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农,男,1957年12月出生,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船舶钳工,高级技师,负责主管调试。1993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2004年获中船总公司“技术能手”称号;2010年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陈志农,男,1957年12月出生,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船舶钳工,高级技师,负责主管调试。1993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2004年获中船总公司“技术能手”称号;2010年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主要事迹:
从工作开始之初,喜欢钻研琢磨的陈志农就尝试着制作很多的简易工装设备,很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这给他的钻研付出带来了更大的动力。陈志农非常感慨自己曾经在国外的工作经历,没有后援的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公司交予他们的任务,这段至今难忘的经历磨练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练就了一身处理复杂状况的十八般武艺,2004年陈志农获中船总公司技术能手,2010年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一段无法忘记的海外工作经历
刚开始工作时,陈志农从事的是最基本的技术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但是陈志农喜欢钻研的劲头让他在工作中尝到了很多的甜头,在刚踏入工作岗位时,他就开动脑筋有针对性的进行了很多的尝试,比如为了辅助工作,陈志农不断的进行小范围的技术革新,制作出了很多的工装和工具,虽然不是很耐用也不是很规范,但是为他节省了很多的工作时间,大大提高了效率,也减轻了劳动强度。这样的努力,在得到厂领导的肯定和鼓励后,陈志农“一发不可收拾”,全身心扑到了技术革新的钻研道路上。
谈到职业生涯中最让他难忘的事情,陈志农回忆起了十多年前一段在国外的工作经历。1996年8月,中船集团派往阿尔及利亚8条援外船,陈志农当时的职责就是负责这8条船的轮机维修。同样的故障在国内也许很容易就可以得到解决,但是由于国外零配件的标准和国内有很大差别,故障解决的难度异常巨大。陈志农开始自学零配件的加工,从设计到开工都由自己完成。在这两年半的工作过程中,陈志农带领的二十几人团队解决了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每修好一条船都有一股很强烈的荣誉感,虽然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成功和喜悦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在驻外工作期间还发生了一个插曲。一艘准备派往法国访问的援外船,其中一个主机无法启动,可以断定为操作系统故障,但是时间很紧迫,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复杂的轮船操作系统中找到症结所在,这种关系到祖国荣誉的压力可想而知。当时在现场值班的恰巧是陈志农,经验丰富的他没有知难而退,而是下入到机舱中,静下心来一点点检查、一个个排除,终于把问题点锁定在了一个老化的O型圈上。
陈志农感慨:“经历了这没有后援的两年半时间,我个人的技能水平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在以后的工作中面对问题时也更加的自信。”
创立新工艺是他的绝活
陈志农从事船舶轮机钳工的安装及设备调试工作近30年,他刻苦钻研技术,不断探索,形成了一套对船舶轮机的安装、调试及维修等独特的技能,他参加了卢浦大桥、港口机械等重大工程的建造,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近年来,他在船舶安装、调试中不断创新、发明,撰写论文,提出新的工艺方案。进一步提高船舶的安装质量,缩短船舶建造周期,一直是陈志农在工艺改革上关心和探索的问题。为了提高工效,他首创了将船上某一区域的设备、基座、管系附件等的集合,在良好的工作环境,按实船的尺寸和空间,完全按照图纸及工艺要求组合安装,然后将组合模块整体吊装至安装区域,按要求固定即可完成安装。组合式模块的整体吊装方法无论是在作业环境、施工周期以及提高产品质量等各方面都优于传统的作业模式,这种施工模式被工厂誉为“陈志农作业法”,平均每船施工周期比原来缩短51天,少消耗工时3000时,已在公司得到了推广应用。
江南造船厂前几年一个船台通常一年下线三条船,通过技术革新和员工技能水平的提高,目前已经可以达到年下线十二条船,而江南造船厂的目标是可以做到十五条船的水平。这样大幅度的提高效率,若离开科技创新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以陈志农师傅带头的团队正是凭借创新的思路设计出了一套新的艉部安装平台,可以将工作效率再上一个新台阶。这一实用工装的研制并实施,有效缩短了船舶设备的安装周期,减轻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现已获得国家专利。
老师傅并不畏惧新技术
在工作上每个人取得成功的概率都是平等的,工作上的习惯和态度往往成为左右这一概率的关键因素。陈志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无论个人经验积累到什么程度,都还得不断学习。他正是在工作中不断秉行着这一句话,只要有任何学习的机会他都会弯下腰来学习、实践。对于一名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师傅来说,丰富的经验已经几乎可以涵盖了目前能碰到的所有问题,但是在平时的工作中陈志农仍然认真的做好自己的修理记录,一丝不苟的态度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无法做到的。
在谈到现在年轻人的时候,陈志农很谦虚的说,年轻人有年轻的长处,他们在某些方面掌握了很多的他这样的老师傅无法了解到的知识,作为一名带徒传技的师傅,他也要不断的去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不然迟早要被社会淘汰。
行业日新月异,当前新技术的推出更是层出不穷,而新技术的应用对老师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陈志农表示,通过自己多年来的工作总结,老技术掌握扎实的话,学习新技术也不会有很大困难。所以只要把基本功练好,任何的新技术都不会成为个人技能水平提高的绊脚石。在面对新技术或者新模式的时候,陈志农谈了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他习惯的做法是无论这种模式是什么,既然已经推广到了自己的面前,那肯定就有它自己的优势,他都会先学着适应并掌握它,然后通过总结,找到缺陷或者可以改进的地方,开动脑筋打开创新的思路,并且大胆的进行理论推理和具体实践。
工作室就像一只螺旋浆
2012年3月陈志农技师工作室成立,小组成员及管理人员10名。这样以技能工作室为形式的组织团体概念在江南造船公司尚属首次。公司希望可以发挥像陈志农这样优秀老师傅的作用,在“创新转型”的大背景下,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工作室通过开展项目等途径提高优秀技工在整体员工中的比例,同时也培养一些相关工种的领军人才,打造公司的人才梯队建设。
陈志农谈到,在老师傅已经退休,而新员工又无法有效的在第一线发挥作用的困难阶段,工作室会针对性的组织有经验的同事开展技能培训课程,带领新员工系统地进行岗前培训。单就陈志农自己一个人的统计,近两年来他已经组织了大概四百多课时的各种形式的培训课程,陈志农也善于利用动画等各种容易理解的形式制作培训文档,在学员中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除此之外,陈志农自己也依托项目带教,两年来自己带的徒弟中已经有十位从高级工成长为了技师。
科技创新为企业和员工在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劳动强度等很多方面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因此,为了鼓励科技创新,江南造船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创新部门,对像工作室这样的组织或者个人在创新研讨、经费申报、成果整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协助,争取把每一个灵感转化成生产力。
陈志农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现在的成功是靠他的天赋,他始终觉得自己取得的任何成绩和他个人勤奋踏实的态度分不开的。技能大师工作室要做成企业的标杆,这是陈志农这位“普通钳工”对未来的期待。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