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个时期,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力图通过院校实践,积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经验,为职业教育人才的特色化培养提供优化路径。在梳理浙江金华现代学徒制改革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婺剧人才培养模式自然契合了现代学徒制改革的本质要求,是一个效果显著的实践样本。
当前一个时期,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力图通过院校实践,积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经验,为职业教育人才的特色化培养提供优化路径。在梳理浙江金华现代学徒制改革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婺剧人才培养模式自然契合了现代学徒制改革的本质要求,是一个效果显著的实践样本。这个实践样本的形成,经过了以下4个阶段。
起于行业需求。婺剧是金华地区的地方剧种,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当地的老百姓,特别是农村的老百姓十分喜爱婺剧,演出市场相当火爆。然而,一段时期内,义乌婺剧团等专业演出团体出现了演员断层的现象,学校培养的人才专业性不足,剧团师傅带徒弟受到体制与机制的限制,剧团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危机,迫切期望找到合适的路径,重振旗鼓,使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源于政府推动。非遗传承人才缺乏的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多年来,当地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纷纷呼吁,希望政府引导支持婺剧人才的培养与传承。政府作出积极回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找到了比较好的问题解决方案,由义乌婺剧团与金华艺术学校合作,共同培养婺剧演出人才,并解决了两个实质性问题:一是解决学员编制问题,学员成为剧团事业编制员工;二是解决培养经费问题,每生每年1.5万元,共计9万元。
形成校企合力。校企合作是一幅“画”,这幅画要依托政府这张“纸”。有了政府的主导与支持,校企之间基于自身需求,就会自然形成合力。于是,学校与剧团“共同招生”,按照角色要求选拔最适合的学生;“共建课程”,学生既要学习文化知识,也要学习专业理论,更要强化演出能力训练;“共建基地”,除了学校的教学场所以外,剧团的剧院甚至流动剧场也成为学生培养的实践基地;“共建师资”,学校重点提供文化与专业课师资,剧团有经验的演职人员成为兼职教师;“共同教学”,在真实的演出场所中教学,教学场中有学校教师、剧团演员甚至导演;“共同评价”,学校与剧团共把质量关,同时参与教学的诊断与改进,最后以汇报演出的方式完成毕业评价。
取得明显成效。首期学员40名,培养期共6年,他们毕业后受到剧团的热烈欢迎,剧团的演出力量得到“成建制”的增强,不少毕业生很快成为“台柱子”。这一做法自然引发辐射效应,浙江婺剧团在金华市政府的支持下,以同样的模式开展订单式培养,招收学员50名。周边的衢州婺剧团、建德婺剧团受到启发,也纷纷与艺术学校开展合作。几年来,学校招生状况发生了根本改变,采用现代学徒制的婺剧专业生源招录比达到10∶1左右,实现了人才培养的进、出两旺。
分析现代学徒制的这一实践样本,我们发现它具有几个方面的明显特点:它是简洁的,没有复杂的合作结构,不需要复杂的机制支持;它是明确的,政府要做什么,企业要做什么,学校要做什么,定位合理明确;它是自然的,在政府的主导下,校企双方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没有过多的外部制约与干扰;它是符合理论的,它是本土实践的结果,但是比对德国、英国、瑞典等国现代学徒制的典型结构,发现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作者系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省特级教师、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