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其内涵是推动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人才培养重心转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近年来,教育部多措并举,引导和推动转型发展向政策保障、深度转型、示范引领上迈进,应用型高校建设呈现良好势头。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其内涵是推动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人才培养重心转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近年来,教育部多措并举,引导和推动转型发展向政策保障、深度转型、示范引领上迈进,应用型高校建设呈现良好势头。
一、以政策引导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在国家层面,教育部等三部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转型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配套措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加强应用型高校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十三五”高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也明确将应用型作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类型纳入院校设置工作当中。教育部举办了7期转型发展培训班,推动高校深度转型、取得实效。在地方层面,广东、河南、辽宁、吉林、云南等20多个省(区、市)出台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文件,从简政放权、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师聘任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为高校转型改革提供了支持。
二、以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推动转型改革。办好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校,关键在省级政府。目前,绝大多数省份开展了转型改革,遴选出300多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了转型改革试点。一批试点高校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学校治理结构等方面积极改革探索。如合肥学院在学校层面、二级教学单位和基层教学团队三个层面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地方、行业、企业参与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试点高校的改革经验引起众多地方高校学习借鉴,改革范围不断扩大。
三、以精准投入支持转型高校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启动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支持100所应用型高校建设,加强实习实验实训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要求项目学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河南、河北、福建等20多个省(区、市)多种方式对试点高校改革给予资金支持。合肥学院、黄淮学院、宁波工程学院等一批高校产教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受到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广泛好评。
四、以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升级和改善民生的需求,各省通过招生计划的增量倾斜、存量调整,支持转型高校及时科学调整专业布局,扩大符合产业规划、就业质量高和贡献力强的专业招生,对非优势、特色专业实施暂缓招生、限期改造。如江西近3年有34所应用型高校主动停办或停招了208个不适应转型发展需要、就业质量差的专业点。很多高校对服务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进行优化整合,打造了若干地方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集群。
五、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试点高校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完善,案例式、项目式教学更为普遍,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很多高校面向信息通讯技术、互联网+及中国制造2025重要领域,与行业企业共建了一批战略性新兴学科专业的产教融合项目, 以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突破口开展校企合作。这些项目以产教融合机制创新为特征,推动了学校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造、内部治理结构的再造,在培养国家急需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的同时,也成为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的改革“试验田”。
在各地各部门的支持下,在高校和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增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广泛推行,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水平显著增强。下一步,将加强高校转型发展总结评估,加快构建配套制度体系,推动高校转型改革迈向纵深。一是健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政策体系,推动各地落实《“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积极推进高校分类管理、分类发展,探索建立不同类型高校拨款标准、质量评估、人事管理、监测评价等制度,构建有利于各类高校特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式。二是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政策体系,落实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三是面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应用型高校与国内外优秀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