-59.
[31] 庄西真。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7(5):92-97.
——原载《重庆高教研究》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