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正在积极开展优质职业院校建设。伴随着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开展国家层面高职院校“双高”建设也呼声日高。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在2018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坚持扶优扶强与提升整体保障水平相结合,建设一批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职学校。
当下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正在积极开展优质职业院校建设。伴随着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开展国家层面高职院校“双高”建设也呼声日高。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在2018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坚持扶优扶强与提升整体保障水平相结合,建设一批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职学校。
但是,对“双高”的建设上存在着一些不当的认识,尤其是成为“国家一流、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国际领先”的看法值得商榷。我们大家都知道国际上有很多一流研究型大学,随便就可以说出哈佛、牛津、剑桥等,可是我们很少能说出国际上知名的从事职业教育的高校,虽然当今国际上公认的高水平、特色鲜明职业教育的国家有许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教育面对的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要针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学习发展的需要来办学。正是由于从事职业教育类型高校与研究型大学在办学目标、服务重点上的差异,职业教育类型高校虽然可以在当地、甚至一个国家很有名,但很难通过一个统一的指标体系在全球排名。
当前,我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开展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实施“中国制造2025”,这些都需要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撑与发展。因此,首先我们要在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通过制定各种法律、制度、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各层次职业教育,努力形成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真正重视与支持的局面,从而形成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职业教育。
其次,实施各省级的“双高”“优质”“一流”建设。当年在国家高职示范校和骨干校的建设上,实际上是分省份建设的,保证每个省级区域都有院校进入,目的就是要符合职业教育的地域特点。这次的“双高”建设,也要淡化“国家级”,更加明确是“省级”,以体现出地域特色。因此各高职院校要能够真正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习者个体学习和就业的需要来建设与发展,千万不能为排名所累,迷失了初衷。在具体建设中,一要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这里不仅要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还要在学校内部以学分制为龙头,在教学运行的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真正形成以学生为本、面向市场的内外部体制机制。二要以问题为导向,切实解决学校内部可以解决的问题。要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人才培养理念与专业培养定位、技术能力与技能操作、教师队伍与教学能力、教学质量与就业质量、教育信息化与教学资源条件、教学运行管理与学生服务、科技研发与社会服务等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综合性改革、系统化建设,全面提升从学校到专业的能力与水平。三要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实施上下功夫,直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内容融入互联网+,课程上职业性与人文性并举、针对性与发展性兼顾,项目化、综合化、做学教一体化。通过这样的建设,才可以实现一流优质高职院校的“10个高水平”,即毕业生竞争力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高水平、服务地方行业高水平、办学条件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学生能得到高水平的个性化关注和指导、知名企业参与专业教学高水平、协同创新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高水平、社会认可高水平。而这10个高水平一定是区域性、地方性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一些高职院校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
再其次,要开展普惠性的建设项目。高职教育是大众化教育,在我国更是平民教育,所以在职业教育领域,应该有别于扶优扶强的“双一流”建设思路,而应该是普惠性的建设思路,我们不仅要在每个地级市都至少建有一所高职院校,而且要在每个地级市都建有一所高水平高职院校。这应该成为建设“双高”的最终目标。
总之,先要努力实现国家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同时造就一大批省级“双高”和普惠性提升的高职院校,三者并举、相辅相成,在政府、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中国的“职教梦”。
(作者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