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国家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为新时代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高职教育作出顶层设计。开新图强之际,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顺时以动,因机而发,立足既往办学经验,结合时代要求,开启了新一轮全面深化内涵的奋斗。
■ 落实“职教20条”开启职教新时代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2019年1月,国家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为新时代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高职教育作出顶层设计。
开新图强之际,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顺时以动,因机而发,立足既往办学经验,结合时代要求,开启了新一轮全面深化内涵的奋斗。
其对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改革方位、方向、方略的把握,及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方面的高水平创新给人以生动启迪,值得分享与借鉴。
骨干·优质·步步“高”
一所学校的发展壮大,往往取决于能否在变革创新中开辟自己的前行道路。
创办于1935年的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较早举办职业教育的学校之一。
进入新世纪,学校进一步坚持党的领导,积极适应形势任务发展变化,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逐步确立了“地方性、行业类、技能型、特色化”的办学定位,并鲜明地树立了“修德、练技、立业、报国”的校训精神,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办学成果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先后被授予国家首批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高校、全国高职院校双创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安徽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安徽省首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等诸多荣誉。
在学校党委书记张光胜看来,“职教20条”对“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的定位,有着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意义。他强调:“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既往的成绩取得,正是缘于对这一定位的坚持,而今后的探索实践更是将以此为遵循。”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之路,从“骨干校”到“优质校”,一个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为一体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开始崭露头角。
特别是近5年来,学校紧紧围绕“机电”特色,依托行业、优化专业、融合企业、促进就业、引领创业,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学校现拥有7个国家重点专业、5个央财支持专业、2个全国机械行业特色专业、14个省级特色专业、1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省级骨干专业。其中,“工业机器人技术”入选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并获批建设国家教育部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7个专业入选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并高水准通过国家教育部门验收。
学校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建立了三级技能大赛体系,校级大赛学生参与率80%以上;5次成功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3次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18位。
师资建设上,学校拥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143人,其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1.28%。近年来,教师在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奖17项,立项省级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MOOC等项目105项,承接《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和任务58个。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带着鲜明的办学特色、雄厚的办学实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带着对高端装备制造职教品牌建设的宝贵经验及深刻感悟,站上了新的起点……
产教·校企·深深“融”
“就本质来说,职业教育即‘面向职业的教育’,产教融合不仅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服务社会的桥梁所在,且两者互为促进。”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长侯大寅如是说。
在此理念推动下,学校始终坚持需求导向,紧密对接国家芜湖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江淮、奇瑞等汽车制造知名企业的需求,以优势专业为核心,集约化打造师资、实训等资源,形成了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2个特色高水平专业群为代表的一系列专业集群。
为进一步推进协同育人,学校成立了政行企校四方共同参与的理事会,在推进专业、师资、课程建设,改善实训条件,提升技术服务与研发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学校建有设备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室)162个,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4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9个、示范实验实训中心6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38个。其中,与集瑞联合重工共建的校外实习基地入选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基地,与芜湖储氏铁画共建的校外实习基地被评为安徽省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铁画锻制技艺传承教育基地”。
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与中电科南京55所、埃夫特智能装备、发那科机电、三只松鼠及安徽省春谷3D打印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并建立了中国铁画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储金霞大师等3个国家级别大师工作室和一批技术技能工作室、工匠工坊。
与此同时,学校不断拓展产教融合路径,与地方政府部门共建“弋江机电科技园”,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2018年科技服务收入超800万元;与埃夫特、中信通讯、安徽国信、安徽省春谷3D打印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牵头成立了拥有103家成员单位的全国机械行业数字化设计与增材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及“皖江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联盟”,积极服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近5年累计获授权专利1189件,是“2018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中仅有的高职院校。
此外,学校3年来共完成特种作业培训、企业在岗培训等非学历培训32623人次,被认定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安徽省特种作业人员和设备安全知识培训项目”获批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埃夫特机器人学院每年为企业培训海内外用户500人次以上,为工业机器人安徽制造“走出去”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卓越·创新·人人“行”
自2011年起,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连续发布《质量年度报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均超过95%,专业对口率达85%以上。
近5年,学生先后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6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9项;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2项;并在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与清华大学等知名本科高校同台竞技,获得团体一等奖和多项个人一等奖。
2017届毕业生徐本盛更是在“2018年全国第五届汽车装调工职业技能竞赛”中以首位的成绩荣获“全国十大操作技术能手”称号。
这一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学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
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对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学校以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为切入点,打破专业界限,独立设置“雨耕学院”,以“工匠型卓越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采用“双导师制”,通过“转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项目资源,形成反映专业综合核心技术的技能课程和教学资源”及“转化校企合作企业真实产品与工艺,开发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项目”两大路径,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力求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学校注重教学改革与创新,形成“服务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五度引领,五业联动’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86项,其中国家一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17项。
作为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创建”有机结合,在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7个专业积极开展试点,按照“建好一个机构、签好两个协议、明确三方职责”的工作模式,成立领导小组,签订培养协议,明确三方的职责与分工、权利与义务,现代学徒制试点成效明显。
学校坚持以校企合作为基石,立足学生(徒)岗位成才,校企共同开发基于岗位培养的岗位课程、课程标准及岗位标准等人才培养标准和相关制度,构建符合工学交替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实施“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角色融合的人才培养,实现学习环境与职业环境对接,学习内容与岗位技能对接,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创新打造“四位一体、三阶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提升了学生岗位技能,促进了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学校高度重视国际交流合作,与加拿大圣劳伦斯学院成立“中加班”开展合作办学,依托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等特色专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时代考题寄寓历史重托,改革创新书写高职未来。
面对时代大考,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早已整装待发,坚定沿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用“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办学品质标注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