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研究 >

王寿斌:“教学诊改”不需要“花拳绣腿”

2018-10-06 10:16:10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 王寿斌 责任编辑:优墨
分享到:
“诊改”工作同样如此,只要有利于推进“诊改”、落实“诊改”,即使设备差一点、节奏慢一点、“仪式感”弱一点,都无关大碍、无伤大雅,只有步子稳一点、措施实一点,才是“诊改”工作应有的态度和标准。

▉ 王寿斌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学诊改;育人质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作者王寿斌(前排右一)出席诊改学术研讨活动
 
  “教学诊改”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高频热词。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一部署,高职院校的“诊断与改进”工作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在全国推开,而中职学校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则从2016年4月起开始尝试试点。如今,全国范围的“诊改”工作已由国家层面的试点,逐步向省级试点和全员参与、全面覆盖推进,最终利用三年时间完成“诊改”巡回,以引导职业院校学会建立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
 
  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教学“诊改”工作的同时,为了有效保证“诊改”工作的质量,全国诊改专委会组织专家组相继赴江苏、贵州、山西、山东、黑龙江、内蒙古、河南、重庆、陕西等省区开展“诊改”试点工作现场调研,并由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全国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编制培训班,各省也相继举办教学“诊改”专题培训。眼下,各地省市一级“教学诊改”已进入“巡查”阶段。站在“以评促建、以查促改”的角度来看,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压力,可以较好地转化为基层单位对照标准、对照目标“回头看”的动力。
 
  前不久,笔者应邀参加了某市组织的中职学校教学“诊改”专项视导活动。巡查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了视导工作对学校推进教学“诊改”的促进作用。仅从资料准备和工作梳理的角度看,许多学校的做法就非常给力。有些学校虽然台账不够全面,其中反映出来的做法也很简单,但却具有较强的条理性,体现出对“诊改”工作的基本认识和具体的推动轨迹,虽拙尤贵,虽慢但实。有些学校甚至把许多问题和困惑毫不避讳地向检查组专家请教求救,这种敢揭短、自亮丑,勇于暴露不足的求真务实本该受到充分肯定,得到及时帮助。但令人遗憾的是,少数检查组的领导和专家却不能顾及校际差别,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学校的工作规划和推进策略,简单地以“进度”论优劣,以“活动”论干劲,看不到校际之间的个体差异,看不到基层学校克服重重困难从无到有的擅变,以及“摸着石头过河”的务实作风,偏面强调改进“螺旋”,过于强调要与上级文件规定的进度“吻合”,一味追求诊改“转段”的“仪式感”,“倒逼”被查学校简单应付走形式,误导学校牺牲质量求速度,值得深思。
 
  就教学“诊改”工作而言,要不要强调进度?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从全国的角度看,目前的“诊改”工作明显地存在着地区之间、校际之间推进速度参差不齐的现象。有些学校扎实推进,先行先试,已经摸索出了比较成熟的经验,但同时却仍有许多学校因为主客观原因,还处于被动应付和盲目无措状态。这样的状况很有必要通过严格的检查评比来督促推进和及时改进。尤其是在整体引导过程中,我们在对态度欠佳学校统一强化思想认识的同时,更应当重视为“技术困难”学校提供必要的“软件”帮助。
 
  以浙江省为例,虽然面向中职“示范校、重点校”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采集试点工作早就开始,已经日趋成熟,但去年10月份开始面向全省所有中职学校开展数据采集工作时,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重困难,偏远地区的基层学校怨声载道,采集推进工作步履维艰,原先预定1个月完成,但直到两月之后仍有许多学校不符合要求,且“符合”要求的学校也只是采集到了六成左右的办学数据。这其中,自然有省市分级、专项培训相对滞后的客观原因,但在检查视导中我们也发现,校际之间的巨大差距才是根本原因,一些偏远山区的小规模学校,不仅师资力量不足,数据采集的技术支持匮乏,就连支撑数据采集工作的网络环境、服务器配置等基本条件也跟不上。对于这样的学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更应着眼于帮助其实现“从0到1”的突破,而非不切实际地强调智能化平台建设和智慧校园建设,否则,过于强调工作“进度”和推进过程中的“仪式感”,只会导致中职学校的“诊改”工作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而不能实现教育部设计制度的初衷。
 
  去年11月,笔者应邀去贵州省做高职院校教学“诊改”讲座,与兄弟院校交流,同样的问题在贵州省的高职院校中也客观存在。由于适龄生源较多,该省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势普遍较好,但很多学校现代化教学的软件设施却远远不能适应规模化办学的现实需求,不少学校仍在忙于分期分批地提高网速和筹建机房,还处在搭建“信息高速公路”的初始阶段,完全谈不上购买“豪车”(软件)和培训高素质的“驾驶员”(师资),在这样的环境下推进教学“诊改”,求真务实、求同存异、循序渐进显然尤为重要,而“花拳绣腿”则有害无益。
 
  对于教学“诊改”,笔者一直抱有一个观点,打过一个或许不太恰当的比喻。众所周知,“诊改”即自我检查并主动改善,同时形成程序制度和良好习惯。其目的在于通过自觉“体检”知晓自己的健康状况,再通过综合分析对症就医,最终实现身体被调理得越来越好。基于这样的认识,如果有一群体质过胖的人需要减肥,他们完全可以通过控制饮食、运动锻炼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田间劳动、园林修剪,甚至跳广场舞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而大可不必一刀切地去做瑜珈训练,或者买一台高大上的跑步机来显示态度,更不需要隔三差五地搞一次减肥宣誓仪式和减肥“转段”公告。“诊改”工作同样如此,只要有利于推进“诊改”、落实“诊改”,即使设备差一点、节奏慢一点、“仪式感”弱一点,都无关大碍、无伤大雅,只有步子稳一点、措施实一点,才是“诊改”工作应有的态度和标准。
 
  教学“诊改”之于传统评估,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是终极性评价,对先前的工作过程于事无补,而前者则更推崇过程控制、及时完善、培养自觉、形成制度,所以更需要务实推进,而不必过于强调“仪式感”,不需要以“花拳绣腿”来哗众取宠。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华社一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的文章作出近200字的重要指示,针对“四风”的一些老问题新表现,特别是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出明确整改要求。习总书记强调,现实中的许多“四风”怪象,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再次表明“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习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一针见血、切中时弊,内涵丰富、要求明确,不仅有利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而且对于当前务实推进教学“诊改”工作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寿斌,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兼浙江永嘉学院副院长)
 
  (来源:《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