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在黄炎培职教思想年会中提到“职教人新时代要回答好三张问卷”,引起职教界热议。
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在黄炎培职教思想年会中提到“职教人新时代要回答好三张问卷”,引起职教界热议。其中,第二张问卷提到“如何办好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如何破解人民群众对多样化优质职业教育需求与目前粗放单一的职业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作为一名职教基层人员,笔者对此深有体会,以下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通过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教学内容重组和课程评价体系重建,满足学生对多样化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尝试答好这张问卷。
体系重构——课程供给多样化
随着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社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而人才培养过程也具有多样性、多层次的特点,这就要求高职机电专业致力于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多元化、专而精的技术技能人才。但当前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的“大而全”与企业要求的“专而精”之间还不能精准对接,部分机电专业的毕业生难以精准对接具体工作岗位。因此,高职机电专业需要从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技能供给质量出发,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学生能自主选择的多样化课程供给模块。
以笔者所在学校机电专业为例,1名学生,对应1个典型企业,实施1套人才培养方案,选用1套典型课程体系。该专业与区域地标制造企业共建企业学院,针对典型企业的典型技术和产品,分别有针对性地构建典型课程体系,由企业和学生双方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选择后予以实施。其中,1套典型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典型企业—典型产品—典型教室—典型研发中心—典型案例—典型课程体系”;重构模式是“1—N—1”,即围绕典型企业的典型产品,构建“1条生产线整体认识—N门课程围绕生产线各组成部分设计、安装与调试—1条生产线整体集成与维护”的课程体系。例如,围绕典型企业苏州汇川的典型产品“汽车刹车盘柔性制造生产线”重构课程体系,其中前面的“1”对应课程体系的第一部分“刹车盘生产线整体”,重构前置课程“刹车盘生产线设备操作与使用”;中间的“N”对应课程体系的第二部分“刹车盘生产线的机械设计技术模块”“电气控制技术模块”“传感与检测技术模块”等;最后的“1”对应课程体系的第三部分“刹车盘生产线整体的系统集成与维护”。
学生学习完课程体系模块,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变得非常清晰。例如,选择“汇川”课程体系模块的学生,以后的发展主要对应民营企业;选择“博世汽车”课程体系模块的学生,以后的发展主要聚焦于世界500强;选择“汇博”课程体系模块的学生,以后更多向自主创业发展。课程体系模块的设计,强化突出课程模块的典型性、多样性和专业指向性,让学生既拥有企业急需的一技之长,又有了更加精准的选择机会,真正“为学生提供人人能成才、人人有平台的环境和氛围”。
内容重构——课程内容系统化
新时代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如在技术上要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复合交叉新要求,在素养上要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素质,在能力上要具备系统性工程思维和解决工程问题的新要求等。这就要求专业课程内容必须来源于具有行业最新技术的典型企业,并围绕着典型企业的典型产品重新设计与岗位技术技能相对应的典型教材和典型教案。因此,在课程体系系统性重构的基础上,还要对所有的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性重构。
一是课程理念重塑。无论是行业企业需求侧,还是教育供给侧,都要树立起“三个重要”的理念,即素养比能力重要、能力比简单的技术技能重要,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比具体的知识传授更重要,以及真实地做比简单地讲更重要。机电专业建设要更加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使高职教育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是课程目标重构。由片面强调技术技能培养,到强调素养、能力与技术技能的同步提升,具体来说,课程目标既包括“技术技能人才”工程项目的技术实现与系统性工程思维方法的习得,也包括“劳动者和接班人”的工匠精神与精益求精职业素养的习得,如在课程目标中,明确界定岗位规范、素养、职业态度所需达到的培养目标等。
三是课程内容重选。一方面课程专业内容从原来的单向的学科知识组合而来,转变为从典型企业的典型产品、典型案例而来,从一线生产设备而来。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结构从单一的技术内容,转变为技术、创新创业和职业素养结合,如在课程中植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着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为其将来就业与创业提供系统化的技能培训。
四是课程序列重整。打破传统的“零件—部件—系统”课程序列设计方法,主要采用以关键技术为主线的“系统—部分—系统”课程序列设计方法。只有对一套完整设备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够从部件和工艺上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学习。
评价重构——课程评价多元化
多样化、典型化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依赖课程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系统化。传统的“一张试卷走天下”的课程评价模式已不能适应多样化的复杂课程体系要求。随着教育价值的回归以及高职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高职课程评价必须基于岗位需求特性,体现多元化特点、尊重个性差异、更加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创新。
首先,评价标准要多元化。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要考虑学生技术技能的掌握、工程能力的培养、综合素养的提升,并兼顾个性的发展。典型企业的典型案例,既包括了关键企业的共性需求,又代表了技术的未来发展,还包括了企业的文化与价值取向。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是否与行业、企业实际生产所需的技术、能力、素养相匹配,是否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规律。
其次,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主体不再是教师一方,而应该是企业、教师、学生三方。一是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块的选择与实施,三方需要全程参与。其中,课程体系的构建主体,既包括典型企业的工程师,也包括专业建设委员会的行业企业工程师;课程体系模块的选择,主要是企业和学生两方;课程体系模块的实施,则必须是师、生、企三方共同进行。二是课程的开发、实施与反馈,三方都需要参与。其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主要由典型企业工程师及学校教师共同实施,而课程的反馈,主要由典型企业工程师及学生共同实施。
再其次,评价内容要多元化。机电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典型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其突出特征是典型性和系统性,具体体现在:综合系统的课程培养目标,既强调专业核心能力又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综合系统的课程内容,既需要对学生案例掌握、遵规守纪、敬业爱岗、安全生产意识等进行评价,还需要对学生的工程素质、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进行评价;综合系统的典型训练环境,既有典型企业生产、服务的典型实训室,又有典型企业研发中心等真实企业环境。
(作者系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