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媒体职教 > 中国教育报 >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引领 协同推进高职院校“三全育人”

2019-06-19 14:09:28 中国教育报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王官成 陈磊 金正连 责任编辑:艾盈
分享到: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

 
  协同推进“三全育人”是立德树人的客观需要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依照人的思想发展规律、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的教育规律全面培育。
 
  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三全育人”恰好就是落实“精心引导和栽培”的客观必然要求,是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部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中指出,要“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一体化构建”充分体现了育人工作协同推进的客观必然要求。
 
  “三全育人”是一项战略性、系统性工程,要保持育人生态的纯洁性、育人政策的长效性、育人内容的整体性、育人过程的可持续性、育人方法的有效性,从而形成协同推进“三全育人”的良好文化氛围。
 
  “三全育人”全面落实之难点
 
  “三全育人”理念逐渐成为教育界共识的同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全”的落实与协同推进问题上还存在一些瓶颈,制约着育人效果的发挥。
 
  1.全员参与不够全。
 
  有的教职工还片面地认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书记的事,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主要表现在:二级学院书记参与多,院长参与不够;教师参与多,领导干部参与不够;辅导员参与多,教师参与不够;院系教师参与多,机关、教辅、后勤等职能部门职工参与不够;学校参与多,家长、企业和社会参与不够,等等。
 
  2.全过程用力不均衡。
 
  纵观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学校对学生成长的各环节培育管理用力不够均衡,甚至还存在一些“真空”地带。主要表现在:重视培养结果,不够重视培养过程;重视入学教育,不够重视毕业教育;重视校内学习教育,不够重视顶岗实习教育;重视上学时间教育,不够重视周末、假期教育,等等。
 
  3.全方位不够到位。
 
  青年学生正处于自我约束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学生的关注和培养应是全方位的,学生的参与融入也应当是全方位的,但目前参与面还比较窄、融入度还比较浅。主要表现在:课内全面,课外自愿;线上火热,线下冷漠;制度健全,文化短板;管理到位,服务滞后;教学深入,科研较浅;生活贴近,思想疏远,等等。
 
  以文化引领为突破口,协同推进“三全育人”实践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在“三全育人”实践中,立足问题导向,牢牢把握“育人核心”,以文化引领为突破口,抓住“三全”协同关键,全面将“三全育人”落到实处,育人成效明显。
 
  1.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全方位打造“三全育人”文化生态。
 
  文化在育人的过程中具有“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通过文化建设,方能在全校上下形成“人人育人、处处育人、时时育人”的良好氛围,着力打造全体教师员工潜心教书育人的良好文化生态,实现理念上“要我育人”向“我要育人”转变。
 
  一是厚植工业文化沃土打造“工匠精神”。学校以装备制造业为优势和特色,先后经历了“厂办校”“校办厂”的过程,依托学校63年积淀的丰厚工业文化底蕴,进一步投入千万元,在校园里打造“工业文化大观园”,着力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为学生“人人出彩创造机会”,从而系统地实现育人全员参与、全过程均衡、全方位覆盖。二是构建“三阶递进、四位一体”文化育人模式。制定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分年级育人纲要》,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设计,形成“三阶递进”式现代工匠培养轨迹。以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人才培养为载体,打造“学校人才培养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生产经营的教育文化”育人环境,系统构建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载体、以物质文化为基础的“四位一体”文化育人体系,探索和实践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现代工匠新模式。三是形成“五个一”育人理念。通过开设“重工幸福课堂”、创建“体育运动俱乐部”等形式,在学生中全面开展树立一个职业理想、学好一门职业知识、练好一种职业技能、涵养一种艺术品质、热爱一项体育运动的“五个一”活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这些实践探索的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重庆市首届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成果奖、全国高职高专党委书记论坛一等奖等奖项。
 
  2.创新方式方法,全过程将“三全育人”落到实处。
 
  学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以章程为统领,形成系列学生管理服务制度,规范学生教育管理运行程序、要求和质量标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课程思政”协同、线上线下协同,形成“大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学校成功入围已经公示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案例名单。
 
  一是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红起来”。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落实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和保障要求,不折不扣开足课时,配足经费和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把握课程标准、提升课程质量,通过翻转课堂、微视频推送等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吸引力,切实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学校思政课教育改革成果文章《让思政课真正“红起来”》在《光明日报》上刊发。二是让“课程思政”“活起来”。全面实行“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各专业课堂、实践实训和顶岗实习“三环节”,试点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三分钟”,课程考试“三分值”,课外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团、融入宿舍、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三融入”,稳步推进“课程思政”全面落实落地。三是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火起来”。建立学校融媒体中心,推动形成“两微一端”、校刊校报等校内各类媒体融合发展新机制,依托“互联网+思政”的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泛在”,实现对学生思政工作的多维度全覆盖,特别对加强学生校外实习期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明显。
 
  3.构建“岗位”体系,全员共担思想政治教育责任。
 
  构建全员思想政治教育“岗位”体系。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岗位”职责,从校领导到宿管员,人人有思想政治教育“岗位”,个个有“岗位”职责,全员协同发力,切实将“三全育人”落到实处。
 
  一是构建专兼结合、上下联动的“大学工管理队伍”。立足“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制度设计,学校率先实施二级学院院长兼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兼任副院长,教研室主任兼任党支部书记,团总支书记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强化组织功能和部门负责人“一岗双责”作用发挥。创新“辅导员+班导师”制度,全校副处级以上干部及优秀骨干教师兼任班级导师。二是推动辅导员分级管理。实施辅导员绩效考核岗位“五级十三档”制度,实现辅导员三线晋升、分级管理,畅通专职辅导员队伍发展渠道。实施辅导员职务、职级的晋升“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单列评优评先指标,单设科研课题。三是打造“双师型”辅导员队伍。支持专职辅导员持证上岗(包括:心理咨询师、生涯规划师、创新创业指导师、职业指导师等职业相关证书),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四是组建“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员队伍。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遴选思政课教学能力强、课程改革经验丰富的教师,组建“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员队伍,派驻各二级学院与专业课教师“结对子”联合备课,专业课与思政课双向融入、同频共振。
 
  4.以“三协同”为路径,切实增强育人实效。
 
  “三全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十大育人体系”涉及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以及家庭、社会、学校多个领域,这些领域在立德树人中处于不同层次、面临不同问题、依循不同逻辑,在目标、功能、资源、策略上各有侧重。通过细化载体目标设计,突出体现协同育人作用的发挥,实现“1+1>2”的育人实效。
 
  一是课内外协同育人。学校出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及实施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使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认定学分,遴选指导教师,配套活动经费。二是校内外协同育人。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开展“国内校际交换生”项目、在社会实践基地聘任“课外辅导员”等,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创新工作载体,线上线下结合,多元多渠道协同指导。重庆市领导到校视察期间,对校企协同育人,实施“双导师”制给予赞许。三是境内外协同育人。学校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深化国际合作,与德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兄弟院校合作,开展学生“海外交换生”项目,每年出资近100万元支持学生海外游学、访学、就业创业等。第二十届海峡两岸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上学校应邀就协同育人工作作主题发言。