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将成为北京发展新的一翼,承担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历史使命,成为新的区域增长极。
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将成为北京发展新的一翼,承担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历史使命,成为新的区域增长极。
推进雄安新区建设需找准抓手,厘清建设次序,坚持公共服务先行。
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集聚为先手棋
比较而言,河北省城市群的公共服务体系与京津两地存在较大差距。从资源流动看,京津对河北的“虹吸效应”明显。近年来,三地的发展差距并没有缩小的趋势。
针对这一现状,中央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努力形成京津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目前京津冀三地发展差距较大,不能搞齐步走、平面推进,也不能继续扩大差距,应从实际出发,选择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其他地区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前提。新区吸引在京相关单位、产业和人口转移,前提条件是具备与首都相媲美的优质公共服务体系。雄安新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公共服务设施比较薄弱,新区建设有必要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集聚为先手棋,尽快建成公共服务高地。新区建设亟待做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吸纳创新要素资源,发展高端高新产业。
推动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区布局发展
教育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当前,雄安新区是教育资源布局的洼地,要对非首都功能疏解产生吸引力,必须推进重大项目合作,引进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尽快提升新区教育整体水平。
河北省的优质教育资源有限,难以对雄安新区集聚优质教育资源提供有力支撑。以高等教育为例,河北省没有一所高校被纳入“一流大学”建设名单,仅有两所高校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即华北电力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的校部和主校区设在北京,在保定设分校区;河北工业大学的校区不在河北境内,而是位于天津市。加快推进新区发展,需要通过政府间合作途径,推动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区布局发展,构建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地,增强新区的承载力、集聚力和吸引力。
2017年8月,北京市与河北省签署《关于共同推进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市承诺采取“交钥匙”工程方式,在雄安新区投资建设高水平幼儿园、小学、完全中学各1所,建成后移交雄安新区,由新区委托北京一流的教育集团进行管理。2018年3月,两地开始实施首批援助办学项目,北京市六一幼儿院、中关村第三小学、朝阳区实验小学、第八十中学分别对接雄县幼儿园、雄县第二小学、容城小学、安新二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雄安新区布局发展。这种跨域合作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典范。
雄安新区发展高等教育,也需要京津两地著名高校提供有力支持。大学是城市的思想库和动力源,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三地有必要深化高等教育合作,支持有条件的知名高校通过搬迁、办分校等方式向雄安新区疏解,拓展办学空间,支持京津冀院校之间通过共享教学资源、共享实习基地等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政策执行路径选择上的几点建议
最近发布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新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要优先发展现代化教育,要求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布局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全覆盖,引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新区办学,建设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构建高水平、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聚集高地。
落实这一规划部署,在政策执行的路径选择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出台引导性政策,支持著名高校在新区办学,设立新校区、分校或研究生院。作为推动科技发展、传播思想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大学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交相辉映。北京市拥有多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集聚了大量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其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宜采取增量疏解为主,即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到雄安设置新校区、分校或研究生院。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激励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在京高校调整发展布局。例如,通过控制在京高校招生规模,对雄安新区办学提供专项指标支持,引导在京高校优化专业设置,积极拓展新的办学空间。
第二,坚持高点定位,创建一流水平的雄安大学,为新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雄安新区定位为创新发展示范区,一流的创新需要一流的大学。作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的高等教育布局有必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引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建设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分校、分院,也要立足自主发展,建设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为城市发展打造一张亮丽的高等教育名片。组建雄安大学需要坚持高点定位,培育一批优势学科和研究中心,发挥其在集聚人才、学科、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雄安大学创建的早期阶段,有必要引入共建和对口支持机制,推进与著名高校的校际合作,尽快提升主要学科的办学和科研水平。
第三,推进政府间合作,在雄安新区创建一批高水平的幼儿园、中小学校,提升新区基础教育水平。疏解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由雄安新区进行集中承接,这不仅涉及相关单位转移,也涉及一定规模的人口迁移。为此,雄安新区需要与北京市有关部门开展深度合作,引入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配套条件。其中,教育设施建设和优质资源共享尤为迫切。新区只有具备与北京大体相当的基础教育水准,才能确保疏解对象来得了、住得牢、发展好。为保障引入的优质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新区基础教育也要创新办学模式,引入托管、集团化办学、国际化办学等方式,由知名学校派出优秀管理团队,通过教师互派、课程共享、教学资源共享、人才培训、技术帮扶等形式,提供合作办学支持,改进新区教学管理,提升基础教育品质。
第四,增进干部人才交流,为雄安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有赖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在新区建设起步阶段,京津冀三地既要推动重大项目合作,也要全方位开展干部人才交流。从2015年开始,北京市和河北省合作启动了京冀“双百”互派干部挂职项目,每年互派百名干部到对方相关部门挂职。除了机关干部挂职交流之外,有必要进一步推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人才交流,通过人才派出、挂职交流、对口帮扶、培训学习等方式,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加快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根据新区发展需要,还可通过人才委托培养方式,依托京津地区高校和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为雄安新区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发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