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媒体职教 > 中国教育报 >

车菲:信息技术如何与中职课程有效整合   

2018-11-20 09:50:08 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如今,中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此次课程改革不仅涉及到各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对数学等文化基础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今,中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此次课程改革不仅涉及到各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对数学等文化基础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师应更新观念,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努力推进现代信息化教学。”因此,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中职课程的有效整合既是课改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也是提升中职教学质量的必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以笔者所教授的“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为例,在传统教学中,对于该内容的设计常常采用导入环节教师叙述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新知环节教师引领公式推导并板演过程,练习环节学生在书本上完成教材习题等。而在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无论是教学思路还是教学手段都有了较大变化。比如,笔者就针对中职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强,但数学基础十分薄弱且学习兴趣严重缺乏的现实情况,在情境导入环节,以“计算机病毒传播”问题为例创设教学情境,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这种结合专业特点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辅助学生理解题意并建立数学模型。在发现新知环节,将动画演示与教师书写有机结合,并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有限到无限,实现由“形”到“数”再到“符号”的转化,能够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逐步突破教学难点。在学生练习环节,分公式辨认、直接应用公式及综合应用公式三关设置练习,并以闯关游戏的方式检测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记忆和运用情况,不仅能够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检测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引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明显,一是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信息化手段的直观形象性对人感官的冲击力,是单纯依靠教师口头叙述题意所不能及的,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信息化手段能基于中职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水平,将难懂的数学推导过程简单化、形象化,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并在头脑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三是能实现即时评价和反馈,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和双向互动。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即时统计汇总、双向传输等功能,比传统教学更加方便、高效,使教师和学生能及时把握掌握知识的情况。
 
  但是,信息化教学的劣势也同时彰显,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成本和技术问题仍有待解决。所以,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全面普及需要一定的时间,除了学校对环境、硬件的支持和配备外,还需着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更新观念,增强教师的信息化意识,更重要的是对教师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从而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真实的课堂实践。因此,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和思考,笔者就中职信息化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首先应是优秀的“教学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突出实用性,不能为“信息化”而“信息化”。如今,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从最初的几个学科逐步扩展到多专业、全学科。随着信息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其优势和效果也逐步得到教师们的广泛认同,技术越来越精良、花样也不断被翻新。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教学是一门艺术,表现力固然重要,但实效性才是根本。并非所有学科、所有内容都需要信息化,“用不用”“什么时候用”“怎样用”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首先应是优秀的教学设计,它既要有先进的理念、高超的技术,又要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它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对学情的准确定位,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判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到不盲从、不做作、不夸大、不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更不能用信息化手段代替学生的思考和实践。只有经过理性思考后,才能从教学的本质出发,使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最终真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二,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应逐渐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应致力于每位学生的需求,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发展。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不仅应着眼于教师“教法”上的不断创新,更应聚焦于学生“学法”上的不断改进。要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出发,致力于满足不同基础、不同能力学生的不同需要。比如,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设置教学进度和闯关练习;根据学生的反馈效果生成个性化的作业等。改变“一刀切”的传统模式,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这一切都要依赖于信息化技术的强大支撑,更与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密不可分。
 
  第三,教师是信息化教学推进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也可能成为最大的阻力,要加强对教师理念和实践的双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化教学的硬件投入固然重要,但关键因素在教师,它不仅有赖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更有赖于教师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先生曾说:“即使在信息技术运用教育投入巨大的国家,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没有明显提升,两者之间并不简单相关。技术确实很重要,但为了实现技术所体现的巨大潜能,各国必须提高投资的效率,关键一点是必须把教师推到设计和实施信息技术变革的前线。”瑞士教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1/2资源投入教师培训,1/4投入硬件,1/4投入软件,他们强调,如果不投入1/2的教育资源在教师培训上,其他所有的投入可能白费。由此可见,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的主力,亦可能成为最大的阻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改革的成败。因此,要加强对教师理念和实践的双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作为中职教师,在新课改理念的倡导下,我们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探索的空间,要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以学生能力的提升作为检验教学成败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切实提升中职教学质量,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作者单位: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