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问题在于:当我们在谈论教学质量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什么是教学质量?如何衡量、如何评价?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问题在于:当我们在谈论教学质量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什么是教学质量?如何衡量、如何评价?
浏览一些学校的网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技能大赛获奖、教学大赛获奖、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课题评审、就业情况、卫生检查、主题演讲、主题班会、智慧校园……
这些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标志吗?如果我们对什么是教学质量没有共识,“提升”从何谈起?
究竟什么是教学质量?《教育大辞典》(顾明远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解释为:“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笔者理解,这一概念包含了几个要点:第一,教学质量要衡量的是教育水平的高低;第二,衡量教学水平的高低离不开客观公正的科学评价;第三,要评价就要有标准,评价标准要以培养对象的质量为依据。然而非常尴尬的是: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评价体系、评价制度还处在极不成熟的“幼儿期”。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情况大抵也是如此。因此,用不成熟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去评价千变万化、包罗万象的教学工作,其结果可想而知。比如:
教育部针对本科院校进行的教学水平评估,社会各界在充分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提出了诸多异议和尖锐批评。
江苏省教育厅于2009年委托省教育评估院牵头组织的“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水平评估”,耗费了巨大的人财物力。客观地说,评估的确促进了五年制高职的专业建设,但由于评估指标体系局限在“外部控制”所能掌握的范围内,未能与“培养对象质量”和学校专业内涵紧密挂钩,最后的结果难以令人信服。
目前在全国职业教育领域轰轰烈烈开展的教诊改,笔者没有参与,不好妄加评论。但一些职教同仁称其为“变相的评估”“用迎评思路走过场”“热衷于补材料、做材料甚至是‘造材料’”,他们发出质疑:教学诊改缘何如此变味?一些教师告诉我,教诊改让教师填报数据,胡乱编造数据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师们担忧,在这些数据基础上得到的教诊改结论,可靠吗?
应该看到的是,尽管迄今为止对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尚没有成功的经验,但包括上述举措在内的、试图对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的所有努力仍然是有积极意义的。笔者甚至认为,教学质量的内涵原本就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当教育目标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过渡的时候,教学质量的内涵也一定是同步变化的。鉴于此,教学质量评价的完善过程或许就是一个不断向“真理”靠近的过程。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谈论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应该从何处谈起?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点?笔者认为,有这样几个问题是不容回避的:
一、回到常识看问题: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职业教育是干什么的?这既是一个常识问题,也是一个“知识含量”“理论含量”很高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单是对职业教育的叫法就有多次变化,诸如“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技术教育”“技术和职业教育”等。也许是职业教育这门科学相对“年轻”,对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追问都能引发一连串的问题,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对此,当代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形象地说道:“我几十年来好像在大海中游泳,有时隐约看到前面有陆地,以为发现了新大陆,但游到跟前一看,原来还是老地方;有时又好像在森林中漫步,总想找一条捷径走出森林,但总是在里面打圈圈,走不出来。”(《我的教育探索——顾明远教育论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作者前言)
理论上说不清楚,我们就回到常识看问题,笼统地说,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那么问题又来了:一是把什么样的人培养成技术技能人才?仅仅是初高中毕业生吗?二是谁来培养?仅仅是职业院校吗?三是如何培养?按照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吗?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探究。事实上,一些职教工作者始终没有放弃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如2018年9月11日《中国教育报》刊发的崔志钰老师的《不设限天地宽》一文就是一篇好文章。崔志钰老师就提出了“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职业教育应该是随时随地的教育”等颇有见地的观点。
笔者认为,单就中职教育而言,当代教育家顾明远先生的论述堪称经典。顾明远先生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打基础。具体地说,“要打好下列三方面的基础:(1)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这种学习包括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也包括终身学习。(2)为将来接受职业训练或者为完善职业训练,提高职业技能打基础。(3)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打基础。这里面包括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思想品格的初步形成,心理品质的发展,体力的增强,生活能力的培养等等。”(《我的教育探索——顾明远教育论文选》257-260页)
顾明远先生的观点涵盖了终生学习、就业指向、人的发展等多个方面,既强调了中职教育的职业性、基础性,也突出了中职教育的教育性、人本性。笔者认为,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在考量教学质量的时候,应该把顾明远先生“三个基础”的观点作为重要参考,对照检查这“三个基础”打得怎么样?是否有所偏废?否则,我们就极有可能犯下“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这样的常识性错误。
二、回到现实看问题:对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要有清醒的认识
如前所述,职业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这个任务我们完成得如何?
胡适在一百年前曾经说过:如今中学堂毕业的人才,高又高不得,低又低不得,竟成了一种无能的游民。这都由于学校里所教的功课,和社会上的需要毫无关涉。所以学校只管多,教育只管兴,社会上的工人,伙计,账房,警察,兵士,农夫……还只是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社会所需要的是做事的人才,学堂所造成的是不会做事又不肯做事的人才,这种教育不是亡国的教育吗?(胡适《不朽》:归国杂感。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
当下的职业教育在有些行业恐怕与胡适所说的情况大致相同,即,宁愿用那些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初高中生或者普通高校毕业生,也不愿意用所谓的技术技能人才。比如,汽车4S店的营销人员有多少是职业院校“汽车营销与管理”专业毕业的?同样的情况还可以在软件、电子商务、物流、文秘公关、社区管理等行业职业领域找到例证。
这种现状是任何一个对职业教育有感情的人都不愿意接受的。但现实如此,尽管残酷,我们只能接受。这种现状提醒我们,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仍需加倍努力。
三、回到原点看问题:立德树人应该成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核心
既然教学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那么,对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就应该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问题来展开。从这个意义上看,立德树人就不应该仅仅是德育工作的目标,而应该是整个职业教育的目标。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本文开头所说的“什么是教学质量?”“如何评价?”等问题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路径。即,对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不能离开立德树人这个核心,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的制定、评价方法的选择等都要突出“人的发展”。
立德树人是一个系统工程。“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变化的、受各种因素影响的过程。因此,对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除了要对学生在职业学校这几年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外,还应该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在此之前接受基础教育的情况;二是学生毕业后的表现及发展情况。不考虑前者,就很难体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艰难与障碍,同时也无法准确衡量职业教育工作者在人才培养方面所付出的艰苦努力;不考虑后者,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就是残缺的、不完善的,同时也容易造成职业学校强化当前管理、忽视立德树人的“近视”“短视”办学倾向。客观评价,当下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恰恰忽视了“入学前”和“毕业后”这两个因素。同时,由于受行政驱动、外部控制发展模式的影响,在职业学校中重管理轻育人、重技能轻素养、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对职业学校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价,必然会出现评价体系不完整、评价重点有偏差、评价标准有误导等一系列问题。
笔者写作本文的过程中,恰逢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职业学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职业学校提升教学质量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瞄准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把培养什么人作为“首要问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就会日益提高。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2018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