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第一次进口替代、出口扩张、第二次进口替代、经济转型升级、高科技工业出口扩张等五个阶段,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成为世界发达经济体,其技职教育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从规模、结构、层次等方面进行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优质的人力资源。其中有很多值得大陆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的“亮点”。
上世纪50年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第一次进口替代、出口扩张、第二次进口替代、经济转型升级、高科技工业出口扩张等五个阶段,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成为世界发达经济体,其技职教育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从规模、结构、层次等方面进行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优质的人力资源。其中有很多值得大陆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的“亮点”。
一是不断完善课程计划。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系所课程计划执行与调整的基本模式为:Plan—Do—Check—Action。其中,Plan是指制定系所整个培养周期的课程计划,Do是指执行系所课程计划,Check是指检查系所课程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调整,Action是指执行调整后的课程计划。系所每个月会开会讨论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作出的调整,参与对象为本系所教师。每学期期中的时候,系所会邀请业界代表1至2人、学者(其他有相同或相近系所的学校的教师)1至2人、系友1至2人参与对课程开设情况的讨论。新设系所前两年的讨论会没有业界代表和系友参与,只有学者参与,到了第三年,有学生实习了,才可能有业界代表参与。
二是重视毕业生作品展示。台湾的高等技职院校,对不同系所的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环节的要求不一样,工科类、设计类的要做出实际产品,并安排毕业作品展示,而文科类的要求写论文或研究报告,并通过“简要汇报+海报”的方式进行展示。例如,树德科技大学的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制作的实物类作品就有三次展示,一次在校内,两次在校外(其中一次在学校所在地高雄市,另一次在区域中心城市台北市);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和圣约翰科技大学的文科类专业,毕业生完成论文或研究报告后,不仅要参加系所举行的口试,还要将研究成果做成海报,张贴在系所教学场所的公共区域。无论是哪一类展示,不仅有本校本专业师生参观,还有本校其他专业师生、相关院校师生、业界代表等参观,甚至还会有教育行政部门官员参观。展示现场,展品作者(1至3名毕业生)不仅要向参观者详细介绍自己的成果,还要回答参观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三是专业课教师兼任职能部门领导。在台湾的一些高等技职院校,职能部门的正副职领导都由系所专业课教师兼任,而不是由专门的行政人员来担任。这与大陆高职院校中专业课教师“双肩挑”的情况有所不同,后者往往是专业课教师兼任本专业或者所在二级学院的领导,而不是学校职能部门的领导。这样做既有节约办学成本的考虑,也是为了增进学校对师生需求的了解,以便作出的各项管理决策更加“接地气”。
四是培育教师第二专长。由于少子化的影响以及吸引力不如普通高等学校,台湾一些高等技职院校面临生源不足的发展困境,其部分专业可能会停止招生或转型为其他专业。由于专业课教师必须取得任职资格(获得相关专业学位或一定数量的相关课程学分)才能任教,所以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便在原有专业取消或转型时,可以转到别的专业或课程去任教。树德科技大学是台湾高等技职院校中办学质量较好的一所学校,尽管目前生源状况良好,但获悉有的高等技职院校遭遇生源困境,该校就未雨绸缪,迅速制定和实施了《教师培育教学第二专长实施办法》。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对大陆高职教育有着如下启示:
一是发展要务实。从前面几个“亮点”可以看出,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很务实——学实技、做实事、解实情、出实招。在课程方面,学生学习的内容来自业界的实际需求,而且这些内容会根据业界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都要实实在在地去研究、设计,不仅要能做出有新意的真实成果,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够应对“口试”专家和参观者的各种提问。在作管理决策时,管理者注意倾听师生的意见,了解师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闭门造车。在应对生源短缺问题时,既对学生负责,不让不具备资格的教师担任有关课程教师,又为教师着想,不让他们无书可教。如此务实的精神与做法,值得大陆高职教育认真学习。在人才培养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应该真抓实干,努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力促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是更新要持续。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各系所教师每月都开会研讨本系课程计划,每学期期中还邀请业界代表、学者和系友参与研讨。一旦发现并确认问题,会及时对课程计划进行更新,然后执行新的课程计划。这样做有利于保证课程计划的科学性,并使其与市场需求同步,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样的课程计划执行与调整模式估计大陆高职院校都能够理解和认同,但很少有高职院校愿意在实践中严格实施,持续对课程计划进行更新。其实,要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课程计划,教育教学理念、教师素质、实训条件等的更新也要持续进行。
三是主次要分清。学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对象,教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活动的主要实施者,管理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活动的辅助人员。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的核心,其需求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活动的质量,应受到足够重视。台湾的一些高等技职院校深谙此中道理,聘请了一批专业课教师兼任职能部门领导,以便学校能更好理解基层师生的需求,作出适当的管理决策。然而,在大陆一些高职院校,端着“官架子”的管理者才是核心,教师和学生见到他们战战兢兢,师生的合理需求难以受到重视。要想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分清主次,重视师生需求。
四是动作要迅速。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直接的联系,主要通过人才培养来推动经济发展。为了培养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需要持续关注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并在观察、研判到可能发生的变化时,迅速采取更新课程计划、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实训条件等措施。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