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教育部之前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也提出,“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符合中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机制。”这要求中职学校要加强研究,运用切实可行的教育路径开展德育工作。然而,当前针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有效路径的实证研究较少,对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还停留在经验层面,德育的有效性常常受到社会的质疑。因此,笔者以辽宁省某市的中职学校为例,从中职生的成长环境、职业认同感、德育实现路径等方面开展调研,尝试提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根据辽宁省B市的中职学校分布情况,笔者所在的调研组对区域内中职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微信发送在线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293份,问卷有效率100%。在参与调研的中职生中,一年级72人,占比24.57%;二年级125人,占比42.66%;三年级87人,占比29.69%;已毕业9人,占比3.07%。其中,男学生96人,占比32.76%;女学生197人,占比67.24%。
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是中职学生德育环境较好。在学校氛围的调查中,认为学校“关注学生成长”的最多,占48.81%;在家庭氛围的调查中,认为家庭愉快的比例最高,占77.47%;在成长关键因素的调查中,有47.1%的学生认为家庭作用最重要,学校和社会的作用相对认可度不高,分别占22.87%、17.06%。可见多数学生认可学校的育人价值,家庭氛围有助于学生成长,其成长环境并非部分研究所提出的“缺乏关爱,家庭教育缺失”。
二是学生具有较好的职业认同感和多元价值取向。在职业态度的调查中,选择“爱岗敬业”的占53.92%;在职业技能学习状况调查中,选择“喜欢学,学习得很好”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54.95%;在对学生品行、健康、职业技能最关注情况的调查中,选择最多的是“品行是否端正”,占比37.88%;在对学生理想的调查中,有43%的学生认为“让家人生活得幸福”是其理想。可见中职生普遍喜欢自己所选的专业,能够正确对待职业发展,同时也显示中职生的价值观多元,中职德育应重视其导向作用。
三是教师在中职德育中作用显著。在对最有效的德育形式调查中,“教师的关怀指导”在所有选项中占比最高,达30.72%;排在第二位的是“周围人的影响”,占20.82%。在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类型方面,78.16%的学生最喜欢“充满爱心,关怀学生”的教师,只有2.73%的学生喜欢“严肃严格,一丝不苟”的教师。可见在职业教育中,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显著,关注教师的师德建设仍是重中之重。
四是德育形式应去繁就简。中职学校德育有效性的调查结果显示,德育形式与学生感知效果没有显著关系,只有5.46%的学生认为“品德课程”对德育最有效,选择“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占比8.19%,选择“大型活动”的占比16.04%。与多样的德育教育形式相比,“教师的关怀指导”选择的人数最多,占比高达30.72%。可见花费大量时间在活动形式上可能并不会取得预想的效果,德育的路径方法应符合学生自身的成长规律。
五是学生喜爱主动参与式教育方式。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倾向主动参与式教学,最喜爱“动手实践”的学生占46.42%,喜欢“游戏中学习”的占24.91%,选择“听老师讲授”的仅占9.9%。可见当前职业教育中,学习方式相对多样,学生在德育活动中体现出对自主学习方式的认可。
调研讨论与建议——
首先,提升中职德育的实效性。一些研究提出当前职业教育德育模式僵化,内容不具有时代特征,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问题和瓶颈。但调查结果显示,最有效的德育途径是人的影响,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和周围人的影响最有效。由此可见,形式只是内容的外在表现,好的形式虽有利于深化、丰富、拓展内容,但如果片面注重形式,不顾及学生德育的特点和本质,只靠花架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倒使形式成为阻碍德育的绊脚石。因此,中职德育不应拘泥于形式,要抓住影响学生德育的关键因素,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提升德育的实效。
其次,发挥学生的德育主动性。学生道德修养意识的提升、自我认知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需要靠内部自觉形成,在内驱力缺失的情况下,无论教育方式如何强化、方法如何创新,德育的效果都难以令人满意。调查结果显示,有71.33%的学生更喜欢自主参与式学习方式,要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改变德育孤立的存在方式,减少说教式灌输、居高临下的单向传导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要改变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的内在动机和需要得到激发、唤醒、引导、启迪;还要将德育融入校园文化、课堂教学、学生生活等,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德育体验中,得到自主发展和价值引领。
再其次,提升教师德育工作能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道德情操、处事方式、行为准则、治学态度等,对教育学生至关重要。调查显示,喜爱“充满爱心、关怀学生的教师”比例高达78.16%,认为“教师关怀指导”是有效德育路径的占1/3以上,可见教师在学生“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培育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方面,首先要选择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善于思考、有爱心的人做教师,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就会亲其师、信其言,乐于接受教导。其次要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校风的引导、教研活动的指导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教师的个人修养,并通过评价、考核、制度规定等督查教师的言行,提升教师的德育工作意识和能力。
最后,注重家庭在德育中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启蒙老师。调查中,学生认为家庭及社会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超过60%,而学校教育仅占比22.87%,充分印证了家庭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因此,中职学校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在德育中的作用,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次,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通过家长见面会、家长课堂、家访等多种形式,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再其次,要增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形成即时高效的反馈机制,与家长携手关注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思想动态与变化,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教育合力。
(作者单位:大连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