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0日14时,肖凤翔教授团队在天津大学教育学院324会议室成功举办以“学术研究的有效性与学术研究的动力”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图为研讨会现场
2019年3月20日14时,肖凤翔教授团队在天津大学教育学院324会议室成功举办以“学术研究的有效性与学术研究的动力”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肖凤翔教授的主持下,本次研讨会主要由付小倩和杨顺光两位博士生进行主题汇报,博士后覃丽君副研究员及其他在校硕博研究生等17名团队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一、主题汇报
《问“道”中的反思——基于个体经验的叙事》
博士生付小倩结合个人学术研究的反思与学术素养生成的体会,从“道”之源:“形而上”的领悟、“道”之寻:“形而下”的体悟、“道”之立:“形而中”的感悟三个方面予以阐释。
首先,她从“君子学以致其道”出发,提出学人的共同使命——心怀学术信念,坚守学术理想,“以致其道”。所谓“道”,即道理、规律、理据。在肖凤翔教授潜心为学,踏实研究的教导下,她结合自身的学术兴趣开启了问“道”之旅。
其次,她分享了自己在肖凤翔教授悉心指导下,借助国家资格框架的课题研究,广泛阅读经典著作、潜心学术研究的成长感悟。以近期发表的《职业能力标准演进的技术实践逻辑》一文为例,她深刻剖析了自己的寻“道”过程,指出学术论文作为问道过程中认识结果的表达,其实是将自己对概念的理解结构予以规范化表达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借助系列学术概念进入到逻辑空间,以发现其中隐藏着的问题和问题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理论和论证,并强调对学术概念的解读及概念框架建构的重要意义。
最后,她从目标、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对自己的问“道”之旅予以反思,并鼓励大家要基于对话去建构相关概念的理解结构,主要包括“与现实对话,不被视为‘狂想曲’;与理论对话,不被视为‘缺乏深度’;与历史对话,获‘先见之明’;与比邻对话,借国际之力;与师者对话,解为学之惑;与同门对话,增同行之智;与自我对话,保慎独之思”。
《祖师爷信仰之于职业精神培育的符号学阐释》
博士生杨顺光从研究缘起、研究分解、研究反思三个维度对《祖师爷信仰之于职业精神培育的符号学阐释》一文进行剖析和经验分享。
首先,杨顺光总结了该选题形成的三个基础。一是困惑于“我”的存在,经过不由自主沉迷和歧路亡羊式寻找,最终在回归传统修学后有所感悟。二是爱好“中西”的比较,在中西文明形态的寻根之旅中,对不同信仰体系进行对比,接受不同思维方式的冲击,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三是受益于师门的熏陶,通过参与师门仪式活动,接受老师治学的引导以及现实榜样的感染,获得了职业精神培育的直观经验。在此基础上,偶然听到郭德纲在相声中反复提起“祖师爷”,便产生了该选题的灵感。
其次,杨顺光以该论文文本为例,解读了其引言、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对象的初步分析、研究对象的教育学意义、对策建议等部分的写作思路。
引言写作目的是为了引起专业读者对本研究的阅读兴趣,应当清晰梳理学术研究与政策法令、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研究进展与本文创新的逻辑关系。
理论分析框架是让所有研究内容站立起来的骨架,它决定了研究问题的理论观察路线,并以此串起研究中的主要概念。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一方面是把握研究对象并界定其学术话语层面的内涵外延;另一方面是结合研究问题生成适切的分析框架,明确分析框架的宏观微观构成要素,融入到研究对象的现实存在状态,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研究对象的初步分析是准确了解研究对象的内外部事实性特征,帮助人们总体把握真实的研究对象,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对象的抽象价值或原理奠定基础。
研究对象的教育学意义是由研究对象所引起的教育理论观点的阐发,是透过研究对象事实性特征进行的理论反向推演。教育理论观点的形成,需要教育思想与研究对象同在,没有思想,就算找到研究对象也不知道如何生成新的学术观点;没有具体的对象,又缺乏一个思想落实的现实依托,让人理解起来费劲。
对策建议是教育学论文的标配,不能与研究风马牛不相及,应当与研究结果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不能写空,要落到实处。
最后,杨顺光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感悟到做学问是从无明到无无明,直到无无明尽的无限求解过程,不要回避、掩盖内心深处的不安,因为这正是发现问题、提升自己的契机;思想穿透力是学者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契入学术职业的本质特性,才能成为不可替代的职业学者;成长路上,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正面地看待周围一切,努力吸收自我成长的养分。
二、交流研讨
汇报结束后,同学们进行了研讨,纷纷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大家一致认为从事学术研究,首先需要思考“做研究是为了什么”,要处理好“道”与“器”的关系;其次应明白概念界定的重要性,概念的厘清是认识研究对象的过程,概念间的关系和相互规定性是厘清研究框架的重点,把握好核心概念是研究的基石;最后则是不仅要走向自己,时刻进行灵魂的拷问,还要走向他人,彼此间的对话交流是辨明真理,规避思想误区的好途径。
三、评价总结
肖凤翔教授对本次学术交流会进行了四点总结:一是做研究要找准核心概念,从而建构理论研究或分析框架;二是在学术锻炼中最重要的是实现思维的变化,进而能生产知识;三是思考问题时要进行古今中外的对比,有助于实现学术的不孤独;四是做学术要有耐心,踏实研究。
最后,肖老师再次叮嘱大家,论文是研究的成果而不单是写作的结果,需要的是深入的思考和严密的逻辑。为此需要加强阅读,充实头脑,不断反思。同时为学与做人是统一的,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此次学术交流会在肖老师的总结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