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战线播报 >

职业教育成为民主党派提案关注热点

2018-03-09 10:05:15 中国统一战线新闻网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各民主党派提交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党派提案中,职业教育成为提案中的热点。下面让我们看看民主党派都关注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哪些问题,反映了怎样的社情民意。

  各民主党派提交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党派提案中,职业教育成为提案中的热点。下面让我们看看民主党派都关注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哪些问题,反映了怎样的社情民意。
 
  民盟中央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案
 
  民建中央
 
  关于新时代协调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提案
 
  民进中央
 
  关于缓解制造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提案
 
  民进中央
 
  关于加强中央财政支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提案
 
  致公党中央
 
  关于助推现代学徒制 培育新型工匠人才的提案
 
  九三学社中央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民盟中央: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案
 
  (1)背景
 
  现代学徒制是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与保障措施。
 
  (2)问题
 
  一是法律法规以及管理机制待完善。二是资金难以持续保障。三是国际化平台紧缺。四是师资团队技能水平亟待提升。五是培养规模尚且有限。
 
  (3)建议
 
  一是强化运行机制调控和法律法规监管作用。二是设立现代学徒制专项资金。三是创新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办法。四是加强现代学徒制教学团队培养。五是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
 
  民建中央:关于新时代协调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提案
 
  中共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判断,明确了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奋斗目标。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指明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前进方向。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显著,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全国中高职在校生3000多万人,开设近千个专业,基本涵盖国民经济体系各个领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才素质等方面还面临一些挑战:
 
  1.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开放性,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的通道不顺畅。职业教育要真正面向全社会、对接产业发展、系统培养技能人才,离不开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但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开放性还很缺乏。以职业学校教育为主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吸纳行业、企业要素的动能不足;同时,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间衔接渠道不畅通,在专业、课程、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中职毕业生无法顺畅地进一步深造学习,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近年来,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采取生均经费拨款的方式拨付,这在实践中也催生了“什么专业好招生,就设置什么专业”“什么专业利润高,就多招什么专业”等不良现象,一些地区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盲目化、扩大化、同质化,与市场需求脱节。
 
  3.产教融合程度不够深入。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不够完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约束性和规范性,校企合作松散、浅层,合作内容和形式单一。校企合作行为多是靠外部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不足。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短期利益最大化”和“重视技能训练、轻视文化素养培育”等现象。
 
  4.职业教育专业教材更新缓慢。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材大多延用了二三十年,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更新缓慢,且不少职业工种已消亡,新行业、新工种却又无教材、无师资、无鉴定指导。
 
  为此,建议:
 
  1.加快构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重点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深化应用型本科转型,重点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型及其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探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培养工程技术开发、高层次管理和其他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施学分互认机制,探索技能与学分间相互转换机制,逐步搭建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相互开放、兼容、互联、贯通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2.切实提高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自主权。转变政府管理职能,通过规划、拨款、信息服务等方式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方面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引导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积极引导行业企业深入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围绕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技术变化的需要设置专业。推进职业院校现代化治理结构改革,组建由行业组织专家、企业管理人员、第三方机构学者、院校一线教师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院校特色、区域实际对专业设置进行论证,保证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特色化。
 
  3.改革创新现代学徒培养模式。实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建立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实践、实习实训、质量评价等全过程的机制。推进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构建,探索形成政府及社会力量全方位支持的“大国工匠”培育体系。企业要发挥师父角色的作用,制定学徒实习规范及考核标准。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开展道德素质教育,组织职业精神实践教育活动等方式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学校与企业共同打造行业领域的工匠文化。
 
  4.规范引导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坚持民办职业教育与公办职业教育并重的原则,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大型企业、行业组织举办职业院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各自办学优势,让他们“愿意办”。同时出台相关扶持和管理政策。明确兑现办学自主权政策,办学模式、管理模式、教学模式、领导体制、课程教材、合作形式等都应按照民办职业学校自主确立的原则进行政策设计。出台相关评估办法,定期开展评估,汰劣奖优,对于办学质量不高、管理混乱的学校取消办学资质,保证他们“办得好”。
 
  5.升级职业教育培训教材。开展自上而下的职业标准化建设,更新教材、职业标准、培训大纲等,促进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用新技术、新知识武装从业人员。
 
  民进中央:关于缓解制造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提案
 
  振兴制造业是经济“脱虚向实”、良性发展的关键,需要大量多层次、高素质的技能劳动者。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是制造业技能型人才供给的主渠道。但目前,技能劳动者供给与需求相矛盾,难以实现产业与职教共同发展,难以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性人才和人力资源支撑。主要问题有:技能人才的培养缺乏统筹协调;行业企业与技能人才培养脱节;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技能岗位缺乏吸引力。
 
  为此,建议:
 
  一、改革国家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顶层设计,设立“国家技能人才发展领导小组”的强机制,取代“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弱机制。
 
  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释放多元办学主体积极性。制定更开放合理的办学资质规定,制定更有效的企业激励性政策,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三、建立共享型公共实习实训基地,促进产教融合。
 
  四、改革现行劳动人事制度,提高技能型劳动在一次分配中的比重。
 
  致公党中央:关于助推现代学徒制 培育新型工匠人才的提案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行业订立标准、校企共同培养、政府充分保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明显的“需求引导”特征,突出体现了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
 
  现代学徒制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进行岗位技能训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当前国际公认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主导模式,是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
 
  2014 年12月教育部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做出专门部署,广东省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形成了一批成果,浙江省要求在2016年底全省五分之一以上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2020年须实现凡适合现代学徒制形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学校、专业均开展试点,江苏省遴选出26家单位作为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安徽省也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从安徽休宁的木工学校木工专业、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徽雕专业和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等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创新实践证明,现代学徒制在培养新型工匠人才方面优势十分明显。
 
  推行现代学徒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学校教学成本高,管理难度大。现代学徒制一般实行小班制,实习时间长,投入大,要求高;在学校与企业间交替学习,强调“做中学”,实训学徒易遭受工伤和意外事故,学校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大规模实行意愿不大。
 
  二是企业效益不明朗,参与热情不高。现代学徒制需要企业投入直接培训成本(课程开发、资料与耗材、人员工资、管理等费用)和学徒工资两大部分。学徒的劳动生产价值与投入成本之间的差值,决定企业是否开展现代学徒制最直接、最核心的因素。学徒跳槽或被挖走,企业将无法收回对学徒投入的培训成本,直接影响到企业参与的热情性。
 
  三是学生与家长对教学质量、权利保护有疑虑。学生及其家长对现代学徒制不了解,对教学质量、学生权利的保护有疑虑,怀疑或担心学校以实习为名强迫学生低价打工,企业借此获取低廉的劳动力,这也是现代学徒制招生困难的关键所在。
 
  四是师徒关系复杂,容易产生矛盾。学徒制成败之关键在于师傅与学生之间的个性化的教育过程。其间,学生学到了课堂教育中难以获得的不可言传的、具体的知识;师傅对学生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者,更是职业精神、价值观、人生观上的引路人,民间还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习俗。而我们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正处叛逆期,师徒观念差异大,容易产生矛盾。加上“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的观念,也影响到师徒关系的和谐。
 
  五是教学评价体系尚未确立,教育成效较难评估。现代学徒制教育成效如何评估还没有统一标准。调研中发现,休宁木工学校以设计打一张传统的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为评判标准,合格后授予“匠士”学位。安徽行知学校以获得工艺美术大师和名人为主要评定标准之一。制造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技能评价标准差异很大,如何合理、科学评估学徒制教育成效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建议:
 
  一、完善法规制度,明确各方权责。现代学徒制推行较好的发达国家,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之所以得以坚实合作,最重要的就是法律保障。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需要成熟的立法、高效的执法,保障现代学徒制发展。及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职业教育法》里明确学校、企业、师徒的权利和义务,保证各方的合法权利和法律约束,着重解决学校和企业管理风险、企业经济效益维护、师徒权益保障等问题。
 
  二、强化体系建设,加大监管力度。建立教学质量标准及监控评价体系、学生质量评价体系,提高现代学徒制办学水平;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和监管机构, 保证学校、企业、学徒三方规范化的落实现代学徒制。
 
  以“匠师工作室”为基本教学单位组织教学和质量评价,按照岗位、技能、师徒和企业运行制度等方面,设置科学合理的指标,重点评价现代学徒制教学进程、学徒效果、制度管理;实行国家工匠技能认证制度,全面实施工匠职业从业资格考试制度和技能等级认证制度;建立教学质量第三方认证体系,建立相对独立的教学质量认证机构,形成相对全面的教学质量认证体系,采用相对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认证办法,为现代学徒制保驾护航。
 
  三、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国家现行的现代学徒制税费减免优惠政策,缺乏刚性约束,操作性不强,应当明确制定项目推进、表彰奖励等激励机制,通过制度保障、政策鼓励、财政支持等路径,大力支持推广现代学徒制。通过财政经费支持弥补职业院校、企业、学生三方的成本投入;通过减免税收、专项扶持吸引企业踊跃参与现代学徒制。
 
  四、助力传统技艺,铸就匠心传承。第一,大力扶持、鼓励,积极引进传统技艺大师,进入职业院校设立“大师工作室”,在设施设备资助、薪酬补贴、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支持;设立专项资金,通过改善学习环境、补贴生活费用来吸引青年学生。第二,将工匠精神的传承列为职业院校德育考核的标准之一。第三,设立省部级荣誉称号,奖励德艺双馨的工匠大师、技师,并给予重要的物质奖励。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既是技能的传承,更是“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工匠精神的传承。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着力改变轻视职业教育的社会现象。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褒奖技术明星、能工巧匠,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提高他们的收入,营造现代学徒制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九三学社中央: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且门类齐全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力地支撑了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为广大青年打开了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2016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23万所,年招生930.78万人,在校生2680.21万人,每年开展各类培训上亿人次。职业院校共开设近千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劳动者,必须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社会认同度依然较低。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等传统观念影响,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一直被贴上了“次等教育”的标签,成为家长和学生在中考或高考失利后不得已的选择。虽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定了“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后,职业学校招生困难问题有所缓解,但生源质量依然“居低不上”,招生“乱象”也屡禁不绝。近年来诸如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中高职衔接等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改革步伐很大,但影响力很小,不仅普通民众甚至媒体都知之甚少。
 
  (二)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尽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职教界共识,由之衍生的引企入校、订单培养、设备共享、现代学徒制等创新举措推进也是轰轰烈烈,但由于双方需求的巨大不对等,“学校热、企业冷”现状依然没有改变,还存在不少“挂个牌、开个会、拍段视频”之类仅限于宣传报道或应付督导检查的“材料项目”“人情项目”。此外,政府投入不足,学校实验、实训设备跟不上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学生在校所学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不仅制约了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大大降低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意愿。
 
  (三)技能大赛“有点无面”。作为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平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提升职教影响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等诸多方面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已成了许多职业院校的头等大事。但相当一部分学校为追求成绩而将本该是“以赛促学,由点带面,全面提升”的技能大赛搞成了“有点无面”的“应赛教育”,不仅背离了举办职业大赛的初衷,也无助于职业院校整体技能水平的提升。如果由此片面地形成以单项技能能力来衡量学生优劣之风,更是与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全面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
 
  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引领风尚,提升职教社会认同度。大力倡导“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时代风尚;让公众更清晰地了解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发展方向、培养模式,使学生、家长更能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同时,应加快构建、完善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包含中职、高职、本科院校(含双一流大学)在内的办学链,加大职业教育内部不同层次及不同形式教育之间的沟通,为职业学校学生拓展更多通向高等教育的有效升学通道。这样不仅可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多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可以有效提高生源质量,解决职业学校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后顾之忧,进而提升职教社会认同度。
 
  (二)多方发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要改变“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校企合作现状,实现校企之间人才供需真正的无缝对接。世界银行研究表明,职业院校生均经费为同级普通教育的2.53倍,实验实习设备设施的成本更高。应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稳步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在全国教育总经费的占比,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职业教育规模相适应,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为学校培养优质技能型人才提供物质保障。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为学校“松绑”,让企业在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乃至岗位资格认定等诸多方面有更大的话语权,以确保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相关部门也应尽快落实、完善、拓展对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提升吸引力,尽可能使“有情怀”“有远大战略目光”的企业家除了获得精神上的赞誉外,也能从校企合作中获得足够的物质回报。
 
  (三)点面结合,实现技能、素养双丰收。改变技能大赛“有点无面”现状。一是在市级层面选拔上,将参赛选手成绩与该专业、该选手学校的技能抽测成绩挂钩;二是学校参赛团队由学校推荐与组委会在学校随机抽选学生联合组成;三是进一步研究、完善比赛形式,使之能更全面地测试学生职业素养;四是完善赛制,调整赛项,将已实施多年的全国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提升到与“技能大赛”同等重要的高度,实现素养、技能两翼齐飞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四)围绕中心,统筹规划,助推脱贫攻坚。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把职业教育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细化实施细则。特别是要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因地制宜,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学生到城市优质职业学校就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民进中央:关于加强中央财政支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提案
 
  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要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一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当前,一些具有转型意愿或正在转型中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面临诸多“纵深推不动、横向铺不开”的转型阻碍,中央财政支持应用型高校转型的信号不强、力度不够,同时存在投入不配套、办学成本高、地方高校财经管理自主权受限等瓶颈问题。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高校是一项紧迫的系统性改革工程,需要财政部门综合施策、精准引导,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释放更加强烈的政策信号、强化转型预期管理,切实保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服下“定心丸”,不走回头路。为此建议:一是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计划”;二是完善中央财政投入机制;三是赋予地方高校更大财经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