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中特别指出,应“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并用专门的篇幅论述这一举措的具体方式和路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中特别指出,应“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并用专门的篇幅论述这一举措的具体方式和路径。为进一步阐释文件,理清思路,笔者将工匠精神融入基础教育的主要路径分为校内衍生模式、校外拓展模式和综合学校模式三个维度。
校内衍生模式
校内衍生模式主要以中小学内部的课程为切入点。因为课程是教育过程的核心要素,同样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
《意见》指出,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加强学校劳动教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开设职业类选修课程。在此,可解释为三种方式。
一为普通学科课程渗透。以语文、数学等核心课程的知识点为基础,将动手实践、职业体验活动融入中小学常规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主体参与、动手操作,一方面强化对基础知识、课程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触摸职业的魅力,体验劳动的过程。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姥姥的剪纸》一文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亲自操刀剪纸,感受“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的劳动过程,体会民间艺人的酸甜苦辣。
二为开好职业技术课程。职业技术课程不同于常规学科课程,直指职业技术领域,体现知识、技能与职业领域的连接性,在初中和小学有劳动技术课程,在高中有通用技术课程。劳动技术课程可借助校内空旷场地开辟“开心农场”等区角,通过动手实践体会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内涵,养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可结合学生未来生涯发展需要和高考专业志愿填报需求,灵活地开展“技术与生活”“技术与工程”“技术与职业”等课程模块,指导学生生涯规划。
三为拓展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旨在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的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聘请劳动模范和高技能人才为学生兼职授课,让学生感受工匠之美、工匠之魂;也可以让学生扮演“小小科学家”“小小植物家”,通过观察记录周边动植物的生长发展规律,增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意识。
校外拓展模式
校外资源的拓展是对校内课程和活动实践的补充、丰富与支撑,以便让学生从更加直观的视角触摸职业,了解职业,增强职业的认同感。
《意见》中指出,应开展生产实践体验,鼓励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向普通中学开放。由此可见,校外拓展模式可以依托职业学校、企事业单位和校外教育基地三种资源加以实施。
一是借力职业学校资源。相较于普通中小学,强有力的专业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很多示范性、骨干性职业院校,拥有建筑科技馆、3D打印室、列车模拟驾驶室等优越的实训基地资源,因此应鼓励这些学校利用职业活动周、职业技能大赛、寒暑假等机会向中小学开放,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中小学量身定做“面点制作”“趣味电子”“模拟企业家”等系列项目或者特需课程,通过邀请中小学生到实训基地动手操作、模拟演练等方式,拓展学生对职业领域的认知和职业情境的感知。
二是深入企业(职业)实践。如果说职业学校是为进入职业进行提前演练的话,那么企事业单位则是直接与职业岗位发生触碰的载体,以此为契机进行的职业体验将更加真实。以劳动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为依托,乡村小学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乡镇企业、绿色农场,通过初步的动手实践让其感受工人、农民职业的高贵,体验工匠精神之伟大;城乡接合部初中可以组织学生到周边产业园区、建筑工地参与职业实践,从中感受技术的奥秘,体认职业的价值;市里高中可以组织学生到市政中心、高校、医院,体认脑力劳动者同样具有伟大的工匠精神。
三是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基地资源。2017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首批218个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包括博物馆、科技馆、农业馆、风景区以及综合教育实践基地等形式,这些丰富的社会资源也是践行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场所。广大中小学可以借助这些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学军、学工、学农等主题体验营活动,让学生通过开展多元活动感受各行各业所具有的工匠精神,通过磨炼意志养成珍惜生活、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综合学校模式
综合学校是一种同时为学生提供升学准备、就业准备和通识教育服务的多功能学校类型,主要体现为综合高中的形式。
《意见》指出,应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大型企业、产业园区周边试点建设普职融通的综合高中。
笔者认为,有条件建设综合高中的区域并不在于经济有多发达,也不在于人口有多大规模。适合建立综合高中的地方一般位于城市郊区或城乡接合部,并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稳定的生源基础。一般是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他们的子女对未来的规划往往徘徊在升学与就业之间。二是有较为成熟的产业环境。
之所以在大型企业、产业园区周边建设综合高中,就在于这些成熟的产业环境可以为综合高中的生产实践、实习实训提供资源平台。综合高中不仅仅指向升学,还为未来升学无望又有就业需求的学生提供一定的职业课程和生产实践实习的机会,而各产业园区、大型企业就是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可以把升入普通高中学生比例较低的初中或者招生面临困境的中职学校改建为综合高中,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实训资源,节约办学成本。如果周边没有这样的学校,也可以考虑建立新的综合高中。
对于综合高中的具体运作方式,可以在高一的时候实行统班编制,对所有学生实行普通高中通识教育,从高二开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涯诉求,通过选课的方式渐进式分流,满足学生升学与就业的双重需求。
撇开就业目标,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还有哪些实质性的价值呢?
其一,促进职业认知,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可以视为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核心路径之一。小学和初中的职业启蒙教育不在于过早地给学生敲定一个职业方向,而在于多给学生打开一扇窗,静静地等待着一个可能性的发展方向。高中的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围绕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偏好,通过职业课程选修、职业体验逐渐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
其二,养成劳动习惯,培育良善的职业伦理。基础教育阶段的“动手实践”相关课程和活动,并不在于介绍具体的劳动过程、生产工具和职业材料,而是通过劳动过程培养科学的劳动方法、严谨的劳动习惯和持久的劳动热情等良好的劳动习惯。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源有效供给视角下普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